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视觉符号性看蔡志忠漫画《老子说》的文化意义

2011-08-15陈春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广州510665

名作欣赏 2011年36期
关键词:蔡志忠老子符号

⊙陈春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广州 510665]

作 者:陈春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画造型基础。

一、引 言 漫画具有符号性,是因为它具有符号的特征。同语言一样,漫画的视觉符号也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前者是可以用色彩、图形、线条作为标记的物质表达方面,即漫画角色的形象、形态,后者则是观念、意义等,构成语言内容的方面,即漫画形态所包含的一定概念的含义。符号是一个艺术家所表达出来的简洁明确的信息,在漫画《老子说》中,蔡志忠以其圆融、流畅、简约的视觉符号引领读者一窥老子思想丰富奥妙的殿堂,帮助读者进入古代经典的大门,从而实现与智者坐而论道。

二、漫画《老子说》视觉符号性的分析 所谓“艺术符号”的概念是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其名著《情感与形式》中首次提出的。苏珊·朗格称艺术创造是一种艺术抽象的过程(Langer,1957)。这种过程并不能诉诸科学、数学与逻辑学的理性抽象,而是从主观经验、生活模式、感知、情绪、情感衍生出的一种纯粹的幻象;也可能是一种“直觉”,借此洞悉诸种形式、特征、意味的相互关联(Langer,1953)。这种艺术的抽象过程也就是一种符号化(Symbolization)的过程。“符号”(Sign)变成了一种涉及深层心理的过程,即思想或概念本身形成过程(Langer,1962),符号也因此便具有了一种构形或标识的功能。漫画作品的演绎也必须依靠这种典型化“符号”角色的创设来完成。

蔡志忠笔下的老子凭借“直觉”产生,运笔灵活,细腻时求精巧,粗犷时求深远,线条娴熟而洒脱。蔡志忠画老子的说法演教,画他的闭目神思,画他的骑牛出关,背着他的几卷《道德经》和饮水的葫芦。他笔下的老子素衣布鞋,须眉皓如积雪,有飘飘欲仙、不与世争的风神。他微微地欠着腰,半睁半闭着那双洞察天地古今的慧目,寂然凝虑、悄然动容。那霜雪似的皓髯,昭示着皑皑千山般明净高远的学识,那止水般的宁静,也象征着老子澄潭千尺、清澈幽深的思维。蔡志忠处理《老子说》的人物符号设定则并未脱离漫画的笔法,那大脑瓜、小胡子、秃脑壳等形象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极具现代性,用最精简的线条表达人物的体态,突出最重要的特征,没有一笔是多余的。

毋庸置疑,蔡志忠漫画的视觉符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刻在骨头里的。他用精炼的笔触,加上简化的形状,组合成复杂的构图,每个漫画格子的构图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美,这是有道家美学思想渊源的。道家将“气”最终归于“道”(虚、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十一章》),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中空无用有大用”的道理。以三十辐凑合而构成的车轮来讲,没有哪一根支柱算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因为三十根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特定的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无所谓哪一根更重要。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老子的“大象无形”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蔡志忠在其漫画作品中无不重视画中空白的美学意义。他从老子所谓“知其白,守其黑”中进一步领悟到,绘画创作措意于墨色的同时,还应当懂得空白的价值,并得出“计白当黑”的引申义。漫画《老子说》中的格子以图形来表达它的符号性,是以道家美学思想作为哲学基础的。

三、蔡志忠视觉符号产生的背景及思想 线条呈现了蔡志忠的个性和经历及其在作品中意欲传达个人讯息符号的隐喻。1948年,蔡志忠出生在台湾中部彰化县一个贫困的乡村,年仅十五岁就独闯台北,先后做过美术设计,开办过卡通公司,编导和绘制的动画片《七彩卡通老夫子》获得了当年的金马奖。从1986年到1988年,他一口气出了二十五本古典漫画,在短短的两年间创作出这样一批高品质的作品,正如蔡志忠自己所说:“只要我坐在桌前,埋首进入工作状态,纸、笔、我便融为一体,在这其中没有纸,没有笔,没有我,恰似‘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用禅来悟世,可以说蔡志忠早已无师自通。

对于漫画作品的演绎过程,蔡志忠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至于格子大小,应该是关系于表现节奏、重要性,一张一个重点就好。如果重要的话,一页一格都无所谓,如果重点是要将故事说得流畅,我不赞成每格都要画得很精细,一来重点会被抢走,强调不该强调的,只会使读者分心,而且每格都去经营的话,除了累死自己外,也会累死读者。”

“就好比说要解除痛苦的话就要找出更好的焦点来转移,我创作时的做法是过瘾到极点就换题材,但要把持一个原则,就是在自己创作的领域要有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专业里,你要是同一个题材里的第一,这样才会成功。”

至高的艺术技巧都是化百炼钢成绕指柔,不仅没有媚俗之心,更无张扬之迹,真是圣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他的作画也可以说是在体道一如的情态下,以自然之心体物,以自然之舌言情,那是浑然天趣和深邃哲理的统一。可用老子“善行无辙迹”的名言来说明好的用笔含蓄蕴藉无起止之迹,这就如同老子主张“无为”一般,最好的用笔也是若不经心,绝无刻削之迹的。老子“善行”指圣人之行,是不欲在人间留什么丰碑的。当画家心志真正回归自然的时候,那笔墨就也入了“无为”之境。

四、漫画《老子说》传达的文化意义及启示 漫画作为艺术作品,在画面中构成其形式的符号也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意义,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表现精神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苏珊·朗格语)。漫画形象和文化特质之间是一种符号的联系。符号本身也如漫画形象般具有情感,即使符号的形式先于含义呈现在人的眼前,但其可欣赏性并由此产生的审美快感,带出了符号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体验。

如黄永玉对漫画的独特见解“:漫画时常接触社会历史的神经末梢,是一种最容易引起疼痛和奇痒的东西。”漫画家是能洞烛世事的艺术家,不仅有具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人间的细致观察,能见到蕴含的真义;以赤子之心表达了对于权威的挑战、愤怒、不满、希望、祈求,都通过漫画家的笔流露出来。一位成功的漫画家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更要具有对人间世事的正确观察、充满胸中的正义使命、同胞痛苦与愿望的深切体认和对于人性的信赖与尊重。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历代才智之士的著述,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中国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其独特的浪漫的一面;这一面或许比现实的一面还要深刻,且随处流露出他们的热烈的个性,他们的爱好自由,以及他们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林语堂语)。但是我们对于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却少有认识,少有理解,庄严的外表和艰深的内容,产生了吓阻的效果,拒绝接近,使我们无法从其中吸取智慧与教训。而蔡志忠借着漫画的亲和力,来帮助读者进入古代经典的大门。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效法自然、道法自然,为人处世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遵照道的本意,无为而无所不为,表面看来是没有什么作为,其实却是大有所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居功自傲,不争名夺利,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容乃大,心系万民,胸怀天下,成为万民表率,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得人心得天下;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一曲求全,能屈能伸,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宠辱不惊,知足常乐,慎终如始,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做人做事,图难于易,虚怀若谷,大智若愚,摒弃心机,和光同尘,不以蓬茅塞心,不为声色货利所动。简而言之,圣人能够看透世界和人生,透析世事和人心,一切皆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这个科学发达、物质丰裕的社会,人们对生活不但不能感到满足,反而觉得精神空虚和痛苦。继续追求物欲的结果,使竞争激烈,环境破坏,甚至于连这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空间——地球也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老子反对无止境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缓解今日危机的灵丹妙药。

蔡志忠以他的生花之笔,夹带对人间的挚诚关怀,把老子的思想轻松愉悦而不失庄重地表现出来,正好像在炎日下的荒漠之中遇到了甘泉一样,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无限的愉悦。

五、结 语 古往今来成就大器的艺术天才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毕竟一个艺术天才的炼成须“上下而求索”,这正是大艺术自身的符号。符号个体独立性极强,符号只属于一个人,尤其在艺术上,越是大家,其符号性就越强。同时符号的产生又是年深日久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牵强附会,它一定是在心灵最自由的情态下产生的,最朴素的才是最强大的。蔡志忠在漫画方面是确有禀赋的,而又重之以修能“,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因而属于他的符号如此浑然天成而又出类拔萃。

正如蔡志忠解释何为“流动的智慧”时说“:比方说,我举个配药的例子,药草经过辨识成为资讯,知道运用后成为知识,用于什么病是智慧,但知道用在什么病、什么人、随机的情况,这就是随时流动的智慧了,这才会使人将收益发挥至最大。”

漫画《老子说》是中国人灵魂的糖衣药丸,也是蔡志忠认为的“流动的智慧”。

[1]蔡志忠编绘.蔡志忠古典漫画老子说、庄子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秦楚,丹清.蔡志忠传[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

[3]范曾.老庄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蔡志忠老子符号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唐诗赏读
蔡志忠漫画
唐诗赏读
智者老子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