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净如水 温暖如诗——歌剧演唱家施瓦茨科普夫生平与作品解读

2011-08-15王秀丽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陕西渭南711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6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

⊙王秀丽[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 陕西 渭南 711000]

作 者:王秀丽,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1915年出生于德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受到家庭的熏陶,施瓦茨科普夫自幼对艺术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喜爱。1934年,19岁的她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院并投入花腔女高音伊芙根门下。当时,老师就告诫她“举止演唱都要有贵气”。自此,20世纪后半叶最让人难忘的玫瑰骑士,就这样慢慢成长了起来。1938年,施瓦茨科普夫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并且获得国际联盟奖,四年苦读终有回报。同年,她进入柏林国家歌剧院,在初次登台演出的剧目《帕西法尔》中扮演了少女的角色。

可以说,施瓦茨科普夫是幸运的。毕业不久,她就得到了成名的机会。柏林国家歌剧院安排她出演《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岛》中的策尔比娜,对于作为新手的她而言,这个角色极具挑战性。但是,她抓住了这次机会,虽然难,却依然获得了成功。不久之后,她又得到了一个讨巧的角色,在《艺术家生涯》中饰演缪塞塔。一首《独自在街上》,她唱得轻松动听,如潮的好评向她涌来,此刻的施瓦茨科普夫锋芒初露。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施瓦茨科普夫拜著名的声乐教育家伊沃根为师。大约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施瓦茨科普夫放弃了自己以前演唱的花腔风格,转而走向抒情路线。

27岁的时候,施瓦茨科普夫站到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舞台上。她演唱的《后宫诱逃》《波希米亚人》和《茶花女》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随着一场场演出的成功,施瓦茨科普夫声誉鹊起。年轻的她,可说是前途一片光明。直到二战的全面爆发,让剧院在1944年关闭。1945年战争结束,施瓦茨科普夫却因为涉嫌在战争期间与纳粹合作而遭到禁演,后来被免予起诉。

1947年,施瓦茨科普夫重新开始了舞台演出,并且正式从花腔女高音转向抒情女高音。作为一名抒情女高音,她的嗓音丰满而富有光泽,灵巧而富于力度。对歌曲的处理是她的拿手好戏,细腻而极具分寸,她的歌声像幽谷清泉,清澈透亮又富有诗情画意。同时,施瓦茨科普夫还是一位具有良好教养和较高素质的歌唱家,她的气质端庄高雅,台风纯正稳重,这些都使她具备了世界级大歌唱家的风范。施瓦茨科普夫在艺术歌曲领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成为了战后最杰出的艺术歌曲演唱家,并被誉为二战以后诠释德国艺术歌曲的巨匠。她演唱的莫扎特、舒曼、舒伯特、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以及古典的宗教歌曲,色彩缤纷、风格细腻、感情丰富、内涵深刻,在句法的处理上更是有她的独到之处。著名的指挥大师卡拉扬也赞她是“最伟大的独唱家”。

施瓦茨科普夫先后在斯卡拉歌剧院、科文特花园剧院和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她在《唐璜》中扮演的埃尔薇拉广受听众好评,人们纷纷被她美妙动听的音色和稳重纯正的舞台风范折服。施瓦茨科普夫温暖透彻的嗓音,甜美至极。她对于演唱风格的重视,细腻真实的表演,无论是分句还是呼吸都称得上完美,难怪就连一向挑剔的维也纳人、柏林人对她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1948—1949年的演出季,施瓦茨科普夫以客座演员的身份参加了在科文特花园剧院的演出。在英国的一个短短的演出季里,她演唱了苏珊娜、帕米娜、咪咪、吉尔达等角色,这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时的施瓦茨科普夫在声乐技巧领域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没有夸张花哨的演唱,只是平平淡淡的诠释,就足以让听众为之倾心。

1951年,施瓦茨科普夫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演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浪子的历程》。在剧中她扮演是人物安妮,这是一个极其矛盾复杂的现代歌剧角色,她的声音让人很难进行归类。演出之前,很多人担心施瓦茨科普夫无法胜任这个高难度的角色,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期待着她会出丑,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首演大获全胜。人们反响热烈,认为施瓦茨科普夫的确胜人一筹。

在20世纪60年代,施瓦茨科普夫又热心投入到了唱片录音工作中。不得不说,她的丈夫李格在唱片的录制方面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许多在这一时期诞生的脍炙人口的名作,都是李格精心为她量身定做的。1961年,施瓦茨科普夫与卡普切里、萨瑟兰等人合作灌录了《唐璜》,由大师朱里尼担任指挥,这成了该剧录音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组合。两年后,施瓦茨科普夫又与昔日提携自己的恩公伯姆合作,同样,他们挑选了一部莫扎特的作品——《女人心》。不出所料,这次的合作又一次取得了成功,为施瓦茨科普夫获得了更多的赞誉,也为我们留下了完整的《女人心》版本。

施瓦茨科普夫参与了大量的录音工作,因此她的曲目范围之广也不得不令人惊叹。在20世纪声乐艺术家中,施瓦茨科普夫的录音是相当有名的,她的丈夫李格也很能挖掘她的潜力,这使得她涉及的曲目范围不断地拓展。青年时代的施瓦茨科普夫,演绎最多的就是莫扎特的作品。她纯净的嗓音很适合唱一些略带花腔的角色,像《唐璜》中的埃尔薇拉和《费加罗婚礼》中的苏珊娜等。中年时期,她的演唱路线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了更多的对抒情角色的诠释,比如《图兰多》中的柳儿以及《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三位女主角等。由于戏路的改变,她的演唱技巧也在这期间发生了变化,音量变大了,呼吸更深了,对高音的冲击力和更强了。

除了舒伯特、莫扎特的作品,施瓦茨科普夫还有一个著名的录音便是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最后四首歌》是一部经过精心编织的色彩缤纷的后浪漫主义作品,其中的每个音符、人声、乐器的关系都如针线般,被紧紧缝合在一起,可谓丝丝入扣。在Szell的调和下,整部作品的音流在行进中展现出无穷无尽的连续色彩变换,可以说再没有第二部声乐作品能像《最后四首歌》一样,拥有如此多的细微的音色变化。甚至在几小节之间,《最后四首歌》的乐队音色就会有极大改变,你不知道这音流将会去向何方,这一路上是阳光明媚,还是阴云密布。也许酝酿的激情才刚刚澎湃,转瞬间却又是一声轻叹,紧接着又是无名的喜悦与冲动。

反复聆听施瓦茨科普夫演唱的《最后四首歌》,时常陶醉其中,自以为已经很了解它,却不尽然。施瓦兹科普夫的歌声和乐队声音融合在一起,完美无缺。我相信没有第二个人能在《最后四首歌》这部作品中,呈现出如此细腻丰富的音色变化并和乐队共同呼吸合为一体。爱德华·格林菲尔德曾对此录音做出如下评价:“它太美了,它的美是无法分析的。”

1971年,施瓦茨科普夫来到中国香港演出,这在香港历史上,是首次举办世界级歌唱大师的演唱会,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同一时期,施瓦茨科普夫又在亚洲举行了多场音乐会。1974—1976年,演唱生涯进入尾声的施瓦茨科普夫在欧美各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告别演唱会,其规模超过了当年吉利的系列告别演唱会。许多观众都是眼含着泪水听她演唱那些熟悉动人的曲调,即使在音乐会结束后也迟迟不愿离去。世界乐坛又一位大师的即将离开是听众们所不愿看到的事。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最后,施瓦茨科普夫在伦敦完成了她的终点演唱会,宣布正式退休。就此,她告别了自己熟悉了40年的声乐舞台。

晚年的施瓦茨科普夫,一直致力于对早期巴洛克的声乐作品的研究。一有时间和机会,她还会为丈夫李格去各地试听,以发掘新的声乐人才。1990年12月9日,是施瓦茨科普夫75岁的生日。这一天,全欧洲都举行了庆贺活动。这一年对施瓦茨科普夫来说,是充实的一年,收获的一年。8月,她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开办了大师班;10月,她接受了格拉斯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1月,在斯图加特的沃尔夫国际声乐比赛中,她又担任了评委;12月11日,在斯图加特,施瓦茨科普夫举行了纪念音乐会。1992年,施瓦茨科普夫被册封为大英帝国女爵士,这是何等的荣耀。

1995年,施瓦茨科普夫迎来了自己的80岁生日,音乐界的许多名流之士齐聚萨尔茨堡为她庆生。在纪念演出中,主持人特别播放了1939年施瓦茨科普夫演唱《卡门》时的片断。由爱情走向毁灭的主题,《卡门》的剧情发展迅速而深入,歌词简洁而紧凑。施瓦茨科普夫凭借她精湛的演唱技巧,细致到位的情感揣摩,灵活多变的音色转换,将《卡门》粗犷的自然之美和浓烈的民间特点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热情、奔放、独具特色的音乐,让《卡门》拥有了磁铁一般的吸引力。看到24岁的施瓦茨科普夫风华正茂,听到她干净清澈如同天籁般的嗓音,在场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大家自发地全体起立鼓掌,向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独唱家致敬。

“纯净如水,温暖如诗”,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音乐作品恰如其分。作为20世纪中期德国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她演唱的艺术歌曲被尊为那一代人中最出色的诠释。如水般纯净清澈,如诗般温暖动听,不华丽,不夸张,只是纯粹的演绎,原来如此单纯的作品也能够拥有让人安定的力量。一杯冒着浓郁香气的咖啡,配上一曲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就足以度过惬意的一下午。

不得不承认,施瓦茨科普夫,是音乐界的奇葩,是一个传奇。

[1]郁若木.风华绝代的施瓦茨科普夫[M].天涯社区,2006.

[2]韩斌.20世纪歌唱大师·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研究
声乐诊疗室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