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伏娃《第二性》的书名隐喻性内涵分析

2011-08-15戴兴伟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
关键词:波伏娃存在主义隐喻

⊙戴兴伟[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龙智峰[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也是最有影响的女性文学家之一,更是享誉世界的女权主义先驱。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当其在1949年出版后,“二万二千本在一个星期内被抢购一空”。《第二性》以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为依据,覆盖生物学、神话、文学、历史、政治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全书以百科全书式的高度鸟瞰女性性别发展的全过程,号召女性争取自由和独立,摆脱受奴役的劣势地位。《第二性》被认为是法国最重要的女权主义理论著作,也被称为女权运动的“圣经”,对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文学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二性”也因此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隐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隐喻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出现了如文学隐喻、政治隐喻、历史隐喻、艺术隐喻、心理隐喻、社会隐喻等等词汇。本论文是在前人隐喻研究的基础上,以《第二性》的书名为起点,从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角度分析“第二性”富含的隐喻性内涵。

一、哲学隐喻

《第二性》这一书名有着丰富的哲学隐喻内涵。在哲学范畴中,所谓第一性,就是根源、基础,具有先在性;所谓第二性,就是派生、结果,具有后发性。第一性决定第二性,第二性从属于第一性。波伏娃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人物之一,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并不由先定的本质所决定,而是决定于自己的选择、行动和存在,这种自由是上天馈赠的礼物。存在主义哲学家主张:自由高于一切。而波伏娃却走超越了简单化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她发现“无论我如何选择,我的境遇的某些特征对我的自由可能仍是障碍”,女人始终是作为男人的他者而存在。这是“波伏娃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一个重要修正”,也是“第二性”的哲学隐喻意义所在。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观是:女人要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争取自己的自由,而不要做从属的“第二性”。她的这种女性观不仅来自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也来自她对精神分析和唯物主义两种学说的研究。波伏娃首先从生物学着手,指出女性物种的性征劣势不能解释女人是“第二性”的原因,更不能宣判她永远处于这一地位。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恰恰是信奉阳物至上,认为阴茎的权威可以解释男性的主权起源。在波伏娃看来,人类没有必要把性当做所有问题的挡箭牌,因为活着的人有更为基本的生存需要,性仅是一个方面而已。波伏娃还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女性观。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产生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女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取决于她的性征,而是取决于她的社会经济环境,女人的性欲只是经济处境的一种曲折复杂的反映。波伏娃不同意这种经济中心说。她反对唯物主义者仅仅从经济角度看待两性关系,批判他们把女人单纯地看做一种生产力而漠视联系男人和女人的特殊关系——性关系。波伏娃认为:女人如果要想摆脱“第二性”的劣势地位,既要跳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限制,还要抛开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女人争取自由、平等的出路就在于:以人类的经济史和个人的人生经历为双重基础,依照存在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超越自我的存在价值。

二、历史隐喻

“第二性”也有着深刻的历史隐喻意义。为了让存在主义女性观更具说服力,波伏娃研究史前史和人种学,梳理女人沦为被支配、被压迫的“第二性”的历史,仔细探寻男女两性等级的形成过程,得出“自始至终,这就是男人的世界”的结论。

在落后的原始游牧部落时期,女人的生殖是一种可怕的重负,为了得到保护和实物,女人常常不得不完全依赖男性,因此她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于物种命运的支配。而男人的境遇则相反,他为了生存而用生命做赌注,他的存在超越了生命本身,因此他拥有至高的光荣和尊严,成为具有优越性的性别。当男人把生存价值提高的同时,也就把女人臣服在脚下。游牧民族定居以后,女人在早期的农业社会有了神圣的职责:生育土地的继承者。这样,女人如同大地一样被象征性地神化。虽然母权制时期在原始社会确实存在过,但在波伏娃看来,这种社会状态距今过于久远,这个所谓的女性的黄金时代根本上就是一个神话。女性拥有的权力不过是男性头脑里虚幻的观念。波伏娃大量列举了男人贬低女人的证据:古希腊哲学提出的“他性”即是否定,与罪恶无异;亚里士多德宣称,女人不过是物质和运动,男性从本质上比她更好,更神圣;人类的第一个女性是带给大地和人类灾难的潘多拉;毕达哥拉斯认为恶的本源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罗马法判定女人低能……波伏娃引用列维·斯特劳斯为原始社会所下的结论,“公众的或纯粹的社会权力自始至终都属于男人”。波伏娃指出,在母系社会的部落中,虽然有一位居于最高地位的女性领袖或女王,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拥有权力。如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时期,俄国妇女的地位依然低下,境遇依旧悲惨。到父权社会,男人彻底地剥夺了女人的财产所有权和遗赠权,女人和牲畜或动产一样属于男人的私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波伏娃举例:在古希腊,当家族内没有男性后代的时候,以父系族内通婚的办法保证男性的财产继承,即女性继承人必须和父亲家族里年纪最大的亲戚结婚,她被自动地交到通常是一个老头子的手里而成为男人的牺牲品;在古罗马,虽然女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这种自由如同虚无,因为她们不准染指一切男人的职位。

从波伏娃所作的史前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二性”的历史隐喻含义:从远古时期开始,女人就一直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一直是男人的“他者”,而不是具有平等权利的“人”,女人充其量不过是个第二性别;女人作为从属性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久远的历史问题。

三、文学隐喻

文学作品要想实现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学家就必须在作品的巧妙性上下功夫。文学作品的隐喻不仅是表现方法,更是内在要求。具体到波伏娃的《第二性》,这个书名蕴含的文学隐喻意义异常丰富:一方面要突出表达女人是“他者”;一方面要强调女性长期遭受男性话语权的奴役,进而批判这种话语霸权。

波伏娃指出,自从男人开始写作以来,女人就是他们笔下被赞美、诅咒、描写、分析的对象,女性形象都是从男权意识中产生的,她是《创世纪》中所说的亚当的一根肋骨,是代表肉体的“性”,是妖精、巫婆、毒蛇,她是男性文学语境下的“第二性”,没有自己的文学。波伏娃指责所有的小说家、剧作家、心理学家。在《第二性》中,她具体地批判了五位男性作家。她宣称蒙泰朗是令人恶心的面包,指责蒙泰朗和亚里士多德、圣·多玛斯的论调一致,即:女人就应该从反面定义,女人只能处于人类阶级的底层;波伏娃批判劳伦斯的“阴茎崇拜”是男人社会的性优势论,认为他笔下的理想女人不过是心甘情愿地被定位在“他者”地位上的女人;波伏娃把克洛岱尔比作“主的奴婢”,因为信奉天主教的克洛岱尔把女人看做是危险的因素,是使男人堕落的坏女人;对于布勒东,波伏娃的评价是:虽然他从来没有塑造过坏女人的形象,虽然他把女人比作诗,但他这是又一次把女人处于“他者”的形式之下;对于“生活在活生生的女人中的”司汤达,波伏娃批评他虽然赋予女人以生命,却蔑视女人没有能力处理重大事物。在探析了以上五位作家之后,波伏娃得出结论:“无论如何,女人仍然在相当的程度上起着‘他者’的作用。”

波伏娃“第二性”的文学隐喻可谓用意颇深,她想打破男人为女人编织的神话,改变戏剧性的两性关系,使两性能够在真实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关系。为此,她在批判几位男性作家之后,专列一章讨论“神话与现实”。在波伏娃看来,女性神话的作用不仅在文学中举足轻重,在日常生活中也影响颇大。在神话中,女人是神秘的他者,男人如果不打破女人的神话,就不可能与女性建立真实的现实关系。

四、政治隐喻

“女人是逐渐形成的”,《第二性》中出现的这个著名论断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波伏娃认为所谓女性气质的决定因素是整个文明体系,是因为男人的蓄意所为,女人才会被确定为“他者”。可以说,“第二性”这一书名充满了政治隐喻。

波伏娃在研究中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地域都有遗弃女婴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把父亲没有遗弃女婴看做是宽容和大度的表现。在男性统治的社会环境下,女孩子被女性化的性特征,是从小就被灌输的,是大人和社会共同强加给她的命运。女人要像布娃娃一样美丽如画,要讨人喜欢,要把自身放在客体的“他者”地位。即使是身为女人的母亲也极力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这样的女人,因为这样的女性才更容易被男人统治的社会接受。女孩子通常被迫做家务,过早地承受女人的地位给予她的那些限制。而与此同时,她在父母的赞许中学会了做一个顺从的客体,心甘情愿地放弃主体地位。在小女孩的心里,一切事物都在证明性别的等级制度,如她周围的历史和文化氛围、文学书籍等等,这个氛围其实就是一个政治环境,而“第二性”的女人就是这个政治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男人对于女人的追求,除了美貌,别无其他。女人的劣等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她从出生就受到局限,而男人又制造出一种环境使这些局限继续存在下去,一直到她年近半百的时候,到她没有用的时候,她才不再需要尽力讨取男人的欢心,从而获得所谓的自由。在波伏娃看来,父权制把女人封锁在狭小的家庭内,把服务(家政服务和性服务)赋予给所有女性,从而将其定格在女奴的地位。波伏娃在分析研究了一个女人从出生到老妇的人生历程后感慨:谈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令人感到荒诞滑稽,因为无论是证明女性比男性优越还是证明女性比男性低劣都是愚蠢的行为,因为他们两者的处境迥乎不同。因此,波伏娃呼吁女性:“必须对抗种种处境的限制,奋力开创未来之路。对女人来说,唯有争取自身的解放,此外别无他途。”

为了强有力地阐述她的男女平等主义,波伏娃选用“第二性”这个充满隐喻内涵的书名。为了证明“女人是逐渐形成的”,她从动物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改写并修正存在主义的哲学范畴;她仔细探寻早期人类史上两性等级的形成过程;她所做的文学研究时间跨度非常大——从古希腊神话一直到现代的作家作品;她探讨的女性问题深入彻底——她从男权政治的角度分析一个女人从出生到老年全部的生存环境;她号召女性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第二性”这三个字以其丰厚的隐喻性内涵震撼着女性的心灵,激励着女性为自身的解放而奋争。《第二性》这本书不仅寄予了波伏娃对男女平等的美好追求,更是以其“圣经”般的权威夯实了女权主义理论的基础。后来的很多女权主义者的研究工作和斗争实践都是沿着波伏娃的脚印,为了女性能够走向独立和自由而继续奋斗着,她们的目标就是:女性能够摆脱“第二性”的劣势地位,两性能够携手共建平等的人类新社会。

[1][法]克洛德·弗朗西斯、[法]弗朗德·贡蒂埃著.唐恬恬译.波伏娃激荡的一生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9.

[2][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唐译编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波伏娃存在主义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波伏娃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