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笔下丰富多彩的圣彼得堡
2011-08-15薛世彪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呼和浩特010020
⊙薛世彪[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0]
作 者:薛世彪,硕士,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语言及文学研究。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彼得堡有两种形象:一种是普希金看到的圣彼得堡的雄伟、威严,展示的是一个强国之都;另外一种是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圣彼得堡,他们揭开的是圣彼得堡丑陋的一面,表现的是一座没落、苟延残喘的城市。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艺术空间,彼得堡被反复地述说着、阐释着,成为各种话语力量进行较量的场域。
本文主要探讨普希金笔下多重圣彼得堡形象的构建,普希金以自己的天分和神来之笔充分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的“北方都城”的向往与歌颂。皇村中学、夏园、涅瓦大街、冬宫等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脚步,普希金与圣彼得堡的关系就像是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那样密不可分。普希金对圣彼得堡的爱是真挚的,热忱的,很难找到另外一个城市能像圣彼得堡那样令普希金尽情挥洒笔墨加以描写和歌颂。
一、普希金与圣彼得堡
在和圣彼得堡有联系的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中,普希金是最响亮的一个。如果说彼得堡是文学之都,那普希金就是它的灵魂所在,他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圣彼得堡对普希金而言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部分。普希金在三十八年短暂而辉煌的生命旅程中,总共在圣彼得堡生活了十三年,这是他漂泊的一生中逗留时间最长的一座城市,这里滋养和呵护了他的文学生命。1811年,十二岁的普希金由伯父瓦西里从家乡莫斯科带到圣彼得堡的皇村学校读书,年幼的普希金便在圣彼得堡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在这里他看见了华丽的宫殿、笔直而宽敞的沿岸街、宽广的中心广场、高耸的塔楼以及庄严的教堂。在他的诗歌中,圣彼得堡固有的优雅、浪漫、柔情、激昂、坚忍等等一切属性都清晰可见。对于普希金来说,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荣誉和伟大的象征,甚至连他的故乡古老的莫斯科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在年轻的首都面前,苍老的莫斯科显得黯然失色。在普希金的诗歌里,他将古老的莫斯科称作是“先皇的遗孀”,而将圣彼得堡称作是“新的女王”。
二、《皇村回忆》——情迷浪漫的圣彼得堡
在皇村的学习生活中,普希金完成了一百三十八首诗歌的创作,其中最早的作品就是有关皇村中学的。在皇村学校,普希金和他同学普欣、杰尔维格、丘赫尔别凯等人结成莫逆之交。这些人都是后来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有的是后来的十二月党人。同时他还结识了一些进步军官,从而了解到许多政治新闻,读到了许多查禁的文学作品。在那里普希金还接触了俄国启蒙思想家、作家拉吉舍夫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和骠骑兵军官恰达耶夫的接近,大大开拓了他的政治视野。这都为诗人日后创作《自由颂》和《致恰达耶夫》等民主革命诗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在皇村的橡树树阴下,年幼的诗人开始感到了创作的快乐以及作品带给他的不可言喻的激情。1815年,诗人正是在这里朗诵了他的第一篇成名作《皇村回忆》,从此一举成名。在这首抒情诗中,诗人描写在皇村中学读书时光时写道:“在这里每走一步都会在心灵中勾起对已往岁月的回忆……”作者赞美了“北方的乐土”——圣彼得堡的山清水秀的皇村花园。
美丽壮观的涅瓦河不仅是圣彼得堡的象征之一,同时还是普希金创作的重要题材。在《皇村回忆》中关于涅瓦河的描写非常多。在普希金的笔下涅瓦河就是一个有感情,有血有肉的精灵,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里涅瓦河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它既有雄伟的激流中表现的壮观,还有像淑女一样的端庄美丽。在秋天的雨夜,它就像是一个病人一样的不安、暴躁,发作起来甚至像野兽一样向城市扑去。普希金在《皇村回忆》中通过对皇村花园的赞美和对美丽涅瓦河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迷情浪漫的圣彼得堡。
三、《青铜骑士》——彼得大帝与圣彼得堡的挽歌
有些时候,普希金对圣彼得堡爱恨交加,这就促使他不停地以笔为矛,表达着他对现实黑暗面的恨和对城市的热爱,在多次经历了圣彼得堡的迷人的“白夜”后,1833年普希金将对圣彼得堡爱的情感充分地流入了叙事长诗《青铜骑士》中,这也可以说是他歌颂圣彼得堡的代表作,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巅峰。
“十二党人广场”是为纪念1825年12月在这里发动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斗争而命名的。广场上耸立着彼得大帝骑马的塑像,这就是著名的“青铜骑士”,这一塑像曾受到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高度颂扬。1833年,普希金在波尔金诺完成了《青铜骑士》的创作,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圣彼得堡。《青铜骑士》鲜明地提出了圣彼得堡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在《青铜骑士》的楔子中,普希金用最庄严最美好的语言歌颂彼得一世和他兴建的宏伟瑰丽的圣彼得堡。
普希金在《青铜骑士》中抒发了自己对于圣彼得堡的热爱。“我爱你那严酷的冬天里凝然不动的空气和严寒”等等,最后满怀爱国主义豪情直抒胸臆,“展现出你全部的美吧,彼得的城!像俄罗斯一样,巍然屹立”。显然,作者像对待整个国家一样对待国家的首都,对圣彼得堡充满礼赞和希望,也对彼得一世充满热情的讴歌。
但是普希金并没有完全拜倒在彼得大帝的脚下,笔锋很快就转到对这座城市的控诉上了,质问彼得的那种“效仿”的后果。这座金碧辉煌的、“摩登”的城市却蕴藏着恐怖。对于民众,这种自上而下的“效仿”显然是弊大于利,他们更多的感触是无所适从,是惶惑,他们更倾向于把天灾看成是对彼得的一种惩罚。在《青铜骑士》中,洪水即被视为对彼得大帝的天谴:“人们看到上帝的愤怒,等待着死亡,唉!一切都完了,房屋和食品!到哪儿去要?”普希金在长诗中极其真实地描绘了1824年圣彼得堡严重的水灾。诗人当然知道,当年在荒凉的沼泽中兴建圣彼得堡的是成千成万的贫苦人民。但城市建成之后,住在豪华宫殿中的是沙皇,住在高楼大厦中的是贵族和商人,被压迫的人民只能住在草房和破旧的屋子里,当洪水像野兽一样冲进圣彼得堡的时候,直接受害的是广大的贫苦人民。
圣彼得堡从开始建设到成为首都只经过了短短的九年时间,彼得一世将全国的人、财、物集中用在城市的建设上,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用双手建设了美丽的城市,使城市得以飞速发展。但在《青铜骑士》中,普希金没有忘记那些为城市建设而失去生命的建设者们。在楔子中他用一段讴歌了那些被压迫的建设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沙皇的控诉:
可是如今,
海岸上却充满了生气,
匀称整齐的宫殿和高阁,
拥聚在一起,成群的大船,
从世界每个角落奔向这豪富的港口停泊。
涅瓦河披上大理石的外衣,
高大的桥梁横跨过水波,
河心的小岛遮遮掩掩。
遮进了一片浓绿的花园。
这充分说明彼得堡是建立在无数为城市建设而失去生命的建设者身躯上的华丽宫殿。
四、《叶甫盖尼·奥涅金》——诞生“多余人”的圣彼得堡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它展示了俄国19世纪头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塑造了普希金一代“十九世纪青年”的典型形象。在奥涅金身上集合着“十九世纪青年”的一切优缺点。奥涅金出生于圣彼得堡,受过贵族教育,显然是19世纪圣彼得堡上流社会贵族青年的典型代表。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身上还体现了19世纪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多余人”的生活轨迹。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的工作,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成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多余人”。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但遭到奥涅金的拒绝。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刺死了自己的朋友。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遭到达吉雅娜的回绝。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普希金塑造了一个在家庭和环境影响下从一个“淘气但可爱”的“孩子”变成了圣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浪荡青年”。普希金以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对沙皇专制制度永世长存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多余人”的形象,也正是取材于诗人所结识的圣彼得堡中所谓的上流社会中的那些思想灰暗、心如死水的贵族。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普希金在圣彼得堡的生活经历,奥涅金这个光辉的文学形象就永远不会出现。
在普希金笔下,有情迷浪漫的圣彼得堡,那是热血青年的憧憬自由、成就理想的地方;有彼得大帝挽歌的圣彼得堡,那是对国家的礼赞和希望;有诞生“多余人”的圣彼得堡,那是对思想灰暗贵族的讽刺。普希金的文学活动开始于圣彼得堡,也是在这里结束的。普希金是一位出色的俄罗斯诗人,也是一位圣彼得堡作家。年轻的俄罗斯,年轻的圣彼得堡,年轻的普希金,这三者在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相遇,促成了俄罗斯文学的成熟。直到现在圣彼得堡依旧是“普希金的圣彼得堡”,因为这座城市不仅经常出现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同样在圣彼得堡有非常多的地方留下了我们对诗人的怀念:普希金城、夏宫、诗人去世的地点——莫依卡河边的旧屋、以普希金命名的亚历山大剧院、普希金广场、艺术广场上耸立的普希金纪念碑等等。普希金宫(原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院),直到现在仍保存着诗人的手稿和他的藏书。正是在这座城市里,普希金完成了奠基俄罗斯文学的历史使命。在俄罗斯,普希金的辉煌之所以至今没有褪色,除了其磅礴的诗人才气,恐怕更多的是因为他体现了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对自己民族的骄傲给予了热情的颂扬。在这个赞颂过程中,圣彼得堡俨然成了雄伟、威严的圣彼得堡。
[1] [俄]果戈理.彼得堡故事[M].满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普希金文集——抒情诗[M].冯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 瓦·阿诺茨基.星耀涅瓦河——圣彼得堡当代作家作品选[M].郑体武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 商玉洁,赵咏华.俄罗斯文化国情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98.
[5] 李英男,戴桂菊.俄罗斯历史[M].北京:外语教学以研究出版社,2006.
[6] 吴克礼.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