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容入世,清淡出尘”——莱辛小说创作的苏非主义精神

2011-08-15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07

名作欣赏 2011年36期
关键词:莱辛入世主义

⊙郭 建[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郑州 450007]

作 者:郭 建,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的小说创作深受神秘主义苏非主义的影响。在她的散文集《一个小小的私人声音》(A Small Personal Voice)中有一篇题为《从容入世,清淡出尘》(In the World,Not of it)的文章,该文章详细记述了她对苏非主义的独特理解。她认为“苏非主义是一种相信人类发展进化的哲学体系,它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从容入世,清淡出尘是它的目的”。清淡出尘体现了苏非作为神秘主义的超越精神,从容入世体现了莱辛对苏非主义积极乐观的功用理解。

首先,莱辛的苏非主义是一种神秘主义。李琛在《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中对神秘主义做了较为完整的梳理。按照李琛的理解:“神秘主义是探究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生命的学问。它表现为一种心灵的饥渴,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和认知方式。”亨利·柏格森也指出:“以其与生命动力的关系而界定神秘主义,神秘主义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位置,精神之流在穿过物质时想抵达而又未能抵达的那一点。”在他看来,“神秘主义的最终目的是确立一种接触——与生命表现的创造性努力接触,或更进一步使之成为与生命相伴随的东西”。恩斯特·图根德哈特则认为“神秘主义就是一种主客统一的感受,其动机是人类需要灵魂的安宁的本能,即神秘主义就是超越本己的自我中心性,或者使其相对化”。宗教学家安德希尔在《实践的神秘主义》(1942)中也明确表示,神秘主义是一种科学和技艺;一种真实的人生过程;代表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神秘主义的动机就是人类渴求自我与宇宙知识的本能,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和体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灵魂提升,是实践的技艺和科学。莱辛的苏非主义正是本着这样的神秘主义动机,甚至以神秘主义作为手段,达到灵魂的提升和飞越,体现了积极的超越精神。

其次,莱辛的苏非主义与宗教意义上的“苏非主义”存在着本质差异。宗教上的苏非主义意味着“脱离被爱欲烦恼束缚着的现世生活,在对罪恶深重的忏悔里断绝今世的一切桎梏。它要求人们离开村庄而隐栖山野,遵守严格的清规戒律专心地追求永恒世界,并以此希图获得灵魂拯救,是一种典型的隐遁者生活方式”。而莱辛的苏非主义则否定遁世、隐修思想,更强调责任的担当,积极的入世。

对莱辛小说创作中苏非主义的学术研究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拉开了帷幕,到90年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两部专著。研究的内容从苏非主义概念的引用到神秘主义以及寓言文体中苏非主义的浸染;关注的作品从传统小说《四门城》《杰克·奥克尼》《一个幸存者的回忆录》和《金色笔记》到太空系列小说。这些研究既有整体层面上对苏非主义形成渊源的揭示与阐发,又有微观层面上对文本中蕴含的苏非主义的分析与解读。然而,从宏观角度审视莱辛多部小说创作中的苏非主义的体现,即从苏非主义的文本、苏非主义的人物、苏非主义的主题三个方面,阐释莱辛小说创作中的苏非主义,这样的系统研究将会成为对莱辛苏非主义研究有意义的拓展和补充。

一、苏非主义的文本 莱辛苏非主义的文本主要体现在苏非教诲故事的运用之上。苏非教诲故事是苏非长老对弟子进行教育时讲述的故事,蕴涵深意。仅以《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为例,探讨莱辛的苏非主义教诲故事的文本运用,该小说就是围绕“沙漠与水滴”的苏非教诲故事而展开。一条小溪要穿越沙漠,它在风的帮助下,放弃了小溪的存在形式,变成水汽、云雨,成功穿越沙漠。同样,人类生命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会得到永恒。面对死亡,第八号行星代表坦然接受了无我的命运,庄严地书写了一个大写的自我。

在苏非的传统中,真理是隐藏起来的,真理的领悟需要心灵感知,而不是理性的思维。苏非长老的工作就是打开弟子心灵深处的眼睛。《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中苏非长老式的人物乔诺引导杜戈获得苏非超越启示的过程,就是苏非教诲的生动呈现。乔诺用祭品启发杜戈,这是全书一个核心隐喻,表达了生命的一体性。当祭物被宰杀后,杜戈询问祭物的精神去了哪里。乔诺回答道“,它在微风浮动着草叶,灌木泛白的小山上,在流云嬉戏的追逐中,——而且在我们当中。”乔诺用整体性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拾起祭物的不同部位说到:“每块都是一个小小的部分,每个部分都能感受到‘我在这里’的存在,但是只有所有部分的紧密结合,在皮毛下连接得如此紧密,才构成一个整体,一个生命。”杜戈深受启发,陷入苏非式的睡眠后意识到“,我不仅仅是属于我自己的,一定属于一个总体的共享的意识”。这是杜戈在自我寻找的旅途中,从自我走向整体,从个人走向世界,并且实现了二者的合一。

苏非教育故事的目的是动摇现存世界观的单一性,超越现实的壁垒,挑战固定的视角。“观点的转变能够将人的自然存在转换成为一种纯粹的存在。”乔诺引导杜戈以一种流动的视角看待事物,克服他们以稳定不变的方式看待事物的陆地意识。乔诺传输了一种“无处是永存的,没有一层不变的事物”的观念。在作品中,他引导杜戈即使在面对坚固稳定的石头时,也要看到“那是种舞蹈,一种流动”。杜戈痛苦地理解了老人星人所曾指出的:生命是“用以另一种眼光看到的这些物体,肉体就像阳光下舞蹈着的尘埃一样慢慢消散”。通过这样的苏非视角,代表们得以超越有限思维,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个体潜能与世界建立关系,获得多维度认知能力。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文本与读者也构成了苏非长老与弟子的关系,读者也能获得苏非式的体验与领悟,这也正是苏非教诲故事的目的。

二、苏非主义的人物 莱辛小说中的苏非式人物具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苏非弟子式的人物,往往人格分裂,对自我强烈关注,这也是现代世界对个体的投射。

二、这些人物对理性持有怀疑态度,往往陷入感性的泥潭,通过睡眠、梦境、冥思、有意痛苦,放弃自我,获得真知。

三、责任的担当使得这些人物超越个体的局限,实现无我无限。

四、苏非长老式的人物往往循循善诱,倾向于寓言教诲,但是形象扁平。

在这四个特点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人物在有意的痛苦中获得精神再生。苏非关注的核心是整体性、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莱辛小说中的人物普遍关注的就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莱辛认为,人格走向和谐与完善的必经之路是认识自我。如果不认识自我,一个人就因为不清楚身体的需要、精神的愿望、理智的意向而表现出人格分裂或者多重人格,而这都是人格不完善的征兆,需要痛苦的内省、冥思、思考来认识自我,走出自我分裂的泥潭,最终达到精神再生。

分裂的人格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莱辛看来,这种痛苦是积极的痛苦,是更接近真理的痛苦。与内在自我的疏离是痛苦的根源,也是导致精神荒芜的原因。如安娜梦中所描述的枯井。“她看见那口枯井,残破不堪,布满灰尘……安娜知道她必须要穿越沙漠……哪儿也没有一滴水。”在莱辛看来,这种痛苦是积极的痛苦,是更接近真理的痛苦。就像索尔对安娜说的那样“我们互相慰藉。为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像我们这种经历的人不可避免的沮丧、无望……或者也许正像我们这样的人更可能知道真理?”尽管安娜抑郁寡欢,精神接近崩溃,但此时比她是成功职业女性时更接近真理。如她在梦中描述的沙漠,她看见自己“离泉水还有很远的路”,她醒来得知,“如果她穿越沙漠,她必须要放下负担”。就像班杨《天路历程》中放弃世间的羁绊才能接近上帝一样,安娜则必须放下自我。这种放下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这代价就是精神的有意痛苦。在苏非语境中,这种对生活苦难的集中关注或者有意陷入有意识的痛苦,是超越的关键。安娜在她的笔记中写道:“如果我们所感觉的是痛苦,那我们也要感知它,要懂得非痛苦即死亡的道理。”

三、苏非主义的主题

1.进化主题 “苏非主义核心一贯是永恒的进化,个体的、国家的、世界的乃至宇宙的,而这种进化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莱辛在苏非主义的影响下,更加关注意识进化主题。内宇宙小说《坠入地狱简况》和《一个幸存者的回忆录》强调了个人意识增长的意识进化是世界进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坠入地狱简况》中,莱辛通过主人公在茫茫的集体无意识中探险,获得人类历史启蒙,并在自我升华的过程中探索她的意识进化主题。遗憾的是主人公迫于社会压力,个人意识最终妥协并坠入地狱(地球)。《一个幸存者的回忆录》,与前一部小说中主人公在无意识中获得的意识启蒙在现实生活中丢失有所不同,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依靠她的记忆和多维度思维使她的意识启蒙幸存下来。她的个人意识穿透墙壁增长,在“有人的房间”里沉溺并发现外部灾难的根源,在“无人的房间”里升华,获得更为复杂的宇宙观来审视现实。当意识壁垒坍塌时“,有人的房间”与“无人的房间”合为一体,主人公的意识进入“另种规则的世界”从而获得精神超脱。

莱辛的科幻小说系列构成了她最为成熟的意识进化主题。在此她通过“外宇宙”来探索“内宇宙”,并把她关注的个体意识空间扩展到宇宙空间,脱离了地球限制的思维。外宇宙小说《第三、四、五区间的联姻》展现了一幅理想的意识融合进化的美境。女主人公下嫁到第四区间,发现了第三区间“缺乏繁殖力”的根源是区间隔离,她历经艰难不惜流放,最终上升到第二区间,在那里意识得到升华,找到了和谐与自由。外宇宙小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展现了意识进化的最高层次——物我统一于宇宙的无我无限境界。主人公沉溺于睡梦中探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痛苦地意识到自我只是无限宇宙潜力的微小表现而已,最终消除自我,达到无我境界的升华,从而达到人与宇宙的完全统一。即使面临种群的毁灭,意识(集体意识)也不会消亡。

2.超越主题 苏非认为人类是不完整的,并期待着人们超越有限,通过苏非之路达到人类完整以及与宇宙的和谐一体。苏非的目的是超越,莱辛的超越主题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超越痛苦,审视自我;超越时空,冲破有限;超越生死,无我无限。但是莱辛的超越主题与神秘主义的超越精神有所不同的是,她更加关注现实,带有浓厚的入世思想,集中表现在莱辛对责任的重视上。《金色笔记》中一直宣扬“推石人”对社会的精神作用;也正是推石人的精神鼓舞着主人公安娜尽快的从精神崩溃中获得人格的整合。《一个幸存者的回忆录》也强调着无名叙述者作为监护人的责任,正是她的强烈照顾艾米丽的责任,促使她的意识穿透墙壁寻找外部危机与内部危机的根源。《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同样强调着责任,尤其是代表的职责,甚至把这种职责看做一种存在的本质。可见莱辛的超越精神伴随着强烈的入世责任心,是清淡出尘的超越,也是从容不迫的入世。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莱辛小说创作中的文本形式、人物刻画还是主题内容均深深地刻上了苏非主义的烙印。虽然莱辛同20世纪的作家一样,乐于探讨灾难,但是不同于这些认为人类必将驶向虚无的作家,莱辛始终坚持着积极乐观的世界观。在基于精神升华与神秘超脱的苏非智慧的启发下,莱辛的作品给人以闪光的希望,预示着完整的人格,进化的意识,和谐的社会,以及美好未来的宇宙。

[1]Schlueter,Paul.A Small Personal Voice [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5:133.

[2]李琛.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

[3]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王作虹,成穷译,贵州出版集团,2007.

[4]恩斯特·图根德哈特.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一项人类学研究[M].郑辟瑞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转引自李琛.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6]井筒俊彦.伊斯兰思想历程[M].秦惠彬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9.

猜你喜欢

莱辛入世主义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入相宜天地宽
近光灯主义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差额分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