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灿烂千阳》中的玛丽雅姆人物形象解析

2011-08-15秦玉坤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名作欣赏 2011年27期
关键词:莱拉阿富汗生命

⊙秦玉坤[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作为一名内科医师的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一百三十一周之久,全球热销六百万册,创下出版奇迹。胡赛尼本人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使胡赛尼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

这部作品延续了卡勒德·胡赛尼以情动人的细腻写作手法,用柔和委婉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半个世纪阿富汗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遭遇。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以及作者对个人和国家悲剧的敏锐感受力,在这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中,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同时呈现在了那个黑暗而又艰难的岁月里。在惨淡的人生中,女主人公玛丽雅姆不为世间的罪恶所动,内在灵魂里所怀抱的宽容与隐忍、善行与救赎,赫然书写了生命本质意义的伟大。她如同灿烂的日光一般耀眼夺目。

“哈拉米”是私生子的意思。在阿富汗落后的制度下,这是屈辱的代名词,是摘不掉的身份标志。它代表着这个人永远不能合法地享受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这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时时刻刻都要背负着“耻辱”两个字。玛丽雅姆即是一个“哈拉米”,私生女。她与母亲离群索居,生存在简陋的泥屋里,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聆听着母亲关于幸福不可得的教诲。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说,世界上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间某一个悲哀的女人叹出的一口气。在这个寂寞的冬夜,多少叹息无声地飘落在寂寥的天地间,无人耳闻。这种悲哀无关乎坚强,它是在无可操控的命运面前的无可操控的悲哀。渴望父爱的她最期待的事情是在每个星期四与生父扎里勒见面。而生命的长度是指针在每一分,每一秒间将一个个微小转动为时间充盈的长河,玛丽雅姆将希望的胚芽培养成了一个参天大树,她已经不满足例行公务似的等待与会晤,父爱对于玛丽雅姆来讲,已经是一个强大而无法抗拒的磁场,只待她前行。终于,在她十五岁生日那天,她为了父亲一个模糊没有把握的决定,表现出了一个孩子的任性与反叛,不顾母亲甚至是以死亡相逼的挽留,她还是离开了泥屋走到了父亲躲闪的窗帘前面。终于,她体会到了母亲的想法,也识别出了父亲的假象。母亲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了她离群索居,辛苦地抚养她长大,而父亲的疼爱却好似悬浮的泡沫,经不起手指的触摸。就在这一天,玛丽雅姆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尝到了父亲情感的背叛,从此,她走上了艰难凛冽的生命旅程。从玛丽雅姆遭受的生活巨变中可以看出,作者传达出了这样的思想:在阿富汗落后的世俗枷锁下,一个男人选择了背弃了内心的情感,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遵循着旧制度的套路生活,相反,一个普通的女人却表现出了忍受苦难的坚强与伟大,这里讽刺了传统习俗的残酷,在一种病态社会的形态下发掘了人性,歌颂了女人的自立和坚韧形象。

失去安身处的玛丽雅姆,被无法再拒绝孤女的父亲收纳到家中,而父亲却妥协于阿富汗的传统制度所铸成的金科玉律,任凭家中三位体面太太消灭这种屈辱,她们迅速地安排了这个十五岁可怜少女的婚事,让她远赴他乡,嫁给了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在婚姻的禁锢下,玛丽雅姆蒙上了阿富汗女人的传统服饰——从头到脚包裹起来的布卡。可是灵魂深处里的本能让她依然相信自己的世界会雨过天晴,心里依然充满着真挚的希望与爱。母亲娜娜曾经说过:“现在我教你一句话,你好好记住,我的女儿:就像指南针总是指着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你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玛丽雅姆。”只是她不曾料到母亲的话一语成谶,在流产六次后,不能再生育的玛丽雅姆成为了暴戾丈7夫施虐泄愤的对象,她开始孤独地生活在战争与家庭暴力的阴影之下。原来,她和丈夫之间仅是男女之间繁衍的关系。玛丽雅姆,一个被动承受命运所给予的动荡,在周遭世界束缚下,在不断的失望打击之下,性格中的棱角已经被磨得有些木讷,未来的希望被扼制在干涸的残暴现场。她始终沉浸在对母亲死亡的愧疚之中,加之现实生活的残忍,她感觉到了自己正在进行着惩罚的代价。因此,在阴暗的生活里,她的自由没有了回响;在仰望幸福的疲惫里,她的希望沦为风中之尘;在死别与背叛的伤痛之下,她如同喀布尔这个城市已经遍体鳞伤,发不出呐喊的声音了。而她也终于学会了母亲教导的本领——忍耐。她就这么卑微地活着。而她的父亲扎里勒由于自己的懦弱导致了女儿陷入暴力的深渊,自己也被每日的愧疚所蚕食,但是悔恨莫及的悲剧延伸到了临死前也无法再满足见到女儿的愿望。这样的悲剧描写揭示了阿富汗的深切苦难已经投射在了人们生活的细小之处,除了家园之外,苦难与创伤同时转嫁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人的伤疤并非都是显现的,这片土地的伤痛呐喊也并非被聆听所有,它湮没于日渐厚重的尘埃之中,淹没于战乱的炮火声中,得不到一丝回应,人类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如同蝼蚁般脆弱和渺小。

生命既是痛苦,也是负罪,在心碎绝望之后何去何从的疑虑中,作者指明了一条方向就是救赎,用行动拯救自己。

未来是一个装满无数可能性的容器,也许改变的出现,就是在屏息过一场静谧纷飞的大雪过后。一个美丽、隐忍却又拥有反抗意识的莱拉闯入了玛丽雅姆的视野。她是拉希德的另一个妻子,在与前苏联的战争中,莱拉失去了两个哥哥,炸弹夺走了她父母的生命。她深爱的男孩也被迫逃离阿富汗,而此时,她却怀有身孕。举目无亲的悲惨境况加之在拉希德的欺骗下,她被迫嫁给拉希德。但是莱拉始终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念。通过战火中阿富汗人们的悲惨故事和女性的悲惨命运,作者借此痛诉了战争对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破毁,同时也流露出人们对幸福的渴求和对命运抗争的勇敢,人们的爱没有随战火的硝烟而散去,反而更加坚实无比。共同经历着战乱与家庭暴力,心底隐藏着同样的悲苦与坚韧,玛丽雅姆和莱拉是被命运捆绑的两个阿富汗女性。起初,玛丽雅姆很敌视莱拉,因为玛丽雅姆的感情单纯得如母亲所说的像白雪一样,莱拉的到来让她更加卑微。然而,同样的生活境遇,同样的忍辱负重,同样的坚韧与正义,让她们的感情在生活的扭曲中成长和延续。她们培养出了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的情感,蒙着布卡的女人终于对未来看到了微弱的希望。而在莱拉的脖子就要被拉希德捏断的危急时刻,玛丽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是毁灭生命的举动——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一个女人经历了她所能够承受的所有苦难,生活在荆棘之中却没有摧垮她的人格与意志。玛丽雅姆的隐忍与勇敢在战火浓烟的苍穹之下荡气回肠地奔腾着,最终,她在涂黑的夜幕中奔向了晨曦,灵魂因穿透黑暗而越发光亮。这就是阿富汗一个普通女人的人格写照,而她代表了无数个阿富汗女人的真实存在。

玛丽雅姆选择了独自承担所有的罪责,而这种承担,这种成全,这种勇气,就是伟大本身。最后,她被判死刑。在她最后的时光里,脑海里浮现的是自己不堪回首的命运,心里却对这个世界没有一丝的埋怨,一个从不苛求的女人所表现出的宽容极具震撼地显示出了人性中不可毁灭的善良与勇气,似乎所受的那些屈辱都得到了原谅。玛丽雅姆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帮助莱拉和她的孩子找到了幸福,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觉到了自己像一个英雄。玛丽雅姆知道她爱莱拉与阿兹莎,也明白她们同样爱着她,她觉得自己已经是个重要的人物了。尽管社会规训的力量常常是盲目的、残酷的,并不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尽管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于这个社会里面;尽管她的拥有多不过付出,她的承担远甚于接受,但是卑微不是卑贱,玛丽雅姆有爱有恨,有自己的尊严和勇气,她让生命变得清晰而丰富,在毁灭中完成了自我拯救。她用伟大的人性光辉换来了劫后余生的莱拉带上亲人重返喀布尔,那太阳终于在摇摇欲坠的房子的罅隙中渗出耀眼的斜晖,它照耀了百废待兴的城市,照耀了渴望幸福的人们,照耀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人性。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其细腻感人的笔触散射出了震撼人心的人性光辉,好似灿烂千阳。《灿烂千阳》的书名源自于17世纪诗人米扎尔·穆罕默德·赛依伯歌颂喀布尔的诗歌:“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小说题目“AThousand Splendid Suns”被翻译为“灿烂千阳”,它短小精悍之余,又流露出了诗意的唯美。尽管阿富汗的喀布尔现在被践踏得满目疮痍,但是废墟所掩藏的是人的罪恶,而不是美好。尽管生命充满着痛苦与辛酸,但每一个悲伤的发生的同时总会连带着希望的诞生,美丽的心灵永远闪烁着永恒的阳光。

[1]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M].李继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陈蓉.照耀在历史深处的人性光辉[J].新东方英语 (大学版),2008, (09).

猜你喜欢

莱拉阿富汗生命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莱拉和我是如何环游世界的
公主绑架龙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阿自杀袭击频发
阿富汗让美国走开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勇斗狂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