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诉求:以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为例

2011-08-15申宝国保定学院外语系河北保定071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
关键词:原诗译文译者

⊙申宝国[保定学院外语系, 河北 保定 071000]

⊙孙 燕[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石家庄 050024]

毛泽东同志在几十年戎马生涯和国家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壮丽诗篇。这些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到目前为止,已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把毛泽东诗词作为诗歌艺术专门课题进行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毛泽东诗词就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传诵。这些对毛泽东诗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为例,从理解、简洁和风格三方面,阐释英译毛泽东诗词应遵循的原则:忠实对等。

一、理解:忠实对等的基石

要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正确理解文章原意是第一要务。意义包括含义、情感、风格和意向。诗歌翻译首先要考虑原作的情感内容,并尽力传达给译文的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准确地理解原文,实现理解上的对等,然后再考虑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只有译者理解正确,目的语读者才会正确接受。在深度和广度上才能够逼真再现原作者本意,进而忠实传达,再现原文。李正栓指出:“在理解方面,我们需要译者具有与作者最接近的理解,即基本对等的理解。但往往由于译者对源语的理解深度不够或不透彻,译诗所表达的内容与原诗产生误差,有时误差很大。”所以,汉诗英译中理解对等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译法,不同的遣词造句。一旦理解不对等,即便是再美再好的句子,也不能算是忠实的传达。

从李正栓教授翻译的毛泽东长征时期写的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理解对忠实对等是何等重要。例如,《十六字令》的三首诗词都是以“山”为开头,李教授没有简单把“山”译成“Mountain”,而是译成“Peaks high!”“Peaks with height”和“Peaks great”,仅译文“Peaks”就给读者一种山峰险峻绵延不绝的感觉,而且在“山”字后,译文分别添加了“high”“height”“great”三个描述性词语,不仅是为了押韵、意象对比,而且从三首诗词不同内容突出了山的各层面,达到内容与神韵兼备的效果。

再如,李正栓在翻译《念奴娇·昆仑》时,在忠实对等理解基础上,采取超额翻译,运用不同的转化方式,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同的象境。

原文: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译文:Across the azure above the earth,/Vast Kunlun’s clad in white,/You have seen all the things in the world,fair and foul./Like three million white jade dragons flying,/You stirred and chilled the world’s every thing./Summer melts the snow,/Making rivers overflow,/Men’d become food of fish and turtles./For your long deeds ill and good,/Who has ever made judgment?

从字面上看,“莽昆仑”可以直译为“Wild Kunlun”或“Vast Kunlun”,但在译者其后增加“clad in white”表达出大雪覆盖之下,巍巍昆仑屹立在大地之上的壮观景象;“飞起玉龙三百万”中的“玉龙”可以直译为“jade dragons”,译文却在前面加“white”,使得绵延不绝的群山像飞舞着的白色玉龙的景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译者对诗词理解之深刻才能表达得传神准确。

二、简洁:忠实对等的根本

简练是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诗歌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景唤起整个情景的意象和情趣,以及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也就是说,诗歌作品就是用精炼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思想,诗歌是文学中最简洁、最深刻的文学体裁。毛泽东诗词是他一生革命追求中崇高理想和伟大意志的精确概括,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简洁、精练这一文学特征。李正栓的译文充分展示毛泽东诗词的这一特点。请看《七绝·观潮》的译文:

原文: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译文:Rolling,rolling came surging tides and waves;/Flying,flying snow fell on the fishing place./Men and mountains praise the broad lineup:/Armored horses now return from battlefield.

原文共四行,每行七个字,前两行押韵。译文共四行,每行七到八个单词,同样是前两行押韵。译文的首句重复“rolling”,展示了大潮奔涌不绝、波涛滚滚而来的壮观景象。第二行译文中重复“flying”,表现了狂潮奔涌而至,与海塘相撞,浪花高巨的恢弘。诗行大多是单音节词,前两行的双音节词以“-ing”结尾的后缀,形成隆隆巨响的拟声效果。第三行和原诗一样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用“broad lineup”显示出宏伟的阵容。最后一行中,译者把“铁马”译成“armored horses”,既简练,又表现出江涛汹涌澎湃如百万铁甲战马凯旋归来,威武雄壮,在诗行内,还采用/m/和/n/辅音押韵,更显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全诗译文凝练简洁,再现了原诗对江涛力度横绝、气象开阔的描写。

译文简练既要符合原诗的特点,又要尊重目的语文化的原则。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源语文化的内涵,在李正栓翻译的毛泽东诗词中达到极致。我们从《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后半阙就略见一斑。

原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译文:How many a thing/Is always flitting!/Sky and earth turn,/Time and tide press./A myriad of years is too long;/Seize each eve and morn./Oceans roar while clouds rage./All lands shake while storms rave./Sweep away every vermin,/Let them never be seen.

把原文同译文比较,可以发现:原文三个汉字成行,译文则用两到三个重读音节,全部译文几乎都是单音节,简洁的文字表现出诗的语言,诸如“Seize each eve and morn”和“Time and tide press”,这样的谚语让人亲切自然,寓意深刻,传达了原诗词的主题。把“急”译做“flitting”;把“全无敌”译作“Let them never be seen”干净利落,展示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决心。

排偶句是简洁语言的精粹。文学语言上的排偶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株永不凋谢的国花。排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由于排偶句语气铿锵有力,用词简洁凝练、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成为我国文学表现形式美的最佳手法,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学史。排偶是毛泽东诗词创作中运用的最重要的传统修辞方式之一。毛泽东诗词中的排偶句具有语言精约、意蕴深邃、对称和谐、文采辉煌的特色,达到了文质相胜、语意两工的高度,显示出古为今用、独领风骚的大家风范。李正栓教授的毛泽东诗词译文与原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风格:忠实对等的灵魂

语言来自于我们最隐蔽、最深层的内心世界。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法国作家布封也认为:一个作家只有将自己的思想载入不朽的文字,才能不为他人所掠夺,而垂于久远。风格贯穿于作家的主要作品,体现在构成其作品的每一个物质要素之中,诸如遣词造句、篇章结构、音韵格律、修辞意象等等,它是判断一个作家是否成熟的标志。有些译者,在翻译时倾向于忽视风格的再现,随意进行翻译,造成多方面的损失。针对这种倾向,李正栓说:“就文化交流而言,笔者认为,在风格再现方面源语和译语应当是对等的,即在翻译时应当争取保留原作的风格,尽量移植原作的风格。这样做为的是尊重作者,尊重并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真正的风貌。而不是在传话的过程中只按自己的意愿随意地说,甚至讹传信息,弄得读者误解原话。”所以说,高质量翻译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风格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倾尽全力去追求译语风格与源语风格的对等,译者的创造个性不能不受原作风格的限制,否则就成了用另一种语言对原作进行的改编。

李正栓在翻译毛泽东诗词中,践行了他提出的翻译原则,在谈到翻译毛泽东诗词时他说:“关于译者和作者,译者应尽量走近毛泽东,但不能超越毛泽东。尽量避免或减少译者介入。”李正栓的译文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诗词原文所具有的崇高、豪放和豁达的风格特色。

崇高美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的表现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译者如果忽视了诗词中崇高美的风格而片面追求华丽的辞藻,势必会影响译文的效果。让我们比较一下毛泽东诗词《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的两个译本:

原文: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许渊冲教授译文:

So bright and brave,with rifles five feet long,/At early dawn they shine on drilling place./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der the face.

李正栓教授译文:

With rifles five-foot long, they’re valiant with grace,/The dawn twilight shines on the drilling place./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peculiar will:they enjoy/Battle array rather than women’s attire of fine grace.

最后两句是中国翻译界一个著名的译例,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译例。据说,有人把此诗拿给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看,奈达说看不懂译诗。而英国里茨大学出版的《宏观语言学》的编者则说:许译把“不爱红装爱武装”,译成“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der the face”,可以算是胜过原文的典型。张智中教授则认为:“译文既没有‘不忠实’于原文,也没有明显‘超越’原文,而是译文因与原文铢两悉称、相颉相颃而堪称佳译。”据称后两句是许老的一个灵感形成的译文。《新京报》说:关键的原因在于,译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夸张性的创作,既忽视了读者文化地位又忽视了原语风格。“desire”表愿望,也表情欲,难怪奈达看不懂,以为中国的女孩子们情欲旺盛。李正栓的译文用“peculiar will”表示“奇志”;用“enjoy…rather than…”的句型,表达了“不爱……爱……”;把“红装”译为“attire of fine grace”,把“武装”译为“battle array”。译者为了达到风格的对等在文后还进行注解,即中华儿女表面上指女民兵,实际上指所有的青年人,既包括女的也包括男的。全诗忠实原文,尊重目的语文化的背景,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精美词语,但是朴素典雅的文字符合了原文风格。事实上,这一名句不在于词语的精妙,而在于风格的出彩,诗词颂扬了中华儿女不怕困难,勇于面对任何挑战,把斗争看做是人生幸福的高尚情怀。正是译者领略到诗词的这种崇高美,再现这一风格特色,才真正做到了忠实对等。可见,李正栓为了达到风格对等可谓字斟句酌。

毛泽东诗词不但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气节,而且具有壮阔豪迈的风格特色,在慷慨激昂叙事中充盈着一种“浩然之气”,在山水意象中表现这种豪放之美。李正栓的译文充分发挥目的语功能,激活语词在语境中的作用。他翻译的《沁园春·雪》就是很好的例证:

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What northern scenery!/Hundreds of miles’re locked in ice;/O’er thousands of miles snow flies./Behold!On both sides of the Great Wall,/Everything is in sheer white;/All along the Yellow River,/Endless torrents are lost to sight./Mounts’re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Highlands’re like wax elephants running,/All trying to compete against the sky for height./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You’ll see all bathe in sunlight/Presenting a charming sight…They have all passed into history./To see great heroes,/Look in people of this day!

译文中,诗词的第一行的感叹句,和第三行的“Behold!”祈使句,表现作者对北国冰雪的惊叹,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诗词中动词的精妙运用对展示原诗的风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第二行的“locked”和第三行的“flies”同“in sheer white”一起勾画出北国山河地冻雪飘的威猛雄奇;第九行的“dancing”、第十行的“running”和第十一行的“trying to compete”给读者展现了群山、高原勃勃的生气和气吞山河的傲世英豪;第十二、十三、十四行的“wait”“see”和“bathe”“presenting”与原诗同样运用了拟人手法,发挥了“题中之精蕴”的作用;全诗结尾,动词“passed”富有感情色彩,表示那些所谓的历代英雄人物统统卷进滚滚的历史洪流,成为过去;“see”和上阕的“see”重复,并且用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揭示诗词的主题,体现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应该是今天推动历史前进的无产阶级。译文把原诗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毛泽东继承中华民族文化诗词的传统,以其精练的语言,崇高、豪爽和旷达而著称于世的独特风格,创作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诗篇。只有译者深刻而全面地理解诗词,才能译出高质量的译文;只有把握好原诗特色,运用目的语游刃有余,才能使诗歌的译文凝练简洁;只有在译文中充分展现原文的特色,才能更好再现原文风格,使原文与译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对等”。

[1]辜正坤.译学津原[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2]李正栓.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8).

[3]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5]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6]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原诗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