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1-08-15王小波
王小波
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董沟小学 471800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秘诀。”的确,综观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功大都源于从小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会使人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于学习的情绪。它是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会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课上课下积极主动的探索练习。反之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用再多的劲也是徒劳,只能是事倍功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堂吸引力的教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进而使其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呢?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自然而然也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因而也能主动接受这位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十来岁左右的小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使师生间更容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关怀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和一次轻微的触摸,都会让学生亲近你,喜欢你。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心底关心和爱护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提醒学生注意天气变化及时的增添衣物。关注学生的异常表现及时的排解学生的心理疑问。在教学过程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哪怕是微不足道进步,也要及时的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更加努力,从而更加喜欢数学。如此师生间形成了相互信任、尊重、鼓励、帮助、努力的良性循环。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喜欢老师到喜欢学数学、从愿意学数学到自觉学数学,由“苦学”变成了“乐学”。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进行目的性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的孩子接触世界范围较小,所学知识都是来自书本,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知识、现象知之甚少。因而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太多用处,学一些基础知识会算账就行。另外一些暴发户家长的言行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无用”的思想。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为学习而学习,学多少算多少,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知识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认识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那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有了目的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学生为了心目中那个目标努力的同时,也会逐步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是衡量一种教学方法优劣的主要标准。而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的运用教材了解学生做好课堂的“编导”。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爱玩、爱表现的特性设计“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了精彩与刺激。
其次,整合学习材料使其对学生产生最大的刺激。例如,在教“质数与合数”这类概念性问题时设置悬念:请大家帮助学号为12、17、29的同学找出他们的约数朋友。接着提出疑问为什么12号有6个约数朋友,而比他大的17和19却只有两个约数朋友呢?是他们和同学关系不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你想知道吗?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此类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为下面的成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此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的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共同作用;分组合作,讨论质疑;同桌互说,理清思路等都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的方法。
四、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学生如果从自己乐于做的事情中体验不到成功,得不到肯定,他的兴趣又能持续多久呢?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例如,完成一次漂亮的作业,解答一道难题,考试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目标,并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及时的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激活他们的潜力,使他们更加自信的迎接更大的成功。如此循环,就能不断地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深入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纪成.《学生的有效参与》2011年第19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