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的社会,扭曲的人性——狄更斯小说中人性异化的工业化

2011-08-15邓敏冯梅

山花 2011年14期
关键词:奥利弗狄更斯工业革命

邓敏 冯梅

作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最伟大的代表,查尔斯·狄更斯采用真实而极有感染力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幅资本主义文明的画卷。他温情地展示了他所喜爱的人物的善良与美好,同时又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暴露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狄更斯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两重性特点:他见多识广,却又以儿童的眼光看事物(安·莫洛亚,1986)。在他的小说中,有一类特别的形象在读者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伦敦迷雾、盗窟贼窝、暴君学校、后母家中众多的“孤独可怜、游荡迷惘、挨打受辱、危险濒临、惊悸不安”的孤儿、弃儿、流浪儿、小乞丐(陈应祥,1988)。狄更斯的作品充斥着从纯真善良的儿童身上映射出社会正义感与人道主义精神,对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真诚地同情和歌颂,对社会罪恶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性沦丧的猛烈抨击,尤其是对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关注。狄更斯的小说超越了社会正义,突出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一、具有“非人性化工业革命”主题的三部小说

在狄更斯生活的年代,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局面,让资本家和制造商聚敛了大笔财富并把英国带进了垄断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寻求更大的经济时机,从农村迁往城市。但同时,人们却要遭受着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巨大的内、外压力,生活和心理的扭曲造成了人性的异化。

在所有的小说中,《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和《远大前程》最好地反映了“非人性化”的主题。在《雾都孤儿》中,通过讲述穷苦孤儿奥利弗的不幸经历,对下层社会中各种各样角色的描绘,以及对极端恐怖残忍的救贫院体制的抨击,狄更斯以其犀利的笔触对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和丧尽人性的道德行为与道德环境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讽刺,对乐善好施、高尚仁慈和充满爱心的道德行为与道德环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艰难时世》中,在对工业化的曼彻斯特小镇的调查基础上,描述了焦煤镇里真实而又悲伤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对工业化时代人们道德问题的关心。而匹普的故事——《远大前程》追溯了匹普从童年到成人的浮沉发展,提出了人性发展的问题,映射了工业化对人们的消极影响。这三部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展示了人们在工业化革命内、外部压力下的非人性化。更确切地说,非人性化的工业革命在这三部小说中通过人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化来展现的。

二、人们平静生活的戏剧性变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随着巨大成就而来的还有人们愉快生活的改变。恶化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导致了充满饥饿、寒冷和疾病的生活。作为“世界工厂”中心的伦敦,晚上由煤气灯点亮,白天又被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抹黑,空气和水被严重地污染了。看看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对河流的描述:“从沼泽地再往前的那一条低低的铅灰色水平线正是河流”。在《艰难时世》中,读者也可以亲眼看到漆黑肮脏的河水流过焦煤镇,散发着阵阵臭味。

此外,工人要工作更长的时间,工作条件也异常恶劣,他们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模式。事实上,工人已经被资本家磨炼成没有人性的机器。

三、工业革命对人性的剥夺

工业革命不仅剥夺了人们作为人的尊严,同时还夺取了他们的人性。这里的人性指的是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特的个性。人类应该有自己的意愿并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是人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工业革命毁灭了人们独特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了性格的畸形发展——人性的异化。

1.僵化的教育扼杀了人的纯真和创造性

首先,工业革命使人们失去了人性。人们不仅要在工业城市里过着痛苦的生活,还被迫牺牲人的本性中最好的一面——纯真和创造性。在《艰难时世》中,狄更斯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资本主义教育系统是如何剥夺了人们自由的思想。小说以模范学校开始,一所用“事实”——就是能用来赚钱或与金钱收益密切相关的东西——来教育孩子们的学校。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一个角色,校长葛擂梗在出场时正在对满教室的小孩宣读:

“现在,我要的,只是事实。”

葛擂梗就像一个事实观念的幽灵,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他是事实哲学即拔除求知欲和情感,用“事实”来整理一切。他只相信事实,只尊重事实,只讲事实,只要求事实。他认为理性是教育唯一应该培养的东西。葛擂梗的外表代表了他所信奉的事实的精髓:四四方方的额头,四四方方的手指,四四方方的外衣,四四方方的腿干,准确无误而又单调乏味的动作……一切与他有关的事物,都被打上了“事实”的烙印。无数个“四四方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葛擂梗的形象。正如工厂里静止不动的机器一样,葛擂梗拒绝想象力的世界,创造了惨淡凄凉的社会景观——工业化的焦煤镇。呆板的教育体制将完全机械化的观点灌输给孩子们,剥夺了自己的,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僵化了他们的思想并且泯灭了他们的人性。

2.工业革命带来的伪善

除了扼杀人们的纯真,工业革命同样让人变得伪善。人们把彼此当做是有用的物品。据卡尔·博兰尼在其代表作《大转换》中所述,工业社会最惊人的特征就是“一切都转换为商品。”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描绘了工业社会对陷入绝境且无权力的人的极端偏见,以及对富人的偏袒。财富和地位是将人们分类的标准。有钱的人就是好人,不管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救贫院里的“好人”曼恩夫人在与管食堂的帮布尔先生谈话时,时常展示着她的谦逊,然而她却残忍地对待穷人和卑微的人。在《艰难时世》中,葛擂梗强迫他的女儿路易莎嫁给老庞德贝,只因为他有钱,又在焦煤镇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远大前程》中,艾斯黛拉看中了朱穆尔的社会地位而嫁给了凶残的贵族。毫无疑问,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是由其社会地位和财富所决定的。

3.爱的丧失

同样,由于使人性异化的工业化,人们逐渐失去了爱的能力而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在《雾都孤儿》中,除了一个喝醉了的老妇人和一名老医生外,似乎没有人欢迎这个新生儿的到来。“他身边除了个老贫妇,喝了些偶然得之的啤酒,迷迷糊糊;再就只有一个按合同干这差使的教区医生了。”不仅是管事们,就连同龄的孩童也对奥利弗很不友善。苏尔伯雷的佣人,诺亚和夏洛特称他为“暗里搞鬼的孬种”而嘲笑他并殴打他。奥利弗感觉不到温暖的情感,因为人们只在乎他们自己。当奥利弗偷逃后,遇到了小狄克,狄克对他说,“再见,亲爱的!愿上帝保佑你!”奥利弗被他所说的祝福的话感动了。这祝福的话虽出自一个幼童之口,但这是奥利弗生平第一次听到别人向他祝福。此后,在那充满艰难困苦而又多节善变的日子里,他始终不曾忘记过它。

《艰难时世》中善良而顺从的工人史蒂芬被他“自己的阶级偏见”和“他老板的偏见”所孤立着,以至于“他们之间没有容得下一个老实工人的余地”。

除了冷漠无情和冷血之外,人们同样因为工业化而变得异常自私。如《艰难时世》中庞德贝的儿子汤姆,被他“专门讲实际”的父亲传授着“数字”,长大后便成了自私而且不诚实的人。因为非人性化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乐于助人的品质,反而扭曲了人们的观点,并将他们变成自私的动物。

4.工业化将人们带入绝望无助的世界

在这个冷漠、自私、欺诈的世界里,人们被抛入绝望中,感到孤独和无助。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悲剧。生活被“引入了这个充满悲伤和麻烦的世界”。《雾都孤儿》就是关于奥利弗悲惨扭曲的童年生活。通过奥利弗的生活经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淡的关系。故事以描绘一个贫穷痛苦的死亡与生命为开端。在第一章中,狄更斯的基调从喜剧转为悲怅,又从悲怅转为讽刺。他带领读者见识了醉酒的老妇人,奄奄一息的母亲和冷血的医生。这样快速的转换就好像播放一幅幅幽暗的幻灯片一样。他用一句话捕捉了生命与死亡:“让我看看孩子,再死吧。”而这个“孩子”——奥利弗,哭得惊天动地。“他要是知道自己是个孤儿,命运被握在教会执事和济贫专员手中而全凭他们的慈悲而沉浮,他恐怕会哭得更响。”

5.双重性格的产生

工业革命还导致了双重性格的形成。双重性格是一种性格的分裂,受外因和内在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由于要制造一种不同的性格以适应变态的社会,而具有两种生活方式。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典型的双重性质社会中。英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经济危机时时发生,统治阶级力争建立一个更好的国家。老百姓过着痛苦的生活,富人享有奢侈的日子,穷人却没有食物甚至露宿街头。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标准被高度尊重时,犯罪也时有发生。为了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生存,《远大前程》中的温米克逼不得已,在家里或自己的世界里独处时,表现出与在外面截然不同的性格。温米克过着严格的双元生活。在办公室里,他是律师老板的助手,工作勉强、精明干练、不近人情,商业化得像台机器。作为狄更斯小说中一个典型的“边缘人物”,温米克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他竭力想通过某种方式来确认自己身份、地位的倾向。于是,他却为自己建了一座城堡。在城堡里,他沉浸于温馨之中,是热情的主人,孝顺的儿子。一道木板桥横跨一条“约四尺宽,两尺深”的裂沟通往这座城堡。一旦越过这道裂沟,温米克立刻改变了他的性格,变得考虑周到而且体贴。他从未让他的老板见过自己的城堡,那道约“四尺宽,两尺深”的裂沟变成了一道防线并把他的生活和性格割裂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四、结语

狄更斯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在他的小说中损害了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人道。他的作品不仅是反映工业时代贫苦人民痛苦生活的一面镜子,更是深深刺入工业革命非人性化方方面面的一把“利刃”。在工业革命带给英国空前的经济繁荣的同时,它也把平民托付给了一个失去人格的孤独无助的世界。人们失去了纯真、激情、自由的思想和真实的本性。将狄更斯的小说与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工业化相连,人们将会发现非人性化似乎总随着工业革命一道出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狄更斯的小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帮助我们看清工业革命的本性,从而将它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陈应祥主编.外国文学(增订本).山西教育出版社.1988.

[2]狄更斯.雾都孤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狄更斯.艰难时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4]狄更斯.远大前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刘炳善.英国小说简史[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6]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奥利弗狄更斯工业革命
大象奥利弗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雾都孤儿”奇遇记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奥利弗的伙伴们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