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青作品中女性文化生态的建构

2011-08-15毕金林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2期
关键词:苏青文化

⊙毕金林[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作为主流文化边缘化的代偿,苏青用实用主义女性观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在孤岛、沦陷区、海派文学中独树一帜。以“一种为那些气量宽宏、胸怀阔大的作家所不具备的力量,它能把他们心灵所熔铸的形象原原本本地描摹出来,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独特的力量,独特的敏锐”①,在坦率、质朴、平实、智性、深邃的女性人生经验、生存状态、情感与心态、苦闷与困惑的记录中,开拓了女性文学新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一个女性作家对文学责任与使命的担当。

一、特殊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叙事策略

苏青的小说追求一种与生活同构的叙事方式,填补了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在表现世俗女性日常生活方面的空白,在边缘化的文化态势中营构了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个人话语。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多种文化汇集融通形成了特殊的历史时空,展演着政治危机下的女性的图强与抗争。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失落感的规避下充溢着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物质的渴望和观念的冲突产生精神上的困惑和危机。

苏青构建了独特的屏蔽时代、远离喧嚣的话语空间。苏青打开女性“隐秘世界”,为笔下的女性寻找一个诉说、申述、怜爱的“自己的房间”,“直言谈相”,聆听“本我”的私语,为现代母性“在女人——这个空洞的能指,这扇供男人通过的空明的门中,填充了一个不是所指的实存,填补了一张真实的面孔,一个女人裸露的,也许是并不美丽的面孔”②。世俗、平实、热闹是苏青作品基调,做媳妇、养孩子、干事业是她的女性轨迹。在道义、良知和母爱之心的牵引下,在实用性的疏与密、得与失的调和中,高高兴兴地怨怼生活的苦乐;用执著的生活信念、活力的散射、目标的憧憬去解说女性不灰不白、亦明亦暗的人生百味;以女性凡俗的旨归来拆解、诠释生活的缤纷和都市女性的东西南北、雨雪风霜,在“大地之间做一个人,人事或有所不同,人情总该是差不多的。大总统喜欢好看的女人,挑粪夫也喜欢好看的女人”。用晓畅而不避俚俗的语言讲述着在絮絮叨叨的日出日落、平常吵闹中的宽容,“常人地位说常人的话,举凡生活之甘苦,名利之得失,爱情之变迁,事业之成败等等,均无不可谈,且谈之不厌”,化育连牵生活的情感,养成女性的通灵神性,张扬女性对利益的捍卫、权利的把持、生活的自在自得。从而展现出女性个人小我对人、对事、对情、对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与阐释,并因此实现了女性自我精神与外在物质环境的默契共生,让女性市民文化价值从压抑状态浮出历史的地表,挣得了言说自身的权利。在一种多元自由、开放生长的方式之下开创女性写作的境界,体现出对女性生存境遇思考的深度和探索意识。在知根知底的现实观照下,对女性处境及其生活行为的想象和描述,用张爱玲的话说,踏实把握生活情趣的,给人一种现身、现世、己身、己世的亲和之感。

二、对边缘失重环境中女性的无奈与尴尬的剥离和展示

苏青用个人体验的方式去命名女性自我和存在,以特殊的语言去感受从历史传统到现实环境中女性心灵的负累,以“清晰的视角、平实的记述,单纯中透出女性生存现实本身无可奈何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③。在昏冥的时空轮回中迷惘困顿,在历史的拷问传唤中彳亍徘徊,在存在的态度以及存在的体式上言说彷徨,在摇曳舞动中无厘头地丢失了自己、消磨了锐气,在边缘与失重的态势下,找不到前往和回归的路,呈现出无奈与尴尬。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女人的天下,上海女性无异于其他女性。她们对家庭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的向心,在与家庭婚姻与独立自由的对峙、抗拒、适应中,她们把婚姻看做最可靠的归宿和依托,把自身的幸福和价值维系在家庭上。她们曲意逢迎丈夫潇洒中的自私、精明后的卑劣,甚至丈夫的“婚外恋”,这无不显示出女性灵魂中的一种撕裂的痛楚。苏青在《结婚十年·后记》里沉痛地说道:“书的女主角,在结婚十年中几乎不会过合理的生活,到头来还是离了婚,我相信她以后仍旧不会好的。生在这个世界中,女人真是悲惨,嫁人也不好,不嫁人也不好,嫁了人再离婚出走更不好,但是不走又不行,这是环境逼着她如此。”千年历史的规约已内化为女性精神的内核,对封建传统文化的认同构成了她们难以逾越的危峰。

旧式妇女,像《结婚十年》中的婆婆、母亲,《续〈结婚十年〉》中的婉娴,一些散文中的母亲外婆等,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和苍白的优越中,以能守着儿女过日子为最高的精神追求。在地老天荒的时序中,以凌乱琐碎、辛苦卑微的腰肢,扭动在丈夫是定海神针、婚姻是预警线、家庭为生命场、儿女是主角的舞台上,爱着别人的爱、痛着别人的痛,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像一株小草,动辄因产女遭受歧视,周旋于公婆、小姑、佣人之间而安然于少奶奶,既抱怨又希望、既安稳又躁动、既辛苦又充实。新女性突围进时代的流转中,链接着文化、传承着历史,有亦新亦旧的双重性格身份。青春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的历程,用独特的情绪感知着社会,一厢情愿地实现着心灵对生活的溶解,试图寻求和确立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用潮流、时髦的碎片来点缀、营构新生活。貌美的《看护小姐》并不打算以看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只是想钓个金龟婿。《歧途佳人》中的符眉莫,从小埋头读书,以背弯、眼睛近视为代价,在大学毕业时考了个第一,留校成为大学里的讲师。为了饭碗不要婚姻,挣钱、吝啬,只想出国留学,终因贫病交加,困居他乡躺在医院里等死,“想来做女人还是平凡一些,老老实实的嫁人管家养孩子,这就叫做幸福呀!”符小眉,十六岁读中学时,奉母亲之命结婚,因怀孕而辍学,因连生二女,既不见爱于丈夫,又惹得公婆不满。离婚后做家庭教师,却受到窦太太及汪小姐的猜疑被辞歇,又不能见容于同性。《续〈结婚十年〉》中的苏青,《过年》《海上的月亮》中的“我”,都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是成功的代价是以抛家离子,取得了做人的地位,却同时失去了做妻子、母亲的地位,成功的喜悦远远不及心中的空虚、寂寞、凄凉、疲倦。在《家庭教育面面观》中苏青指出,新女性思想灵魂深处仍同旧式女人一样,看管孩子、为孩子代做作业、陪婆婆理家、陪男主人解闷等等。

在这个年代,爱情越来越肤浅,婚姻只是维系着一种关系。沟通与交流缺失,纯真与真挚渐行渐远。无爱的婚姻遭遇有爱的人生,女性“因为缺少面对生活的具体办法,无法提出对生活上要求主权的条件”④,显露出女性自身价值寻求和选择的艰难、困惑。在切切的呼告中只能退守到生理的底线。苏青曾坦言性对于女人的重要:“婚姻虽然没意思,但却也能给予正经女人以相当方便。一对男女即便没有情义,同睡一张床上,总也不能全然的相安无事吧?”婚姻对于世俗女子的实惠在于能使她获得性的满足,“饮食男,女之大欲存焉”。在传统与现代价值之间,在清醒和醉倒状态下堕落、自救。《蛾》中单身女子为情欲所煎熬,终于与男性友人同入疯狂的世界。“欲望像火,人像扑火的蛾子,飞呀飞呀,飞在火焰旁,赞美光明,崇拜热烈,都不过是自己骗自己,使得增加力气,勇于一扑罢了。”结果只能茫然站在房中央,看到的是空虚,嗅到的是空虚,感到的还是空虚。但这起码的权益也难以满足,“目前的情形是女人很少有机会好色,也不能让你尽量吃醋;而男子则要‘色’就可‘好’,欲‘醋’就可‘吃’”。苏青以一种愤世嫉俗的抗议曲线张扬了女性主义,以此烛照、审视女性灵魂,解剖时代与社会,将内省与反思结合,具有深刻而丰厚的思想意蕴。

三、对女性穿行其中的文化空间的质询与诉求

苏青用同情的姿态俯视这个纷攘的女性世界,用一种奇异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特殊历史情境中女性的生命和文化心理,试图在变形和萎缩的时空中建构新的女性人文,从边缘倾听女性真的声音,用以探寻难以女性自释的困惑与焦虑,在世俗的人生环境中,完成一次女性还俗的重构,以精神氛围和心理力量,自在自为的对历史情境进行审视,在女性生命的嬗变中,寻求一种适度、适时的实现女性精神超越和救赎之途,在迷惘与清醒、失落与寻找、返回与重建的感伤中,构建女性自我价值体系。

苏青站在一定历史的维度,探索女性生活的底蕴,立体化呈现出诸种因素相互渗透交织的女性主体性失落的图景,探寻女性自由的莅临和女性自我的发现,表现出一种文化反叛和救赎的深刻思考。在对原有的价值体系或怀疑、或确认的前提下,在理性的追问中重新确立一个有着普遍意义的文化身份的标准,从而从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实用理性”所承担的历史与现实。她说,女子教育、女子与男子享受平等教育权,但现代教育灌输给女性的仍然是男性的思想意识,“读这类文章读出来的女生,她们在思想上一定仍旧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心中的是非标准紧跟着男人跑,不敢想男人们所不想的,也不敢不想男人们所想的,什么都没有自己的主意。她放谈社会与文化,纵论女性的人生与人性,其实是在理性和人文的支撑下,对女性生存的文化与社会现世的直击”。苏青认为:娜拉的出走构成了一代女性的目标和策略,但性别歧视这一社会问题远未消除。独立、自由是男性包含着明显的男性动机:“唯有被家庭里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男人总会热烈的倡导女权运动,渴望男女能够平等,女子能够自谋生活。娜拉可是易卜生的理想,不是易卜生太太的理想。她们只希望把女子鼓吹出家庭便够了,以后的事谁管你娘的。”在《结婚十年》等小说中,苏青不断唠叨女性无法回避的人生,“我敢说一个女子需要选举权、罢免权的程度,也决不会比她喜欢孩子的笑容声音更深”。因为“这个世界是男人的,只有男人可以享受爱。……钱在男人手里,谁能禁止他们同时大量的或先后零碎的买爱!”不要成为爱的奴隶,在感情的空当期,应该好好地打理自己,提升自己,等待春暖花开。因为幸福遥远得就在眼前,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都可以放弃。

苏青以同情和鄙视的双重情感去审视男女不平等的生存权利,把隐匿在男性世界的卑劣与丑陋撕破给人看,呈现出消解和嘲讽、反驳和控诉、张扬和维护。“女人不是与男人一样的人,是女人,放在女性前的只有一条道路,便是向上,向上,向上!”女性解放不能以男性为标准和模式,女性的嫁人、职业化无论哪一条都不能获得爱的保证。女性应该在审视中成熟,并获得平衡、快乐,看清并拒绝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诱惑,因为哀恸有时,跳舞也有时。既否定“贤妻良母”的角色体验,也不赞成女性的男性化,比如,如果女性承担着养育子女与社会工作两重的责任,两种工作都做不好;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路也只是一个荒诞的循环。苏青试图在历史、现实、社会、情感、道德不同侧面重新思考其良知、精神、责任和使命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探索女性对自由生长和话语权利的保障,确立女性生存的方法。如果以女性的快乐利益为本位,只要合乎这一基本原则,内容是随时可以变更的。只要男权文化观念不消除,平等健康的文化环境就不能建立,女性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因此以尊严的方式智慧地生存,未尝不是一种策略。“女子是决不希求男子的尊敬,而是他肯喜欢她,哪怕是调戏,是恶谑,是玩弄,是强迫,都能使她增加自信,自信的自己是青春的,是美丽的。”能捍卫自己感情上的尊严,才是女性最大的美德。因为这世上最泛滥的就是总有爱情被辜负。这种古朴清新、实惠空明的历史与地域的交错、现代与传统的转换,包含着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深刻认知,实在是女性治疗灾难岁月所带来的创伤的最好慰藉。

结 语

尽管苏青难以超越时代历史的困囿,但其平民本位意识和对生活现实的真诚感确实是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大选择之下女性文学重构意识的一种积极性呼应。既是对文学多元的一种践行,也是对文学多样化的一种预演。在历史传统、民族习俗、文化氛围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通俗与纯文化加以糅合,显示了女性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特色,为女性文学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建构了一种更合乎贴切于女性主体、表面上看是一种内缩和封闭、实际上延展了小说艺术空间的艺术手段。因为苏青对女性信仰的守望,因为苏青“她就是女人,女人就是她自己”⑤。

①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书与画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8页。

②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页。

③ 刘思谦:《苏青:婚姻悖论与女性两难》,《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④ [法]西蒙·波娃著,桑德影、南珊译:《第二性 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⑤ 张爱玲:《我看苏青》,《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猜你喜欢

苏青文化
一封八年才送出的信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抠门”老公大方爱
谁远谁近?
藏在俄罗斯套娃里的爱
一代才女苏青的悲剧人生
两个女人的相互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