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仫佬族作家潘琦散文的真善美

2011-08-15广西河池学院广西宜州456300

名作欣赏 2011年27期
关键词:仫佬族山乡散文

⊙李 琨[广西河池学院, 广西 宜州 456300]

作 者:李 琨,文学硕士,广西河池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仫佬族是我国一个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绝大多数居住在桂西北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她的发展史上,同其他的兄弟民族一样,经过仫佬人千百年的艰苦奋斗,创造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别致的山花。新时期仫佬族文学很活跃,其中散文创作引人注目,涌现出了潘琦、银锋、银建军、包晓泉、何述强等作家,其中潘琦的成就较突出。

潘琦是继曾敏之、包玉堂等之后又一位从仫佬山乡走出来的知名民族作家。他幼时是在仫佬山乡度过的,故乡的山水为他日后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潘琦不是浮光掠影地去观察感受生活,而是实实在在地潜入了生活的底层,这就使他的散文不仅留下了时代生活的外貌景观,而且揭示了时代生活的内在真谛。仫佬族,这个神奇的民族,铸造了他真诚朴实的品质,赋予了他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独特的选材视角,奋进的价值取向和真诚的情感使他的散文具有了真善美的特征,充满着仫佬民族的气息。

一、真

潘琦散文的文风,可以概括为一个“真”字。无论是摹景状物,写人叙事,还是借景抒情,议论插话,都是真真实实的,没有半点含糊,似乎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潘琦散文的“真”无论是客观真实还是主观真实,在取材、言情中都一展无遗。

1.真实的题材

“孙犁说过,所有散文,都是作家的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真实的题材是散文的基础,主体整个情感心灵的大厦都需要它的铺垫、奠基,读者也在散文阅读中随着作者一起体验作者的山山水水、喜怒哀乐。”潘琦散文中的许许多多的事件,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大四时,学校组织毕业班的学生参加了“四清”工作队。作者随队到广西三江侗族乡,在那里呆了一年多,那里丰富的文学资源和侗族同胞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及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深深地打动着他,感染着他,二十五年后回到那里,作者感慨万分,写下了《情系侗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回到罗城县工作,1971年在罗城县新闻报道组工作时,经常有出去采访的机会,一次作者要采访的是一个女拖拉机手,在完成新闻稿之后,作者接着写了散文《铁鹰》,赞扬我们妇女也开拖拉机风风火火做事情。文章在《广西日报》发表后,在社会产生很大反响。

潘琦因此也小有名气。作者连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引起广西文学界的关注,当时几位全国很有名气的广西籍作家都很关心他的作品,作者把这些作家对他的关心与指导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文学青年的良师》这篇文章就是写壮族作家黄勇刹对他文章指导和对他鼓励的过程。潘琦当广西地委书记,广西改革开放进入高潮时,他曾说过:“我利用工作之余,用动人的笔触去记录发生的历史巨变,把变革的时代、崭新的生活、美好的心灵、激昂的精神流溢笔下,展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笑声满栗林》《青山翠竹》都是记录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作者的好多篇章都是源自内心的东西,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2.真诚的情感

真实的题材,真切的构思,勾勒了真实的人物,传达出作者真诚的情感。抒发真情实感是散文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手段。“真,就是要推心置腹地与读者诉说,撩起读者相似的情感体验,让读者不禁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故乡的古榕树》中那古榕树高大和饱经沧桑的形象早已以它的全部的生命在作者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从古榕树的死亡到新榕树的成长,这些过程都牵动着作者的情感,对古榕树的敬畏、感伤和痛苦,到新榕树所带来的感动和希望。不管是古榕树还是新榕树,都如同一根纽带一样将作者和家乡、家乡的人们在情感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母亲的生命》,看着母亲牙痛得在床上打滚呻吟,作者心很痛;想到母亲因迷路回不了家的遭遇,作者不禁落泪;知道母亲病情缓解,作者欣喜万分。

潘琦曾这样说过“作家要自觉自愿地深入生活、‘身入生活’,这是创作的源泉;作家要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人民中的一分子,是革命队伍的一个战士。没有生活,没有经历,任何有才能、有修养的人都将无法动笔!”“我们所熟知的散文大作家秦牧也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回避表现自己,就不能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字,也不能给人任何亲切的感受。因为他只能讲一半的道理,用一般的语言。而没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又往往是缺乏生命力的’。”潘琦散文中真实的题材和真诚的情感,都是潘琦散文“真”的具体体现,然而散文的真又与仫佬族的真相互联系着。潘琦是土生土长的仫佬人,从小就生活在仫佬山乡,即使大学毕业后从政,都与仫佬山乡紧密相连着,总是用心去发现去书写有关仫佬山乡的人、事、情、景。写作的题材,是作者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到仫佬山乡,根据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记叙的,给人以更强的真实感。真实的题材可以说是散文的血和肉,散文鲜活的生命是靠它来支撑着的,而且也让仫佬族一点一滴地真正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仫佬山乡养育了他,作者对她充满着热爱之情,故乡的古榕树,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变化,故乡的人们每时每刻都牵动着作者的情怀。母亲这个朴实善良的仫佬媳妇,对家对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让作者难以忘怀,一点一滴都铭刻在作者的心灵深处,因此在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淋漓尽致的,让人感动的。这个仫佬家庭教育对作者的影响也是极具深刻、真诚与真实的。在仫佬山乡忘我工作的外族人们,他们的无私奉献,也是让作者赞扬不已的。是仫佬族这个真诚质朴的民族赋予了潘琦具有“真”的品格,而潘琦也把这个“真”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散文具有了“真”的特点。

二、善

散文仅有求“真”的品质还不够,还应当自觉地承载起“善”的传达功能。善,就其字面的本义来说,就是“好”,指有道德,跟恶相对。散文的“善”,指的是表现了作家丰富优美的情感世界、高尚的人格理想和积极的精神追求。做到了这一步,作品才能以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读者,引导读者摆脱自身的渺小和脆弱、自私和偏见,从而以向善之心,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同其他艺术门类一道引人们走向善的境界,从而让我们的人生和整个世界变得日趋温暖和健康。“散文求‘善’就是要求在求‘真’的前提下,用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思想去引导人感召人,因为真挚的感情本身就包含有善的因素。”潘琦的散文充满着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思想,充满着“善”的感召力,一方面通过对仫佬族人民勇于改变观念,敢于创新开发,仫佬山乡发生巨大的变化的描绘,给读者传达出乐观向上,勇于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另一方面叙述各民族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美好未来。

1.创造锦绣山乡,传达乐观向上

纵观潘琦的散文有很多的篇目是描绘仫佬族人民怎样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借助新时期的方针和民族政策,仫佬族人民凭着自己的双手所创造的山乡巨变。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感叹这个神奇的仫佬民族所具有的创造力,也让读者们看到仫佬山乡的蜕变和成长,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妻子的来信》中,仫佬族干部的妻子来信了,它带来了家乡崭新的图景”。领着后生们大种板栗树和其他果树,建设美丽富饶的仫佬山乡。

作者还把笔尖触及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从中看到这是一场从物质到精神的巨大变革,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灿烂火花。《情满山乡》中,中秋节的清晨,在苍翠欲滴的山坡上,放眼望去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和显得精神抖擞的后生,他们在激情洋溢地对着歌,同时,他们心中也播下了爱情的种子。爱情观念的变化,是仫佬族青年崭新面貌的体现。

2.民族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各民族之间就像是兄弟姐妹。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创造是分不开的。潘琦的散文中,有很多篇目就书写了这样的民族情感,在潘琦笔下的汉族、侗族、壮族与仫佬族之间的情感,是那样的自然,真实。《格佬书记》描写的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仫佬族人民服务的汉族公社书记。作者以热情的笔墨画下了这位年仅四十七八岁,进山当了十多年的公社书记,领着仫佬人办了不少实事好事,被仫佬人尊称为“格佬书记”的一幅幅素描像。《甘泉水》写那朗寨的壮族人得到泉溪寨仫佬族人主动开渠道送来的泉水后,取得抗旱的胜利而获丰收。这篇作品表现了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间的患难与共、互敬互爱。《情系侗乡》中,作者叙述了他当年作为工作队队员和侗族人民一起劳动实践,与侗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金灿灿的种子》写一个汉族的大学生到仫佬山乡工作,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心都已融入到所工作的仫佬山乡,“从他的姓名看是汉族,但从他的模样、衣着、举止看,特别是一口流利的仫佬语,却使我怀疑自己的判断了”,这位“仫佬”所长还把办公室弄成了研究玉米地的实验室,对玉米品种的种植试验生长过程详细观察和记录,对仫佬山乡土壤、气候、本地玉米良种、历年的产量等情况了如指掌,倒背如流。数不清的工作细节和所取得的成就都让我们看到这位汉族的大学生对仫佬山乡的热爱。

在潘琦散文集里,我们可以印证他对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把仫佬山乡放在心中,把山乡父老乡亲放在心中,对仫佬族人的勤劳、善良、质朴,对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共创和谐社会的举动,由衷地赞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值得记存的人、景、事、情,作者都用艺术的形式传达给读者。潘琦曾说过:“我的整个创作,就像心里点着一盏灯——这个灯应该始终是亮着的,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盏灯带来光明,消除黑暗。社会是光明的,生活是美好的,人性也是善良的。”这是潘琦的创作基调,也是他创作所坚持的善的原则。在潘琦的心中,仫佬人身上有着开放、乐观、真诚、讲义气、淳朴的品质,还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执著追求、团结友善、宽容大度的精神。

三、美

散文的美是浑然天成,并不是枝枝节节之美。就像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罗丹的《思想者》。散文之美是行文表达、思想、情感等多种美的有机契合,潘琦散文之美就是这些美的更具体的表现。

1.风俗美

鲁迅说过:“有地方特色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民族的风俗是民族特色最鲜明的表现,从一些风俗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这个民族,了解这个民族的风情、人文地理、宗教信仰、悠久历史,进而喜欢这个民族,对这个民族产生兴趣,想要更多地去了解这个民族。因而对民族风俗的描写是作家写作的一种手法与方式,也是作家对这个民族的热爱。

细心研读潘琦的散文,你会发现很多篇目的散文中都会有民歌的踪影,让人感觉亲切、真实、有趣。例如《青竹寨纪行》《青山翠竹》《格佬书记》《情满山乡》《故乡的古榕树》《那小溪那生活》《山乡晨曲》《山村的小路》在这些篇章中,走在路上,不远处就会传来阵阵悠扬的歌声,歌唱美好生活,歌唱幸福情怀,歌唱物产丰富,歌唱品格高尚,歌唱仫佬女子美丽能干……

《下枧河歌情》中作者写道:“我爱看下枧河清清的流水,爱看她无限美好的风光,然而我更爱听河畔人们娓娓的歌声。因为这里是刘三姐的故乡,这里是山歌的海洋!”作者陶醉在山歌的世界里,而山歌也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乐趣,作者希望刘三姐家乡的人们用高昂的歌声去创造去迎接灿烂美好的未来。《淙淙山溪水》中写到作者去仫佬山乡寻找银玲玲,一位远近闻名的唱歌能手。玲玲用山歌教育寨里的妇女要讲究计划生育,“少生娃崽做好妈,精心培育变好花;好花一朵千里香,好椒一个就够辣”。用歌传达国家政策,用心去劝导妇女改变传统的观念,甚是得人心。作者未见到人却先听到歌声,之后又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玲玲用山歌巧斗无赖的情景。让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你的歌声在正义面前是一条淙淙流淌的山溪水,那么优美、清亮、圆润。在强悍邪恶面前,你的歌声像奔腾的江河,不可阻挡”。山歌的魅力、魄力尽显无遗。《家乡的歌》主要写了作者对家乡山歌的回忆,歌唱新生活“中秋时季月亮明,新歌一唱好动人;声声歌颂新生活,支支唱出众人心。”用歌声鞭挞歪风邪气,用歌声取笑无能的领导,用歌声赞美山乡巨变。每每作者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融合着乡亲们原汁原味的腔调,一种甜美动人的心情油然而生,感到生命是充实的,享受着快乐和幸福。

2.心灵美

言行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这种内心世界的美,是不可能脱离掉人去社会实践的,不然,就表现不出来,就无法被人感知。一个人的心灵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言行来表现,而且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和对事物的感受、认识的同时,个人的道德、良知、情操、胸怀、思想也随之表现出来。能说出优美的、令人赞赏的话语的,做到无私奉献、令人赞扬的,绝不会是一个思想狭隘、心灵庸俗之人。美好心灵也是高尚行为的直白表现。潘琦散文中具有高尚行为的女性不胜枚举,她们都是高尚灵魂的实践者,具有美好心灵的奉献者。

《绿林深处》一文中,刻画了一个由普通林业工人成为林业技术员的女性形象——翠玲,这位亭亭玉立的仫佬族姑娘,不仅有外在的美,更有内在的美。她待人诚恳,对刚来林场的同志给予热情的关心和帮助,总是那样落落大方,富有深情。更让人敬佩的是,她一心扑在林业工人的平凡岗位上,精心培育一山一岭的绿苗,人物的外貌美同人物的内心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表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特征。《幽谷中的一棵玉兰》叙写了生长于大城市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于兰香不恋繁华,不惧山高水远,师范毕业后自愿到仫佬山区教书育人。作者在回忆中通过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往事来展现于老师灵魂的崇高。她三十年如一日,爱生如子,诲人不倦,把知识和青春献给了仫佬山区的人们,这默默奉献的心,如同这幽谷中的“玉兰花一样纯洁、晶莹”。《她们这一代》中“汗雨洒遍九万山,双手托出万吨煤”的仫佬族女矿工;“腰酸腿痛无所惧,胸怀朝阳战严寒,铁脚踏遍九万山,汗水洒遍仫佬山乡”的仫佬族第一代女信兵。不管是女矿工还是女信兵,她们都为仫佬山乡的建设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仫佬族这个充满美好风俗和美好心灵的民族,通过潘琦的散文,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仫佬族的美。而也是这个仫佬山乡培育了潘琦,仫佬人民教育了潘琦,仫佬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孕育了潘琦,使他和他写出来的散文都具有了美的品质。

潘琦从小就在仫佬山乡这块土地上长大,家乡的山山水水与他的命运紧紧相连,家乡的一草一木与他的感情缕缕相系,家乡的兄弟姐妹与他息息相通,因此,他的作品要去描绘仫佬山乡的迷人景色,反映仫佬山乡的生活面貌,表现仫佬族人民的美好心灵和精神境界。潘琦的散文所具有的真善美的特征,源自于潘琦自己本身所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而真善美的品质也是仫佬族赋予他的,所以,他又用文学的形式去书写描绘仫佬族的真善美。让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潘琦是民族作家,是仫佬族散文文学创作的一朵奇葩。

[1] 陈玲芳.散文的真实及其多层体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2).

[2] 王敏之,张萍.仫佬族文学品论集[I].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03).

[3] 石一宁.追求诗意之旅——试谈潘琦散文[J].南方文学,2007,(02).

[4] 王开志.论散文创作的真善美原则 [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猜你喜欢

仫佬族山乡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1949~2019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广西罗城:欢庆“依饭节”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少数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