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稻草人》现实主义风格
2011-08-15丁金妤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丁金妤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论《稻草人》现实主义风格
丁金妤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叶圣陶的童话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开创了中国童话创作的新局面。本文究其内容与表现手法进行尝分析,进一步挖掘其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叶圣陶 《稻草人》 现实主义风格
大多数儿童文学创作者及儿童教育者常常习惯性的认为,童话最好是温暖的,慰藉人心的,起码它不应该把一些阴沉的色调带到孩子的心灵里来。而被誉为儿童文学泰斗的叶圣陶,并未拘泥于这种创作初衷,其早期作品笔调抒情,风格唯美,后期作品却因为意识到“在成人的灰色的云雾里,想重视儿童的天真写儿童超越一切的心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企图”。1而开始变为着力描写现实中的不幸与苦难,后期他的儿童作品都是围绕着把孩子培养成为“高尚的人”“有价值的人”的主题来创作的,而且其创作风格长期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导风格。
叶圣陶在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鲁迅先生曾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2我们透过他的文章看到了破败、无奈、悲哀和死亡,整个故事冷峻的如同一副木刻画:只剩下两种颜色的夜晚,三个正在发生、即将发生、已经发生的悲剧和一个善良、被悲哀击倒的稻草人。也许我们在思考:孩子们能接受这样的沉重哀伤吗?最后的结局是那样的悲凉残酷,可是这正是叶圣陶所要达到的目的:揭露批判封建社会,刻画倍受蹂躏遭迫害的小人物,来激发小读者的同情心和反抗意识,以及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等。在这些看似悲凉的画面中,作品的显露着一种呈现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倾向,就此加以分析,彰显其文学价值。
一、以“人格化”贴近现实生活
童话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拟人,拟人是指赋予人类以外有形无形的客观存在以人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亦称“人格化”。针对现实性作品的童话而言,拟人化更贴近现实生活,将虚拟世界中的人与现实世界的人有机联系在一起,由童话世界中的人物来表现出真实世界中的人的品质。
列宁曾说:“如果你给儿童讲童话时,其中的鸡儿、猫儿不会说人话,那儿童便不会对他发生兴趣。”例如《稻草人》中,作者就塑造了一个吸引小读者的形象——稻草人。“稻草人”是农人造的,他被插在泥土里“身子跟树木一样”,“连半步也不能动”,作者由此幻化出一个善良而又软弱的人物形象。稻草人被赋予了人的能力、思想,能看、能想、能听,这就将这个非生物的形象拟人化了,如文章中描绘的“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位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这体现出稻草人能看能想的能力。“舱里时常传出小孩子咳嗽的声音,又时常传出困乏的、细微的叫妈的声音…… 我渴死了!”这些语句又体现了稻草人能听的能力。而他却不能动、不能说、不能喊,这就又体现了它作为稻草人区别于人的冲突。“他的身子跟树木一样……不会叫喊”这些语句都体现了他的局限性。在这些描写中都将他的善良与软弱刻画的淋漓尽致,吸引了多数的儿童读者。《稻草人》以孩子们喜欢看、容易懂的样式,运用拟人、夸张、幽默等手法,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和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思,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富于强烈的现实内容,更加形象、逼真。
叶圣陶童话给人带来的不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不是崇拜王子与公主的情节,而是走近现实世界,运用大幅度的拟人化由童话世界来表现了现实世界的人性丑恶。
二、语言呈现现实主义色彩
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童话这种特定的体裁,又有其独具的特点。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准确、朴素。
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他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他童话中的语言明显的体现着大众的、民族的语言特色,没有欧化句式,也没有八股腔调。尤其可贵的是,这散发着口语芳香的语言又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文学语言的典范,既集中了民族语言的精美,展示了它的深刻内涵、寓语言于童话故事中,通过朴实的语言来表现童话的主题。
全文采用口语化、心态描写为主,以稻草人的所见所思为主线,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来记叙了这一夜所发生的三个悲剧,同时又充满了诗意,富有听觉和视觉形象的美。《稻草人》开头就写到:“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都没有功夫到田野里来。”简洁充满了诗意,一幅很美好的画面,不仅富有听觉和视觉形象的美,又引出了本篇童话的主人公“稻草人”,以稻草人的所见所思构成故事,富有意义和深度。
三、在灰暗现实中追求“爱”
童话是爱的教育的读物,无论是西方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还是叶圣陶的《稻草人》都崇拜爱的教育,因为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纽带。
文章中在“讲讲稻草人在夜间遇见的几件事情”后紧接着对稻草人的主人进行了介绍,从她的可怜介绍到今年的丰收,稻草人都替她高兴,原因就是他爱他的主人。而后,稻草人的焦急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它对主人的关爱,同情主人的悲惨遭遇。我们可以看到稻草人不是仅仅为自己活着的。有一种真挚热烈的情感,自始自终都在稻草人的身上流动奔突。
稻草人是善良的,稻草人有着温热搏动的心脏。它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但绝不回避;它卑微,却把全部同情给予不幸的人;它同脚下那片土地上的人的命运相连,能感知他们最深沉的痛苦。它把它的爱奉献给了老妇人、鱼和走投无路的弱女子,它为他们呐喊,最后殚竭了最后一丝力气,抽搐、破裂了,连一点声响也没有发出,最后倒下了。它只是个稻草人,无人懂、无人爱,却将它的爱毫不吝惜的奉献给别人。我想这种爱某一天也定会在我们身上苏醒。稻草人追求的这种爱,能够激发小读者的同情心,引导小读者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在思想教育方面,也会激发小读者的善良之心,懂得要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叶圣陶的童话作品,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历史上可以称其为现代性的起点。缺乏儿童性是其作品及同时代作品的共同缺失,但这并不能影响叶圣陶童话的文学价值,突出体现为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质,这一点也正是本文所极力强调的。而对叶圣陶童话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再认识,则寻找到了中国童话创作历来存在的现实对于幻想的压抑的历史根源。
注释:
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丁金妤、出生年月:1981年3月26日、性别:女、籍贯:黑龙江省、职务:教师、职称: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