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解读《潜水鸟》中的“文化边缘人”

2011-08-15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马斯洛潜水边缘

李 峥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天津 300072)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解读《潜水鸟》中的“文化边缘人”

李 峥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天津 300072)

如今,“边缘人”这一现象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一点在跨文化文学作品中反映较为集中,《潜水鸟》就极具代表性。实际上,《潜水鸟》中女主人公皮盖特的成长历程中所要求的自身角色的转换的迫切需求可以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得以论证。物质匮乏、依恋失败和文化冲突三个方面是造成“文化边缘人”的社会及心理因素。

层次需要;潜水鸟;文化边缘;心理动机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20世纪加拿大文坛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长篇小说“玛纳瓦卡”系列中她以独特的女性写作方式挑战了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文学传统[1]。在每篇小说中,劳伦斯都赋予了女性以坚强、独立、敢于挑战一切的精神,她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断探索,并以自己的行为不断影响着社会舆论。近几年来针对劳伦斯的《潜水鸟》,众位学者从不同方面触及了“文化边缘”现象。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马斯洛层次需要,剖析文章中造成“文化边缘人”的社会及心理因素。

一、皮盖特的“文化边缘”处境

随着文化全球化及全球人口的大量流动,“文化边缘现象”已成为越来越多跨文化文学作品的焦点。在《潜水鸟》所处时期的美国中产阶级文化强调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宰地位,而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庸、丈夫的不动产[2]。而女主人公皮盖特更是家境窘迫,身体残疾,从小就担当起照顾家同兄弟姐妹的责任。学校甚至镇子上的人都把他们一家当作另类,而皮盖特与她的印第安族人们也似乎处处与人为敌。在不知不觉中,皮盖特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到了“文化边缘”的境地。

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小人物,文化边缘人具有更复杂的性格和命运。虽然皮盖特内心极度渴望被主流文化接受,但她不得不用面具将自己紧紧保护起来。两年中她不断的改变自我,努力想在白人圈内挤出一席之地,并试图通过嫁给一个白人使自己被主流文化接受。然而,婚姻并没有改变皮盖特的命运,三年后她与白人丈夫婚姻破裂,带着两个婴孩回到老家的棚屋里,终日酗酒,自暴自弃。一个雪夜,木屋起火,她和两个孩子葬身火海。皮盖特的命运带给人们很多的悲哀和深思。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火灾带走的只是她空虚的生命,而事实上,在此之前她的心灵早已失去了活力。本文作者将从马斯洛层次需要的视角剖析造成“边缘人”的边缘地位的所属原因。

二、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学说

层次需要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层次需要学说把人类的需要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3]。层次需要理论将重心放在了整体动力论上,并从人性论出发,强调人性的积极向善,强调社会环境应该允许人性潜能的实现[4]。

马斯洛认为:动机发展是交迭的,在高层次需要充分出现前,低层次需要必须得到一定满足[3]。也就是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实现其他需要的必需,而这三者又按照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一个层次体系。马斯洛将这五类需要描述成五个层次的“金字塔”,在“金字塔”中五个基本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列。最底层是所有需要力中最强的生理需要,最高层是满足了低级需要后而产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皮盖特只能尽力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本文将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及爱和归属的需求解析皮盖特及其族人的“文化边缘”现象。

三、马斯洛层次需要学说对“文化边缘人”的解析

1.物质的匮乏——生理需求的缺失

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有生命危险。劳伦斯一开始就影射了皮盖特一家的边缘生存状态。皮盖特家住在加拿大中西部一片尚未开发的区域,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现代社会文明,几乎依旧处于原始状态[1]。皮盖特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外出打工或是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上当养路工来维持。没有这种打工的机会时,他们一家就靠吃救济粮过日子。印第安少数族裔就是以如此艰难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谋生。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最强烈,最不可避免,最底层的需要,它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大动力[3]28。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比如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缺乏食物的需要总是会占大量优势[3]28。在需求的五个层次中,等级越低其产生的动机就越强烈。只有在某一特定级别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们才会想到更高级别的需要。同时,这五种需要又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并不是在有了某种需要后其它需要就会消失,只是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和不同的情境下,各种需要所占的比例会有差别[7]32。因而,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是更高层次需要产生及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物质匮乏,皮盖特首先就无法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

2.依恋关系的失败——安全需要的破灭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足够的满足时,就会产生安全需要[3]21。所谓安全需要是指人们渴望获得一个安全稳定而且值得依赖的、有秩序的外界环境,从而克服对危险的焦虑和恐惧,体验到充足的安全感。如果说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命的基础,那么安全需要的满足则是个体与外界发生联系或关系的必要条件。

安全感和警戒心是此消彼长的,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提高自身的警戒度来确保自己免受他人的伤害并以减少和他人的接触来缓解焦虑。安全需要还可以作为个体交际的监控系统,通过一定的筛选机制来考验对方的可靠程度。安全需要越强烈,这种筛选过程就越持久、越苛刻,所以,缺乏安全感的个体往往就像刺猬一样令人难以接近。超常的警戒心和监控系统表现在皮盖特身上就是认知上的局限性及人际交往的封闭。皮盖特对身边的事物消极冷漠:她对学校和潜水鸟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认为镇上唯一有点乐趣的事情就是周六的舞会[1]。在人际交往方面,皮盖特对自己实行了高度的自我封闭:她拒绝他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是那些她认为对她好的人也不例外。小说的凡奈莎曾几次试图友好地接近她,但都被其冷漠地回避了。她心里虽然喜欢凡奈莎的父亲,但即便是和他也没有多少话说。

马斯洛认为在一定情况下,安全需要可以完全控制个体,并调动个体所有的能力为其服务[4]22:由于缺乏安全感,皮盖特没有产生足够的动机去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而她生活的主要动力就是追求自身安全需要的满足,所以虽然她愿意呆在对她好的人们身边,但却没有足够的动机和他们正常交往。因此,安全感的缺失不仅导致了皮盖特与外部世界的隔绝,而且是造成其悲剧人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是怎样的因素导致了皮盖特安全感的缺失呢?

关于个人安全需求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依恋行为的研究,即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亲密感受以及相互温暖和支持的关系[5]502。人们在良好的依恋关系中体验到来自于他人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前提是其依恋的对象是熟悉而且值得信赖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依恋可以划分为三种:安全型、逃避型和矛盾型[6]188。安全型依恋是一种最常见的健康的类型,大部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依恋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依恋对个体亲社会性发展十分有益;而逃避型和矛盾型则容易引发种种社会性发展的障碍。在逃避型依恋关系中,依恋者往往会逃避被依恋者,而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寻求帮助,并经常表现出愤怒的情绪;矛盾型的依恋者虽然希望和被依恋者建立亲密关系,但却采取逃避型的方式来对待对方。这两种依恋关系都会导致个体安全感的缺失。

皮盖特的悲剧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家庭生活对皮盖特的影响是巨大的:母亲的过早离去让幼小的她独自承受家庭的重担,而父亲和兄弟的漠不关心则使她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在一个连母亲都无法忍受的家庭里,皮盖特根本无法在其中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于是,皮盖特审慎地掩藏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地对凡奈莎恶语相加;尽管凡奈莎的父母一直善待她,可她却代答不理;她把镇上的妇女称作老婊子、长舌妇[1]等等,所有这些行为更进一步地导致了她与社会的隔绝,更进而让自己沦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3.文化身份的模糊——爱与归属的缺失

文化身份的模糊是在成皮盖特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文化身份的定位对人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它指示人对自己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性和生存意义的肯定,它使某个特定的人群朝着相同的人格方向发展[5]464。造成文化身份模糊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其中,前者是构成文化的根本特征,而后者则包括该文化环境中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传统等外显形式。文化内涵具有遗传性和无意识的特点[8]44,其对人格的影响是潜藏的,也是深刻的。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烙上文化的痕迹,从而表现出某种文化独有的气质。而文化的外延部分则用于规范人们的风俗传统和生活习惯,从一定程度上调节和巩固了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文化内涵总是能够准确反映个人文化特色,而文化外延却可以以外界的某套特定形式维持自己的特征。这正是文化冲突给异乡人带来文化身份模糊的主要原因,对于已经继承了一种文化内涵特点的人来说,要使其以另一种文化的外延形式来生活,就会造成文化归属感的缺失。

相比依恋关系的失败,文化身份冲突所带来的危机感更加强烈,因为它使人对整个社会环境产生强烈的陌生感从而焦躁不安。

在《潜水鸟》中,远在西方文明涉足之前,当地的印第安民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文化传统。而当加拿大成为白人的国度时,印第安文化的外延形式受到严重的破坏,印第安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但文化内涵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虽然印第安民族在武力压迫下不得不屈服,但其文化遗留下来的“天性”短时期内却无法彻底改变。

在身份的焦虑中,皮盖特难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文化背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皮盖特的成长充满了自我怀疑。文中身处白人主流文化的皮盖特竭力想融入白人社会,但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障碍、以及心理的障碍使她及她的族人始终对主流文化怀着一种陌生感。与此同时,皮盖特也逐渐丧失了印第安本土文化的根基,沾满了西方文化的痕迹。作为一个印第安人,皮盖特对印第安传统“一无所知”[1]212,甚至还排斥家族的异乡身份。急于认同异国文化却被排斥在外,抵制本国文化却又无法与之割离,在印第安本土背景和当地文化两种不同文化教育的影响下,皮盖特被置于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即生存于“两个世界文化的边缘”,既不属于“此文化”,也不属于“彼文化”,始终滑动于二者的边缘。

四、结语

生存在夹缝中的皮盖特不停地探索着自己的属性、身份。她曾经试图通过婚姻而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婚姻的失败又将她推回到故乡时,她突然发现此时自己不仅是一个无法融入主流文化的人,还是一个失去了自己民族根基的人。皮盖特感到了绝望,并最终走向死亡。

皮盖特的双重身份注定了她要挣扎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要时时被边缘人的身份所困扰。《潜水鸟》无处不在传达这样的观点:即使站在主流文化的领土上,边缘人也不可能被主流文化彻底认同,同时他们也丧失了回归本族文化的机会——被主流文化浸染的某些属性已经不知不觉使他们脱离了本族文化。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而对于本族文化回归也是形归神莫属——这便是“文化边缘人”的悲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大,文化也逐步趋于全球化,与皮盖特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文化边缘人必将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使对于“边缘身份”的社会和心理的探究意义更加深远。

[1]张汉熙主编.ADVANCED ENGLISH;BOOK 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李颜伟.从美国知识女性的崛起看妇女要求解放的规律[J].天津大学学报,2007(1):87.

[3]刘烨编译.马斯洛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8]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马斯洛潜水边缘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快乐潜水
潜水去
敲石工人的话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