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2011-08-15熊延柳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名作欣赏 2011年5期
关键词:林徽因意境诗人

⊙熊延柳[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熊延柳[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普通范畴。意境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描写。林徽因诗歌的主观创作意识思想和客观意识形态思想的融合,使诗的意境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在林徽因的诗歌中,意境审美以空间与时间的方式融合、以静态和动态的方式融合、以感性与理性的方式融合,通过主观内心感情的表达、客观审美方式的思索,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理论倾向。

林徽因 诗歌 意境 审美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在我国古代是文人在总结诗词、音乐、绘画、文艺的创作理想中发现的。在现代文艺学中,“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思想空间。”①意,指情与理,即主观的感受、情感对生活的理解;境,指形与神,这种阐释立足于最根本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怀,捕捉到中国传统人生观内在的生命意识。意境在我国现代文艺学中是主观创作思想情感的真情流露,是客观审美情趣的塑造。

林徽因在《究竟怎么一回事》一文中说:“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辨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颜色,形体,声音,动静,或细致,或亲切,或雄伟,或诡异;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分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然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其声音意义)经营,描画,表达这内心意象,情绪,理解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里,适应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澜。”②诗歌的意境审美需融入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的体验,静态事物与动态事物的展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抉择;林徽因的诗歌中不仅仅表现的是作者内心感情的融入,同时也是诗人心灵的追求。

一、时间与空间的意境审美结合

林徽因的诗作蕴涵着诗人的人生追求,这些追求包含了诗人丰富的人生思考与人生经验,每一首诗作的表达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佳作。因此,它在平易的抒情外表下内含了时空存在的巨大张力。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时间和空间往往是以一种万物交融的方式存在,成为对立而又交构的两种意念,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使得历史风云和现实场景合而为一,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境界。

古典诗歌强调的这种存在状态对于节制诗歌过分外露的情感和思绪具有平衡和调节功能。林徽因的诗歌也有意识地承继了这种方式,在很多时候是以意象的叠加来冷处理过热的诗情。但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又不拘囿于这种完全交融合一的境地,她更重视主体自我向世界的开放性存在,也即将自我以客体的方式投入观察的事物中,把生命存在也作为一种客观的体验对象,展现出诗人更深层的生命体验。

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诗歌创作是个体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种形式的展现,而“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而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③。作为创作主体,其独特丰富的人生经验构成了创作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创作的思想走向及艺术生成。如林徽因的《八月的忧愁》: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客观审美意境的构造是客观意识的表现。“黄水塘”、“高粱梗”、“窄条路”、“村庄”、“田垄”等,这些客观的景物传达的是诗人思绪的情感,景与情、情与景的交融使诗的意境产生独特的审美,同时,心理距离与事物产生美,心灵的不断追求,使客观事物在表达方式上融入了意境的范围内。

首先,诗人在八月的田野上看到的是夏末秋初的风景图,可是在林徽因的心里却充满了忧愁,像田里那窄条路一样,无法舒展,无法释怀。其次,是夕阳夕照下的村庄带来淡淡的思绪,内心的矛盾在不断挣扎,究竟是什么在影响她的心理呢?是忘不了过去的回忆,使她在现实生活中常有惆怅之感。诗中乡间景色优美,意境清新,映衬出诗人在八月里淡淡的忧愁。

整首小诗语言简洁,并无惊人之语,描绘出的却是有层次、有情节的图景,表现丰富的、意味深长的意境。《八月的忧愁》写于1936年9月,作者所经历的特殊的时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八月的忧愁》皆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情流露,澄澈空明,不带半点功利性;在浅斟慢酌中,纯诗的情韵、高逸的精神,犹如清风拂面而来。

这首诗运用写景抒情的手法,用充满诗情的意象描绘出自然事物的灵性美,情与景的交融,景与情的映衬,创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

二、静态与动态意境审美结合

林徽因对诗歌语言的审美追求,植根于其内在心灵的律动和现代诗美理论的价值嬗变,其诗歌语言审美风格具有多样化,反映了中国现代诗歌语言审美发展的动态过程,而这正是林徽因为诗歌发展史所做出的独特贡献。静态作为一切事物及审美生活的起点,虽然要求主体心灵内部想象,即审美主体必须具有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但这种审美却不是孤立的。

静态的事物使意境的表现更为平缓、鲜明;动态的事物使意境的表现更为生动、形象。两者之间的结合使审美感受过程与审美实践的再现,更具有深层的意境美。

林徽因在《静坐》这首诗中,不仅写景,而且也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情。以内心情感的动态方式为参照来寄予景物的描写,具有独特的韵味。

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就是那样地 像待客人说话 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静坐》是诗人内心感情转移到景物中的表达,我们从诗人对窗前枯枝影和日光渐斜的细微观察中,可以体味她内心的感受,虽然她只是在“静沉中默啜着茶”,而她的内心并不是那么静沉的。在意镜中,以动显静、以静示动,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深层的,而不是表面的、浅显的,它不是个别语言的词汇的连接,而是一种意境的连接。

事物的变化与发展都随主体意境与客体意境显示出来。主题表现为有我之境,是指所描写的景物或所营造的意境带有自我的感情色彩;客体表现为无我之境,是指作者将自己融入客体所构造出来的意境,深切流露着这种审美方式的欲求。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结合所表现出的是动与静的融合。

三、感性与理性的意境审美结合

林徽因强于内省,追求人生的诗意,但她也非常理智、冷静,做事情强调计划、稳妥,从不因情绪的原因影响自己对事情的判断。

感性的思想意识是主观的审美;理性的思想意识是客观的审美;两者之间的结合是诗人表达意境审美的情思。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生活追求,充满着对万物的感性与理性的选择,每一种不同的心境,都有不同的意境。

林徽因直接表达她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理论文字很少,正如她的创作一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她为数不多的几篇评论、散文和诗歌中寻找、归纳,并把握她的文学思想的基本写作精神。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有两种较为特殊的意义:“一是她的创作虽然也以抒情为其本质,强调个人和自然诗情表现,但是她的诗歌却比较注重对于诗情的控制,或以内在的人生沉思为牵制、或以外在的诗歌意象和语言的建筑为载体,在充分的对象化或形式化过程中使诗人情感的表现别有寄托,显得含蓄隽永。二是她的诗虽然深受新月诗风影响,比较讲究音韵、节奏以及诗型的建筑,但总体而言,她并不拘泥于新月诗歌严格的外在规范,或以理抑制,或比喻象征,或跨行断句、宾语前置,注意从内在机制而非外在形态上矫正初期新诗浅薄直露的弊病。”④这两种写作精神表现的是诗人情感的经历,同时,这两种诗歌的创作意义应该还具有外在感性诉求与理性追求的体验,这样才能展现出诗人诗歌的品味。

林徽因诗歌的创作中流露出诗意的独具性、跳跃性、内涵性、情绪性、思想性、抒情性,她重视灵感的作用,要求诗歌的理论创作要有想象,有象征;由发自内心的感悟与体验、情感来激发创作。在林徽因的一首诗中她写道:

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告诉日子重叠盘盘的山窝;清泉潺潺流动转狂放的河;孤僻林里闲开着鲜妍花,细香常伴着圆月静天里挂;且有神仙纷纭的浮出紫烟,衫裾飘忽映影在山溪前;给人的理想和理想上铺香花,叫人心和心合着唱;直到灵魂舒展成条银河,长长流在天上一千首歌!

是你,是花,是梦,打这里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告诉日子是这样的不清醒;当中偏响着想不到的一串铃,树枝里轻声摇曳;金镶上翠,低了头的斜阳,又一抹光辉。难怪阶前人忘掉黄昏,脚下草,高阁古松,望着天上点骄傲;留下檀香,木鱼,合掌在神龛前,在蒲团上,楼外又楼外,幻想彩霞却缀成凤凰栏杆,挂起了塔顶上灯!

——林徽因《灵感》

这首诗的两节开头是感性的思考,是你、是花、是梦,承接着诗人的思绪,好像每种事物都寄予着诗人的情怀。第一节中,盘盘的山窝、潺潺流动的河流、孤僻的鲜妍花、漂浮的紫烟,这些物象的表达需要理性的诉求,留给人的是审美心境的感知,答案需要读者自己去斟酌,去想象;第二节中同样运用这种意象的情怀抒发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感情。整首诗的意境跳跃性很大,每种事物的表达都展现着作者创作时的思绪。

林徽因的诗歌中遵循的是审美的客观规律的方式。从源于生命感悟的审美体验出发,从不奢谈抽象的审美本质,不断地从具体的艺术性、生活中、自然中去发现本真的美。在种种环境下,审美的发现是意境衬托的思绪。无论诗歌的艺术特色怎样表达,它都是人的创造与客观世界的再现。所以,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在林徽因的诗学中她的诗歌改变了旧的观念,表达的情感与自身感情的交融是深刻的,以感性的认知与理性的思维将诗学中的诗韵留给我们想象。

结束语

“人生在世,有着十分复杂的生命体验,生存本身充满无数的隐喻,唯有用心灵去阐发和体悟那种生命智慧。”⑤林徽因的诗作蕴涵着诗人凝重的人生体验,这些体验包含了诗人丰富的人生思考与人生经验,主观逻辑的思维与客观审美的发现使意境更富有震撼力、凝聚力。

①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正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24页。

② 林徽因:《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112页。

③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第76页。

④ 王元中:《林徽因诗歌题材类型和诗艺表现》,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5月第3期。

⑤ 李咏吟:《文艺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96页。

作 者:熊延柳,硕士,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讲师。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林徽因意境诗人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此情只应天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