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域性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2011-08-15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

姚 俊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浅谈地域性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姚 俊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地点和空间同时决定了建筑作为固定工程形态的特质,赋予了建筑根深蒂固的地域性特点,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与生俱来的本体属性之一,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建筑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

地域性;生态;传统文化

地域性建筑就是反映某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该地区建筑形式、空间组织美学、地域材料和当地建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有机整合。它提倡建筑在全面进步和积极发展的同时,注重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遵循地区生态机制,体现文化传统的真实延续,并强调适宜的技术和地区人本的原则,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也就是实现人类“诗意的栖居”[1]。

一、地域性建筑与自然

自然是地球给予人类的有限恩赐。回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原始而经由向自觉的转变。建筑是人类在自然中的栖居所在,它在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提供庇护的同时,也反映出自然环境的条件,特征和限制[2]。从根本上说建筑师人与自然对话的中介。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当地人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来建构房屋。他们用竹片编织成墙壁和地板,以树皮,茅草覆盖屋面,这些竹、草、叶做成的维护结构一般都有缝隙,确保空气的流通。房屋的构件很少用钉子和榫卯连接,只有藤条捆扎,以便在洪水泛滥时拆卸,减少冲击和浮力,等洪水退却后再修缮。房屋的主体结构一般直接用取自自然的材料。这种结构方式称作“干阑”在我国源于长江流域,却在西南山地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干阑建筑显示出对自然生态的朴素适应,它们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显在特征和潜在选择[3]。地域环境影响和决定地区建筑的文化品性和社会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带来最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建筑理论建筑流派和建筑形式,给全球各地的地域性建筑带来全新的理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再加上环境的污染也给建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护和继承、发展、创新地域性建筑尤为重要。

二、地域性建筑的启示

(一)继承和发展地域性建筑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和风格产生了无可避免的影响。由于用相同的技术,相同的材料,服从于相同的功能,建筑物很自然会有类似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全世界划分各国处于不同气候地带,经济条件不同,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毋庸置疑。民族文化的自觉,在传统的血脉中另求新的发展,已是现在的治学精神。中国传统建筑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形成了一个艺术体系,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遗产。除非我们不尊重这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文化的决心,在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二)继承和发展地域性建筑是为了生态地、与时俱进地设计文化

当今的地球已经相当脆弱,水土流失、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损、生物多样性失衡等,这些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善待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建筑,已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其中包括: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材料,避免能耗;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等。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只有从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出发,深化对建筑环境的深层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3]事实上,地域建筑重视与自然环境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如何继承和发展地域性建筑?

1.节约土地。盖房不占好地或少占好地;农田精更细作,保护地力,因而村落宅院应可能就近耕地。

2.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建筑以“负阴抱阳”以取得充沛的日照,冬天避风,夏天遮阳,居住环境好。

3.分利用乡土建筑材料,发挥构建材料的天然性能。

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了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传统“天人合一”的建造观念及工艺的原始性,使地域性建筑达到了一定的生态性,但因技术落后和效率低下而不加推广,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满足高效的节能。因此地域性建筑的延续应利用高新技术,在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全方位的低能耗,是建造真正成为改善未来的一种途径。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的同时,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在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汇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地域性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含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三者结合能创作出更优秀的地域性建筑。[4]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时代下,地域建筑与后现代主义成为共存、共生的统一体。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对话,拓展自己的视野,也扩大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同时,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传统,创造我们的理论。新的建筑源于新的生活、新的文化和新的观念。现代化不仅只有一个类型、一个模式,中国和西方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条件,也就必然会有各自的现代文化。

[1]凯瑟琳•斯莱塞.地域风格建筑[M].彭信苍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4

[2]克里斯•伯.建筑与个性[M].张磊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8

[3]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42

[4]黄丹麾.生态建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33-78

姚俊(1984-),女,祖籍湖北武汉,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0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环境艺术研究等。

猜你喜欢

建筑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