APP下载

语言的困境:胡适的语言观及其现代性的悖论

2011-08-15张爱军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名作欣赏 2011年26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胡适现代性

⊙张爱军[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现代性是一个自我分裂的概念,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美学现代性概念的尖锐对立。前者体现为对于科学技术的信心、对于理性力量的崇拜,而后者却具有激烈的反资本主义世俗化的倾向。①

现代性分为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两大类,一种是资产阶级的现代性,一种是反资产阶级的现代性,这是一个自我对抗、自我背叛的过程,内部充满矛盾、分裂和悖论。现代性的内在分裂决定了为实现社会现代化,追求社会现代性的五四语言变革自身的矛盾。五四新文化主将的改革思路是通过文学语言的改良,推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思路。他们试图通过变革文学语言寻求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语言被作为社会变革的理性工具,承载了非语言所能承载的功能。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里,五四语言变革的主将胡适曾明确指出“有一班远见的人,眼见国家危亡,必须唤起那最大多数的民众来共同担负这个救国的责任。他们知道民众不能不教育,而中国的古文古字是不配做教育民众的利器的”②。很显然,他们不遗余力倡导白话,就是为了普及教育,唤醒民众,担负起救国救亡的责任,实现其挽救民族危亡、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构想。新文化主将对白话的基本认识是:“文字这样东西,以适于使用为唯一要义,并不是专讲美观的陈设品。我们中国的文字,词尾不能变化,调转又不灵便,要把这种极简单的文字,应付今后的科学世界之种种实用,已觉左支右绌,万分为难,推求其故,总是单音字的制作不好。”“应付今后的科学世界之种种实用”乃是语言变革的目的所在。③刘半农表述得很清楚:语言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应付“科学世界”的“种种实用”,“实用”性便是语言的工具性,接近口语的白话显然比晦涩朦胧的文言更能满足科学世界的需要。文言这种书面语形式离口语太远,以至于造成了社会大多数成员掌握语言的困难,他们发现“富强治理的根本在于那最大多数的齐氓,细民”,因此他们从现代化的历史需求出发,从语言的现实应用性方面来思考文学的语言形式,把语言当做改良社会开启民智的工具。胡适特别强调指出:作为思想启蒙工具的利器之一,“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应以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一大能事。”④在胡适看来,文学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文以载道,强民富国,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以明白如话的白话文代替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文言文,打破社会的等级界限,使具有先进思想的文化精英能够同广大的普通民众直接对话,把新思想灌输到民众中去。

胡适是一个彻底的语言工具论者,他把语言作为颠覆传统文化,确立现代思想,实现民主国家的突破口。他对文学革命的理解是:“一部中国文学只是一部文字形式 (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⑤胡适的这段话指出了文学的生命所在:那就是语言形式必须能够表达与时代的脉搏相契合的情感与思想,在白话文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获得了全新的文学生命的今天,回头看胡适的这段话,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胡适的理论缺陷在于他过分夸大了文字的工具作用,忽视了文学语言本身应有的诗性特点。

语言学家把语言分为文学语言、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强调语言的优美、朦胧、含蓄甚至错位、扭曲、陌生化等诗性特征,科学语言是比较严谨、准确、规范、得体的语言形式,日常语言主要指用来交际的口语,要求语言的透明与简洁。很显然,胡适的语言工具论指的只是科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在新文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诗性特征并没有消亡,主要在于文学自身的纠偏作用以及文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许这是倡导语言工具论的胡适始料未及的。

胡适还有一段比较有趣的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字的要笔好,杀猪的要刀快。我们要创造新文学,也须先预备下创造新文学的工具。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我们有志造国语文学的人,应该赶紧筹备这个万不可少的工具。”⑥

“写字的要笔好,杀猪的要刀快”,这是很形象的比喻,胡适正是把白话文看做了一把杀猪刀,他要用这把锋利的刀为新文化、新思想、新体制的确立劈开一条道路。因此他渴望以语言为突破口改变与文学艺术相关联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取得经济基础的社会变革。通过语言的现代化实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胡适夸耀自己说话的秘诀在于明了决断:“说话而叫人相信,必须斩钉截铁,咬牙切齿,翻来覆去的说。圣经里便是时常使用VERILY,VERILY以及THOU SHALT等等的字眼。”⑦胡适是重视语言同时又是最轻视语言的。他把语言的工具作用无限夸大,而诗性特征却被忽视甚至抹杀了。胡适的倡议虽然是文学的改良,但是他却说:“因为注重之点在言中的物,故不问所用的文字是诗的文字还是文的文字。”⑧胡适这里所说的“诗的文字”便是语言的审美性特征,而“文的文字”主要是指语言的工具特点,所谓言中之物,主要是指借助于现代白话表达的现代思想。胡适的论点和传统的语言观“得意而忘言”是一致的,为了一点言中之物不必考虑是“诗的文字”还是“文的文字”,只要能够表述现代思想,彻底地为现代社会服务,便是最重要的。

语言变革是20世纪文学最为重要的事件。胡适的语言变革比西方的语言论转向要早半个世纪。伊格尔顿指出:“语言,连同它的问题、秘密和含义,已经成为二十世纪知识生活的范型与专注的对象。”⑨和西方语言论转向不同的是,胡适的语言变革其实是最轻视语言的,他不过把语言捆上现代化进程的战车,把语言作为攻击传统文化的大炮。其实,胡适的理论盲点也许是一次成功的语言策略,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求远远大于文学现代化的需求,胡适的文学改良理论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利用外部力量完成了文学内部的变革。

胡适曾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八事的核心,就是切断语言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一举砍去文言作为书面语的权力,他认为文言是一种无法表达现代中国人精神和情感的东西。无论在语言的工具层面,也就是应用层面,还是在语言的审美层面,他都认为文言是陈旧的腐朽的。郑敏教授认为:“五四运动的走向是对汉语的母语本质进行绝对的否定”,“是一次对母语的弑母行为”。⑩郑敏教授对五四语言变革给予了全面的否定,她认为胡适、陈独秀在领导五四语言变革时所犯的基本错误便是“二元对抗的 (binaryoppositions)僵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⑪。

在今天看来,胡适砍向传统文化的“杀猪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确实成功的利用语言的工具作用推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对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又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社会变革对语言的要求和文学变革对语言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但更有不同的地方。社会变革主要要求语言的直露浅白,透明简约,表意时清晰易懂,交流时无障碍少歧义,以便于承担救亡与启蒙的历史责任。文学语言的特点首先应当是它的审美特性而非它的工具作用,文学要求语言的优美、朦胧、晦涩、陌生化,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要求。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主将在提倡语言变革时,首先设定了语言的工具理性特点,通过确立新的话语方式追求社会的现代性,将白话的功能主要归结于适应和服务于现代化的历史需求,在这个宏伟建构中消灭了新文学对语言形式的审美性期待。他们不惜牺牲语言的文学性特点追求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话语层面上将语言的审美追求挤出了文学的语言形式选择的范围,这种两难困境既是新文化先驱对于语言观念的缺陷造成的,同时,现代性自身的内在分裂也使他们在社会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中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对新文学各种文体的创作及作家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① 汪晖.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② 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1.

③刘半农.复王敬轩书[J].《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

④ 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2.

⑤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说文学变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92.

⑥ 胡适.胡适文集·文论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

⑦ 梁实秋.胡适之先生二三事看云集[M].转引自郜元宝.胡适之体和鲁迅风[J].文学评论,1998 (1):353.

⑧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 (第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18.

⑨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21.

⑩⑪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A].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80,198.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胡适现代性
《胡适》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