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中湘西形象的美学价值
2011-08-15潘金凤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潘金凤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清代文学中湘西形象的美学价值
潘金凤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尽管众多的清代流官和一些文人雅士,不是出于审美创造的目的来塑造湘西的形象,而更多的是因为行政工作的需要或者从事方志写作的需要。但他们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中所构建的湘西形象,总还是有意或者无意的渗透着作者的审美情思,其中也灌注着作者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
清代文学;崇高;滑稽;隐喻
清代文人塑造湘西形象的内心历程进行了一番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他们真实地描写湘西形象还是扭曲湘西形象,其间都与文人内在的“皇家心象”以及他们治理湘西、教化湘西的社会理想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仅仅为了描绘湘西形象而单纯地进行描绘的,而是在其内心的“异族”视角和治理、教化湘西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才会塑造出这种复杂而又丰富的湘西形象来。
一、真实与扭曲的社会镜像
文学形象是否具有其艺术魅力,其衡量的标准首先就在于它是否具有艺术的真实性。我们在探讨清代文学作品中湘西形象的美学价值的时候,自然也会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探讨对象。在我们看来,清代文人对湘西形象的塑造,确实存在着艺术真实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对其加以认真讨论一番。
湘西是美丽的,湘西也是善良的。在今天,无论是湘西的外部公众或是内部公众,在谈到湘西形象的时候,都会从内心发出类似的感叹。不过,当历史还停留在清代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湘西形象的进行初步塑造的时候,能够发现湘西的美与善,确实是需要一种独到的审美眼光的。因为,那是的湘西,无论是其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形象,都因为其当时极度贫穷的社会生活而遮蔽了它的美丽。很多文人只看到极度贫穷所呈现出来的丑陋,而很难发现在这样的经济生活状态下,却依然隐藏着内在的美善实质。说实话,在清代文人的作品中,并非湘西形象的各个方面都被表现的美仑美奂,有很多有关湘西形象的描写。严格地说,甚至还存在着扭曲的成分。尤其是有关湘西苗族地区的形象描写,这种扭曲程度更为普遍。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有时候丑的艺术形象本身也是美的另类表现,但是,就清代文人对湘西形象的丑陋的描述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能视为一种美感的创造。因为,艺术的丑之所以被人们视为美,那是因为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丑恶的鞭挞,或者是出于陪衬的需要。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曾这样说过:“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作家应当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鞭挞,唤起人们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而清代文人有关湘西形象丑陋的一面的描述,并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而是深信自己笔下的湘西就是这个样子,他们甚至不承认,自己笔下的这种丑是源于自己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而只是一味地强调这是他们对生活的真实记录。这种视虚构为真实,视丑陋为实录的描写,自然与美学中所论述的艺术的丑的概念无关,而纯粹是一种扭曲、一种污蔑了。
二、形象的崇高与偶然的滑稽
清代文人文学中塑造的湘西形象,大多数呈现为一种“优美”的美学价值,无论是写其山水外观还是村落、民风,无不透露出一种平静、和谐的气韵。但是,就湘西本身而言,优美只是其形象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湘西更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
从美学的角度论述崇高,最早的应该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他在其《论崇高》一文中,称崇高为“伟大心灵的回声。”他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有一种对伟大而神圣的东西的爱,这种对伟大、神圣事物的敬畏、赞颂、热爱的情感,就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崇高“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喜悦,充满快乐与自豪”,“如果它又顽强而持久地占住我们的记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我们确实已经碰上了真正的崇高”。1由此可见,崇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或者作为一种审美情感,其内涵是指那种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内心深处慷慨激昂的喜悦感,而且这种喜悦感还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当我们面对这类“崇高”形象的时候,首先是不要气愤,要平心静气地思索;其次,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冷静地分析,找出其真正的原因来。再次,不要动不动就否定前人创作所花的心血,动不动就用阶级的眼光看问题以至于模糊自己的视线,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当然,对于那种存心污蔑的文字表述,则另当别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认为这种滑稽的形象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一种无心的偶然所导致的。
滑稽也是一种美学范畴,它常常与崇高相对应,因此在外面讨论清代文人文学中湘西形象的崇高的时候,自然会涉及到其滑稽的一面。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这样谈论过“滑稽”:“丑乃是滑稽底根源和本质。不错,丑也在崇高中出现,但是它之在崇高中出现本来就不作为丑陋,而是作为可怕……然而,当丑不可怕之时,它就唤起我们完全另一种感觉——我们的理性嘲笑它的荒唐。”2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发现,所谓滑稽,其本质上是属于丑的范畴,它经常出现在崇高之中,而且常常带有荒唐的色彩。根据这一理解,我们再来回顾清代文学中所描述的湘西形象,也就不难发现,在一些貌似崇高的形象描述中,同样也夹杂着许多滑稽的成分。
三、湘西形象的隐喻
清代文人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湘西形象,即有优美的美学价值,也有崇高的美学价值。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形象还具有一种较为深刻的隐喻性。虽然说,隐喻只是作为美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存在,但是,在这里,我们不仅将其视为一种美学的表现手段,同时也应该视为美学的内涵之一。
自从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对隐喻进行了新的解释后,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层面。卡西尔明确地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不论语言和神话在内容上有多么大的差异,同样一种心智概念的形式却在两者中相同地作用着。这就是可称作隐喻式思维的那种形式。”3卡西尔认为,隐喻的这种语词转换或位移,实则包含着一种创造的意蕴,这种转换过程其实也是意义的生成过程。
当我们将隐喻视为一种美学的价值内涵时,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清代文学中的湘西形象的隐喻作一番认真地分析,探讨一下它到底隐喻着何物,这种隐喻到底具有怎样的美学价值。要较为深刻地谈论清代文学中湘西形象隐喻的美学价值内涵,最好得联系这种形象的塑造者的创造心理来加以分析,也就是说,得弄清这些创造者是出于什么样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这样,我们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就清代文学中的湘西形象的创作者来说,他们大都是接受朝廷派遣的流官或各府学、县学的教授、教谕们。这种特殊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他们的创作立场、动机、态度,也决定了他们在形象的创造过程中将隐喻的内涵。
当然,我们也知道,在清朝时期的湘西,无论是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从人们所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社会整体风貌等层面上看,是不可能达到诗歌中所表现的那种层次的。但是诗人们依然要这样描写湘西,歌颂湘西,一方面是为自己确立奋斗的目标,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所谓的“圣天子”歌功颂德,以粉饰太平,同时也是为了虚报自己的政绩,获取商机的信任和奖赏。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应该特别加以指出的。但不管怎样说,我们还是得回到文学的视角上对这种湘西形象加以评价。我们认为,清代文学毕竟为我们塑造出这样美好的湘西形象,这中开创之功,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轻易抹杀的。
注释:
1.朗吉弩斯.《论崇高》.《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2期,第37页.
2.车尔尼雪夫斯基.缪灵珠译,:《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2页.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