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二则
2011-08-15辽宁王光华
辽宁/王光华
民间故事二则
辽宁/王光华
一、牌坊店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鲅鱼圈的熊岳城南十里处有一个著名的天然景观——石棚山。在这山脚下,住着一户姓付的人家,老两口靠种地维生,两个儿子都在熊岳城衙门里当差,大儿子付君的媳妇为孝敬二老爹娘,留在村里,二儿子付臣的媳妇是熊岳城里人,随着丈夫住在城里。
付家老两口很能干,他家地里长出的瓜,比别人家的大,又香又甜,地里产的高粱、苞米、豆子,不但饱满,而且产量也压过别人一头。付家的爷们说:“这种地没有诀窍,猪粪当家,人勤是宝。”这话不假,你看人付家养的猪吧,一年三大节杀猪,年猪杀两头,吃一头卖一头,腊八,小年,大年,正月十五,一直吃到二月二,一头猪全部吃掉;端午节杀一头猪,留下一角,其余卖掉,腌一坛咸肉吃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又杀一头猪,又留下一角,腌一坛咸肉,吃到腊八。真是坛里有肉,梁上吊筐,筐里装着三盘菜:鸡蛋,蘑菇和干咸鱼,来了客人,四盘菜上桌,正经过日子人家,卖肉的钱又是一笔大收入,猪养得多,采粪就多,付家的一挂牛车,进了腊月就往地里送粪,一直送到二月二。
付君的媳妇任晶更是一个好样的,进了这个家门,一头扎在活里,养猪、喂狗,样样精通。村里的老人们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媳妇比婆婆还能干,又孝顺,从来不惹公公婆婆生气,每逢过年过节,那城里当差的两个儿子,穿着衙门口的衣服,在村里村外一走一过,让人眼气,真是家富人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付家人不仅勤俭,又很会治家,每年把余下的钱都买了土地,没几年工夫,石棚山一带的好多土地都姓付了。
付家顾了两个长工,一个叫王利,一个叫刘海。有一天,王利对付家爷们嘀咕:“刘海想霸占任晶……”耳不听,心不烦,老两口便留心刘海和任晶的行动。事也凑巧,就在那天午间,任晶突然肚子疼,头上冒着豆粒大的汗珠,满炕打滚,公公婆婆急得直跺脚,刘海见此情景,急三火四把本村的医生请来,儿媳妇的病好了,老两口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却私下商量解雇刘海的事。任晶人品好,不知道公公和婆婆对刘海有看法,她在家里做完家务活后,把刘海换下的衣服洗了,公婆看在眼里,越想越气。一天晚饭后,付家爷们把刘海叫到跟前说:“我家的活不太多,王利一个干就可以了。”刘海被解雇了。
刘海二十多岁,家里有一个老母亲,家穷没娶媳妇,母亲看儿子被付家打发回来,心里不是滋味,但她怕儿子上火,鼓励儿子说:“咱穷人要有志气,天下路多的是,咱学点手艺吧,你看那石棚山上有些野生的棉条,你割些回来,邻居你郑大伯会编土篮,咱求他教教咱,说不定这营生能养活咱娘俩。”刘海是个孝顺的儿子,他从石棚山上割来一担棉条,去求郑大伯。郑大伯是个好人,他高兴地说:“我这辈子就这么点手艺,心里总琢磨着把它传出去,你要学,正对我心,包你学会。”
刘海跟郑大伯学编土篮子,因为他不怕吃苦,学得很快,撸条子、泡条子、编底、码沿、插把,没几天,刘海编出的土篮样式、质量跟郑大伯编的没什么两样。郑大伯说:“刘海啊,你把手艺学成了,我一个人情送到底,明天是熊岳集,咱把这土篮挑着去卖。”刘海年轻,一担就挑起六副土篮,到了集上,赶集的人很多,你一副,我一副,不到两个小时,这六副土篮全卖了。郑大伯高兴地说:“刘海,你能编会卖,我放心了。”刘海说:“大伯啊,你对我的好,我得怎么报答啊?”郑大伯说:“孩子,咱都是穷人,天下穷人是一家,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等大伯死后,到年到节你给大伯坟上填填土,给大伯烧几张纸就行了。”一席话说得刘海心里酸溜溜的。
刘海回到家里,把郑大伯教他卖土篮的事说给母亲听,母亲说:“是啊,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郑大伯一年年老了,他家里的重活,你就帮他干吧,他没儿没女,死后的事,当然需要你去管了。”从那以后,刘海把郑大伯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去做。
刘海从付家走后,王利一马双跨,一开始还算可以,时间长了,他觉得不划算,活多了,钱不长,干活越来越没劲。任晶看在眼里,心里着急,她主动跟公爹说:“地里的活太多了,今年雨水大,王利说苗被草吃了,明天我去地里拔草。”公爹说:“那也好,我和你婆婆都去吧。”任晶起早把家里的活忙完,踏着露水去离家近的田里拔草。
一天,刘海挑着一担土篮去熊岳赶集,路经任晶家地时,看见她一人在地里拔草,这是他从付家走后,第一次看见任晶,他不想跟任晶打招呼,急三火四走过去。到了集上,和往常一样不多时间,六副土篮全卖光了。刘海心里想,任晶一定还是在地里拔草,他给母亲买了点心,给任晶买了她最爱吃的苹果。当他汗流浃背地赶到任晶家地头时,只见任晶肩上扛着一筐猪菜,刘海喊了一声任晶,任晶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放下肩上的菜筐,一看是刘海,她亲切地喊了一声:“刘海哥,你从哪来?”此时,刘海眼里的任晶,人瘦了、脸黑了,衣服和裤子上沾满了泥,他不由自主地说:“任晶,你公爹打发我走,把田里的活都压在你身上啦,依我看,你不该受这个累,跟城里兄弟商量一下,进城住算了。”任晶解释说:“不是这样,我自己要干的,自家的活,不能扔了不管,再说了,老人年岁大了,付君不在家,我也不能扔了不管啊。”刘海不好意思地说:“算我多嘴了,反正你要多保重自己。”说着,把手里的苹果袋递给任晶,任晶再三推辞,刘海走远了。任晶拎着这袋苹果左右为难,她顺手把猪菜扔掉一些,把苹果袋塞进筐里。
刘海回到家里,把看到任晶的事学给母亲听,母亲说:“富人家越有越抠,一个小媳妇干那么重的活,真叫人心疼,以后有时间 ,你去帮她干点,给不给工钱都行,咱不是可怜任晶嘛!”
从那以后,刘海起早贪黑到任晶家田里拔草,头几天任晶还以为是王利和公爹干的,但她奇怪,地头上有一堆猪菜,如果是王利和公爹干的,这猪菜会顺手抱回家,是否是刘海干的?她心里划了个问号。第二天,她起早忙完家务,刚走到田边,只见刘海满身挂着湿露,抱一大捆猪菜往地头走,果真是刘海,任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刘海说:“没关系,我一个大男人,帮你拔点草,应该做的。”没等任晶答话他又说:“赶紧回家,今天是熊岳集,还有几副土篮要卖。”说着,拔腿就跑,任晶望着刘海的背影,呆呆地站在那里。
到了做中午饭时,任晶扛了一大筐猪菜回到家里,她婆婆哭丧着脸对她说:“刚才城里衙门来了一个小差,说付君病了,你公爹随那小差进城了。”任晶急忙放下菜筐说:“我换件衣服,去城里看看。”说话间,只见大门外进来两个当差的,随后是一群人抬着一个棺木进了大门,又有两个当差的扶着公爹,任晶和婆婆见此情形,不由放声大哭起来。
原来付君得了急病,小差送信时,送灵的人已走在半路上。天上掉下来大祸,亲戚朋友和村里人蜂拥而至,丧事办得凄凄惨惨,任晶和婆婆哭得死去活来,按着农村习俗排三出殡。
出殡那天早上,任晶穿着孝服坐在灵车上,这拉灵柩的车是辆花轱辘牛车,他家的祖坟是在一个小山梁上,没有车道,灵车只好停在山下的小道上,车上下来八个人,用早准备好的木杠,把灵柩抬起来,往山上走。任晶跳下灵车,自己往祖坟的地方奔去。她见到挖好的圹子,纵身跳下去,当家人和抬灵的人赶到时,只见任晶已经站在圹子里,大家都惊呆了,任晶当着众人的面,举起左臂对天发誓说:“我任晶活是付家的人,死了是付家的鬼,付君的父母是我的父母,我要为二老养老送终。”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任晶娘家人把她从圹中拉扯上来,有的说:“任晶啊任晶,别说傻话了,没儿没女守什么寡啊?”亲戚朋友们也说七道八的。
付君走后,他的父母三天一回两天一趟往坟上跑,哭啊,喊啊,儿子怎么也回不来了,农活也不做了,说疯没疯,说傻没傻,饮食也不正常,任晶整天劝说,也无济于事。任晶的一颗心被丈夫扯去半颗,又被半疯半傻的二老折磨着。她咬紧牙关,千方百计让二老开心。不到半年,这二老双双患了重病,任晶不是给公公请医生,就是给婆婆煎汤熬药,地里的活干不成了,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两年,家里的地租给村里人种,王利这个长工也被打发了。
到了第三个年头,两位老人的病有增无减,付臣领着媳妇从城里回来,帮助嫂子照料老人,嫂子的所作所为,付臣看在眼里,心里万般感激,付臣的媳妇也学着嫂子的样子,忙前忙后,可不到几个月两位老人还是先后过世了。
付臣安排好老人后事,劝任晶改嫁,可任晶说:“我是个人,说话算数,老人走了,我自己也能顶起这个家,你们在城里好好做事,回到家来,有个扑头。”村里的老人说:“任晶这孩子够样,应为她立个节孝双全的牌坊。”付臣也觉得应该为嫂子立个牌坊。
付臣回城里不久,便把给嫂子立牌坊的事安排妥当,他请了熊岳东陈屯枣峪的石匠,用枣峪的青石刻了一个宽一米半、高近两米的青石牌坊,雇了一辆马车,把牌坊拉到村头。石匠和挖地基的人在定好的地点开始工作,家里面摆了几桌酒席,全村人热热闹闹。到了中午,鞭炮齐鸣,可这牌坊立起来,就倒下,再立起来,又倒下,石匠找付臣说:“你回家问问你嫂子,是否有失节的事,如果有一次两次的把手指剁掉一个或两个,牌坊可以立起来,多了万万不可以。”付臣为难了,但他相信嫂子不会有太多问题。他硬着头皮回到家里,把立牌坊之事和石匠的话从头说了一遍,只见任晶走进厨房,拿起菜刀,把小手指剁下来,付臣急忙拿来玉米面给嫂子把手包好,这时的任晶已经痛得快晕倒了。谁知道这是为什么,这边剁下小指之时,那边的牌坊也立起来了。
付臣为嫂子任晶立了“节孝双全”的牌坊,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村也因此得个名字——牌坊店。可是任晶却因为这件事,失去了面子,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妙龄女子悬梁自尽了,付臣又发送了嫂子。
三年后,清明节,付臣带着家眷给老人扫墓时,发现刘海跪在付君和任晶的墓前烧纸。
千百年来,牌坊店的传说久传不衰。这个故事启迪人们勤劳善良、孝敬父母、忠贞爱情;这个故事也鞭挞了腐朽的封建礼教,为勤劳善良的女性鸣不平;同时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人间贞节牌坊难立的道理。
二、小货郎的美事
鲅鱼圈的月牙湾畔有个号房村,据说唐王东征时,在这里设个司令部,以号为令,因此得名。
号房村里住着一个孤身汉,年过二十尚未成家,他父亲过世时,给他留下一担挑货郎专用物件,两个一模一样方方正正的箱子。这箱子四面彩纸糊的耀眼而美丽,上面的盖镶着玻璃,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百货,从盖上一看,尽收眼底,买货的人要什么,开盖就取。一根扁担,是挑着这两个货箱用的,还有一个拨浪鼓,走街串巷卖货时,不用叫卖,只要这拨浪鼓一摇,人们听到声音,便知道货郎来了,要买东西的人便上街买货。
小货郎很勤劳,每天起早贪黑挑着这货箱,手拿拨浪鼓出去卖货。有一天,他去熊岳城百货商行进货时,看到绣花鞋专卖行生意红火,他凑到柜台前看热闹,待那些买货的人都走了,他凑到掌柜面前打听各种绣花鞋的价钱,掌柜的看他是一个货郎,就说:“这东西,你不能卖,你那两个货箱,摆那些小百货,没地方摆这个,我给你介绍一个地方,你去那里卖做绣鞋的用品,保你挣钱。”小货郎一听,心想,这好啊,便恳切地说:“太好啦,那就劳你大驾,给我介绍一番,我要挣了钱,一定报答你。”那掌柜慢条斯理地说:“我这满柜的绣花鞋都是那村办来的,那个村子叫李屯村,村里的姑娘媳妇心灵手巧,做出这鞋天下无比,凡是有姑娘媳妇家都卖绣花鞋,你把你的货箱里带上这做绣花鞋的鞋面鞋里,各种绣花针和各种绣线,去那村里卖,能不挣钱吗?”小货郎一听,茅塞顿开。他谢过掌柜,去鞋行挑选了很多上好的鞋里鞋面,五彩线和绣花针等。
第二天,小货郎肩挑着新上的小百和鞋料,手里拿着拨浪鼓,奔向熊岳城北那个做绣花鞋的村子――小李屯。这村南有条小河,河水不多,河面也不算宽,过河的人在河面上放了六、七块较平整的石头,进城下乡的人都从这石头上经过,从水里趟着过去,顺着河往下游再走五丈远,河面略窄一些,有一座用一块长两米多,宽近一米的灰色石头搭的桥,平时因这桥离村远些,村民们不走,到了伏天下雨时,山水下来,小河涨水了,人们绕着远从这桥上过。
听说,张果老倒骑着驴,经常从这小桥上走过,人们管它叫张果老桥,这桥上至今还留着一串驴蹄印。
小货郎挑着担子,没法去踩着石头过河,他绕远从张果老桥上过河,下了桥,他觉得有点累,在河边找到一块大石头,坐下来休息。
小货郎第一次进这村卖货,因卖些做绣花鞋用的东西,姑娘媳妇一群群一伙伙围着这货箱子转,小货郎的生意火了,连午饭也没顾上吃,到了日落时,两箱子货所剩无几,他揣了一腰包钱,挑着货箱,经过张果老桥回家。
从那以后,他隔一天去熊岳城进货,隔一天又到李屯村卖货,凡赶个下雨坏天,或者小货郎头疼脑热,不能按时来到村里,姑娘媳妇们都站在村口望那张果老桥,盼着小货郎来,日久天长,小货郎成了李屯村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
李屯村里有一户姓李的人家,兄嫂两个领着一个妹妹过日子,姑嫂俩相处得如同亲生姐妹。小姑子心灵手巧,描龙画凤、描花绣朵,样样是把好手,因手艺好,全村子人都喜欢她,尤其是那些做绣鞋的姑娘媳妇们,把画出的样子,不论是牡丹还是莲花,绣到鞋上,跟真的一样,就是好看。她自己绣出的鞋,样子自己画的不用说了,配出的颜色总比别人胜过一筹。熊岳城里的绣鞋行老板,三天一回两天一趟,把她绣的鞋全部买走,村里人都叫她巧妹子。
小货郎去李屯村卖货,跟巧妹子接触的最多,一来二去,两人相处得很好,巧妹子无论需要什么样的鞋面、鞋里、五彩线……小货郎都牢记心中,他不怕辛苦,到熊岳的商行里挨家去找,巧妹子看不好的东西,小货郎一律回收,所以李屯村最离不开小货郎的人是巧妹子。
年复一年,两个人这样相处着。一日,小货郎兴高采烈带来了巧妹子需要的鞋面,这货是江苏货,人都知道苏杭出美女,也出好丝绸,巧妹子把小货郎带来的这些好货一起包下来,一时手中钱不足,小货郎二话没说,把她喜欢的货一起卸下来,说:“你用吧,什么时候有钱再给,不给也行,就送给你吧。”一席话说得巧妹子面红耳赤,收好了货,回到家里,嫂子见此情形,心里明白了,她不顾巧妹子表面上的反对,非留小货郎在家吃饭不可,小货郎巴不得的事终于实现了,他不反对,坐到李家吃起饭来。就在吃饭之时,嫂子又故意说邻居大妈有病,她必须去看看,扔下巧妹子和小货郎两人在家,两个人说着唠着,嫂子也不回来,等嫂子回来时,小货郎放下碗筷,挑起货郎箱子走出了大门。
天黑时,嫂子看丈夫出门办事没有回来,告诉巧妹子把门关好,巧妹子走到大门口,左右一看,发现小货郎没走,孤单单一个人坐在门前那棵大树后面。巧妹子灵机一动走过去说:“天黑了,你到我家院内柴栏里住一宿吧,不要叫嫂子看见,等到天亮,你再走吧。”小货郎心想,真巧,自己候在这里不走,就是想在她家住一宿。他挑起货箱,急急忙忙地躲进柴栏子里。
半夜时分,巧妹子没有入睡,她挑灯绣鞋,一直惦记着小货郎,拣起一床被子,悄悄地去那柴栏子,小货郎也没有睡,两眼一直盯着巧妹子在灯光下,映到窗纸上的影子,他见巧妹子抱着东西来了,不由分说,一把搂过来,两人亲热了半宿,没等天亮,小货郎挑着货箱离开了这柴栏子。
天黑了,小货郎回到家里,把所赚的钱,一沓沓都拿出来数,这一叠钱是给巧妹她嫂子的,让她给做媒啊,明媒正娶才对得起巧妹啊;这一叠临娶亲时用;这一叠钱是留着以后过日子的……他赚的钱很多,把这些事都安排完了,还剩不少钱。
也不知为什么,从那天柴栏一事以后,巧妹子再也不跟货郎见面,那天买货的钱,她嫂子如数地还给货郎,巧妹子需要东西都是她嫂子代买,小货郎想去她家问问,她家的门总是关着,想去问问她嫂子又说不出口,他左思右想,没有办法。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小货郎起了疑心,是不是她嫂子从中作梗,破坏了这宗事情?是不是她哥哥反对,管束了巧妹子?但是不对啊,兄嫂的话不说,她自己老大不小了,在柴栏里说过海枯石烂不变心的话,现在是怎么了,他越想越生气,莫非这巧妹子是在耍我?因爱生恨,于是他心生一计,拿刀闯入她的家中,如果兄嫂拦挡,一刀一个,如果她也不理,再加一刀,“满门抄斩”,我一命换三命值得。
这天,小货郎没挑货箱,怀里藏着一把菜刀,往李屯方向走去,过了张果老桥,他习惯地坐在那大石头上歇息,抬头一看,桥上走来一个倒骑驴的老者,老者翻身下驴,走到他的面前说:“小伙子,你满脸凶气,光天化日之下想杀人,不可以啊!”小货郎一听,这个老头真怪事,我想杀人,他怎么知道的?于是答话:“你怎么晓得?”老者说:“你怀中揣着凶器,我怎么不晓得?”小货郎说:“我心中有仇恨,不出这口恶气,心里实在憋闷。”老者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你听了一定放下凶器,再按我指的路去修行,将来一定娶上你喜欢的人为妻。”小货郎说:“既然我想做的事你已知道了,那我就听听你的故事吧。”
老者凑到小货郎坐的那石头上坐下,讲起故事来:“从前这熊岳城里有个做官的人家,家中有个二十刚出头的姑娘,父母给她找了婆家,她不同意,父母不听她的意见,就跟婆家过了彩礼,并定下结婚的日子,这姑娘说服不了父母,她在自己的闺房中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打成一个小包,一大早,趁父母还没起床之时,悄悄地从后花园逃出去,因心神不安,又急三火四,腋下的小包松散了,掉了一只绣花鞋,自己也不知道。这时路上有一个公子,早起在路上散步,发现了从眼前跑过一个女子,往前走几步,又发现路上有一只绣花鞋,他回头看那女子,离他不算太远,喊一声她能听见,可这公子想,不多事了,他顺手从路旁拔了一把草,将绣花鞋盖上,又走他的路。在那个年代,女子丢了绣鞋就等于裸着身子一样,那公子明白这个,不然他不会盖了一把草。过了多少年后,那个女子和公子都死去了,没多久,这两个人又都转世了,那公子转世就是你这个小货郎,那女子转世就是你所爱的巧妹子,因为你前世在绣花鞋上盖了一把草,所以你们今生只有一夜夫妻的缘分,如果那时你把这绣鞋揣在怀中,或者喊她回来把绣鞋拣去,今世你们将是终身的夫妻,你说这事怨谁呢?”小货郎听完这个故事,低头不语,老者说:“年轻人,好好修行吧,什么事情都有因有果,事情一定要尽心尽意,许人家不仁,不许自己不义,要反思,多做善事,终有好报啊。”说完,老者骑上毛驴上桥而去。
小货郎把怀中的菜刀掏出来,撇到小河中,自己回家去,从此以后,他还是和从前一样,挑着货箱,手拿拨浪鼓到李屯去卖货。
有一天,小货郎去李屯卖货,突然间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小货郎挑起货箱往回走,走到小河边,天已黑了,他急忙上了张果老桥,过桥没走几步,听见河里有人喊:“救人啊,救人啊……”小货郎又急忙往回返,到桥边一看,河里有两个女子在喊,他灵机一动,拿起扁担递给河里那两个女子,一个女子抓住这扁担,小货郎使劲往上拉,那女子被拉到岸上,小货郎又把扁担递给另一个女子,那个女子也抓住这扁担,又被拉到岸上,此时的小货郎已是满身被雨水加汗水打湿,浑身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长脱脱躺在张果老桥上,当这两个女子上前拜谢时,三个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这两个女子,是巧妹子和她嫂子,小货郎爬起来,什么也没说,挑着货箱回家了。
第二天,小货郎刚起床,就见她们姑嫂二人和一个男人走进院来,嫂子给小货郎介绍这个男人是自己的丈夫,又对丈夫说:“这个小货郎是我姑嫂的救命恩人。”小货郎看出她们是来答谢的,忙让进屋坐坐。嫂子说:“我们这次来,不光是答谢救命之恩,我们夫妻俩送巧妹子跟你成亲,如果你愿意,订个日子就拜天地入洞房吧。”
半月后,小货郎布置好新房,给巧妹子买了最好的嫁妆,雇了八抬大轿,把巧妹子娶进家门。小货郎和巧妹子真的成为夫妻,她们重操旧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故事启迪人们遇事要反思,先检讨自己有没有做错了什么,要冷静,不要报复,更不要有祸心。天地良心,阴差阳错,万事需和于道,道明理顺,顺理才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