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民本思想体系的几大理论要点

2011-08-15肖胜云

山花 2011年14期
关键词:王安石老百姓百姓

肖胜云

苏轼作为北宋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通过其宏博的著述给中国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历来研究苏轼的人,非常关注苏轼思想体系中的儒、道、释三种文化的融会统一,笔者在这里主要论述苏轼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就是苏轼的民本思想。苏轼的民本思想作为苏轼政治思想的一大支柱,贯穿了苏轼的一生,影响了苏轼一生的宦海起伏沉浮。苏轼的政治命运,就是由他的民本思想所决定的,它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使命感、道德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责任感。研读苏轼的文章,笔者发现苏轼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要点,试分别论之。

一、民为国本,当以仁爱之心待民

仁爱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孔子所宣扬的那种普遍的爱。苏轼在自己的著述里,在面对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和封建王朝的兴衰存亡时,多次提到了仁爱。他在《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道德》篇里首先提出:“人君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守此二言,终身不易,尧舜之主也。至诚之外,更行他道,皆为非道。至仁之外,更作他德,皆为非德。”由于苏轼特别推崇古代的君王尧舜,所以把“至诚”和“至仁”推崇为尧舜之道。然后,他又解释了什么叫“至诚”?什么叫“至仁”?

“何谓至诚?上自大臣,下至小民,内自亲戚,外至四夷,皆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也就是要以赤诚之心对待所有的天下臣民。

“何谓至仁?视臣如手足,视民如赤子,戢兵,省刑,时使,薄敛,行此六事而已矣。祸莫逆于好用兵,怨莫大于好起狱,灾莫深于兴土功,毒莫深于夺民利。此四者,陷民之坑井,而伐国之斧钺也。去此四者,行彼六者,而仁不可胜用也。”在这一段话里,苏轼根据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势,解释了“至仁”的具体内容。这里的“至仁”包括国家应该行使的六大政策:1.看待臣子如手足;2.看待百姓如同赤子;3.止息战乱;4.减省刑罚;5.按时遣使聃问;6.减轻赋税。也就是不仅要博爱天下臣民,还要制定政策使天下臣民过得更好。前两条讲述如何爱,后四条讲述具体的爱的方法。而且还阐述了跟仁爱背道而驰的四个方面:1.祸患没有哪个比用兵更为背戾的了;2.怨恨没有哪个比好起冤狱更大的了;3.灾殃没有哪个比大兴土木工程更深重的了;4.毒害没有哪个比抢夺百姓利益更深重的了。可见,苏轼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君主的仁爱,就是以赤诚之心关注老百姓的利益。当然,苏轼的仁爱是有时代局限的,也就是说,苏轼要求君主维护老百姓的利益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帝皇统治,是为君主的最终利益服务的。而且,苏轼在信奉仁爱的同时,又对仁义的作用有所夸大。在《议学校贡举状》中,苏轼写道:“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孟子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之所向,天下趋焉。”这里苏轼引用孟子的话说人君讲仁就没有不仁的,人君讲义就没有不义的,对于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来说,这肯定是一个悖论。客观来说,应该是君主提倡仁义将会有更多的人信奉仁义,但不可能是全部信奉。这也可以看出,儒家对仁爱的尊崇过于理想化了。

二、民为国本,应当让利于民

在苏轼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了让利于民的观点。比如,在《论商鞅》中,苏轼写道:“善乎,司马光之言也。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也。’”这是针对王安石变法所提出的不加赋税而使国库充盈的办法所提出的反驳。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国家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有定数,王安石的变法策略并没有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只不过巧妙地把老百姓的利益集中到国家手中而已。这也是苏轼等反对变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苏轼的观念中,王安石变法不过是“阴夺民利”,危害是巨大的。

苏轼又在《论给田募役状》里论及有司收取免役宽剩钱时说道:“臣谓此钱本出民力,理当还为民用。”这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观点是相吻合的,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百姓利益的重视。

在《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刑政》篇里苏轼写道:“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是以辞正而服民。自汉以来,盐铁酒茗之禁,称贷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苏轼在这里明确提出了“捐利以予民”的观点,要把盐铁酒茗的告贷专卖和利益都捐让给老百姓,这对于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三、民为国本,应当减省刑罚

苏轼在《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刑政》篇里写道:“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也。”这里,苏轼不仅明确提出民为国之本,而且反对为了利益而利用刑罚残害人民的行为。他接着写道:“近岁宫室城池之役,南蛮、西夏之师,车服、器械之资,略计其费,不下五千万缗,求其所补,卒亦安在?若以此积粮,则沿边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边,望而不敢近也。赵充国有言:‘湟中谷斛八钱,吾谓籴三百万斛,羌人不敢动矣。’不待烦刑贼民,而边鄙以安。”苏轼在这里为当时新即位的皇帝宋哲宗算了一笔账,即减少宫室城池的徭役,南蛮、西夏侵略耗费的军费,车马服饰器械的资财大概不下五千万缗钱来积聚边境的粮食,可以减少烦刑残害百姓,保边境安宁。可见苏轼非常反对用刑罚来夺取百姓的利益,而建议减少统治阶级的统治耗费来让利于民,以稳固封建统治。苏轼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据刘艳琴的博客文章《苏轼的富国强民思想及其历史现实意义》一文所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因为宋朝利用苛捐杂税把财富从老百姓身上都集中到了国家机器上。苏轼笔下的“烦刑贼民”是宋王朝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种非常厉害的手段,这大大加剧了宋王朝的阶级矛盾,所以苏轼才会在这里大声疾呼减省刑罚。

在《御试制科策一道》里苏轼指出:“若夫‘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者,此实不至也。德之,必有以著其德之之形,教之,必有之显其教之之状。德之之形,莫著于轻赋;教之之状,莫显于去杀。”“去杀”就是减省刑罚,苏轼站在当时劳动人民的角度,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轻赋和去杀作为维护百姓利益、减轻百姓负担的两个重要措施。

四、民为国本,应当顺从民意

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中说:“其所可知者,必畏天,必从众,必法祖宗。”这里,苏轼提出了君主行政的三个原则:1.敬畏上天;2.顺从民意;3.效法祖宗。苏轼又接着说:“未尝言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矣。”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这三个原则都是继承前人的观点,其中的顺从民意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苏轼在当时能强调这一原则,是因为他深知民众力量的强大,就算是君主专制的政府也不能逆势而行。

在《问鲁作丘甲》中苏轼写道:“先王之为天下也,不求民以其所不为,不强民以其所不能,故其民优游而乐易。周之盛时,其所以赋取于民者,莫不有法,故民不告劳,而上不阙用。及其衰也,诸侯恣行,其所以赋取于民者,唯其所欲,而刑罚随之,故其民至于穷而无告。”这里苏轼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能强求老百姓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要顺从民意。顺从民意的是盛世,而违背百姓意愿的就会成为乱世。乱世的诸侯不会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而只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滥用刑罚,从而提醒宋朝统治者来尊重老百姓的意愿,不要把百姓逼上绝路,从而把国家逼上绝路。

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苏轼又说:“昔汉武之世,财力匮竭,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是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孝昭既立,学者争排其说。霍光顺民所欲,从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于无事。”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拿桑弘羊的均输法说事,说均输法几乎引起社会变乱,由于霍光顺从民意,天下才安定下来。由此可见,苏轼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由于巧夺民利,人民不会赞同,反而会引起天下变乱。因此,苏轼当年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从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本来他与王安石也没有个人利益的矛盾,而只是政治观点的不同。虽然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许多变法措施的确危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苏轼出于对百姓利益的考虑,也为国家大局着想,对王安石的许多变法条款持批判态度,从而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困厄,不但被迫离京担任地方官,还遭受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等一系列打击,晚年又被流放到惠州和儋州。

五、民为国本,应当救济困难的百姓

由于当时北宋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不时的天灾人祸,老百姓的生活其实非常艰难,这一情况在苏轼的作品里经常有所反映。比如,《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许多百姓由于无路可走,最终聚而为盗。最为有名的是宋初有四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中期有梁山伯起义。苏轼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忧在心上。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出了救济困难百姓的对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苏轼写道:“女户单丁,盖天民之穷者也。古之王者,首务恤此。”因为北宋连原来免服徭役的女户、未成丁户、单丁户、僧道、城市居民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助役钱”,老百姓的负担非常沉重,尤其是弱势百姓,几乎不堪承受,所以苏轼在这里提出要照顾这些“女户单丁”。

在《扬州谢到任表二首》中写道:“恭维太皇太后陛下,子惠万民,器使多士。以谓朝廷之德泽,付于郡县与监司。乃眷江淮之间,久罹水旱之苦。邻封二浙,饥役相熏。积欠十年,丰凶皆病。臣不敢上推仁圣之意,下尽疲驽之心。庶复流亡,少宽忧轸。”从苏轼这段话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人民的苦难,也可以看出苏轼对百姓疾苦的体恤之深,他想要凭借自己的殷殷之情招回流亡的百姓,稍微宽缓一下百姓的悲伤。实际上,苏轼不仅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么做的。出知杭州时,为受水旱灾害的杭州百姓数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在颍州,他上表朝廷,请留黄河民夫修境内沟洫,以解当地水旱之患。在定州,他修饰边备,加强边防,为民上表请求减价粜米赈灾。

在《论河北京东盗贼状》里,苏轼阐述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乃知上不尽利,则民有以为生。苟有以为生,亦何苦而为盗?”“今中民以下,举皆缺食,冒法而为盗则死,畏法而不盗则饥,饥寒之与弃市,均是死亡,而赊死之与忍饥,祸有迟速,相卒为盗,正常之理。”而他也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苟非陛下至明至圣,至仁至慈,较得丧之孰多,权祸福之孰重,特于财利少有所捐,衣食之门一开,骨髓之恩皆遍,然后信赏必罚,以威克恩,不以侥幸废刑,不以灾伤挠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盗贼不衰者,未之有也。”在这里,苏轼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是下层劳动人民无法生存的困境,因此提出让利于民给人民生存的空间,救济困难百姓,不至于把人民逼向绝路,然后再恩威并用进行治理。虽然苏轼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才提出这个办法的,但这个办法确实保障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六、民为国本,应当使民无怨

苏轼在《以佚道使民以生道杀民》里明确提出了使民无怨的观点:“使民为农,民曰:‘是食我之道也。’使民为兵,民曰:‘是卫我之道也。’使民为城郭沟池,民曰:‘是域我之道也。’虽劳而不怨也。”可以看出,苏轼认为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民将劳而不怨。又说:“民可与乐成而不可与虑始,盖终于不怨也。”也就是说,可以和百姓共享欢乐,却不要和他们共担忧患,原因就是为了最终使他们不怨恨。

在一些具体政策的制定上,苏轼也提出了使民无怨的原则。比如,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苏轼反对在两税之外收取庸钱,理由是为了使百姓不怨恨:“圣人之立法,必虑后世,岂可于两税之外别出科名哉!万一不幸,后世有多欲之君,辅之以聚敛之臣,庸钱不除,差役仍旧,使天下怨讟,推所从来,则必有任其咎者也矣。”在征收雇役钱的问题上,苏轼认为也会招致百姓的怨恨:“若民所不悦,俗所不安,纵有经典明文,无补于怨。若行此二者,必怨无疑。”这里的“此二者”是指在征收雇役钱上推行坊郭户与乡户均等、官户与平民百姓并列这两种政策。这些名目繁多的赋税是宋朝搜刮百姓的工具,造成的后果是国家富裕而人民日渐贫困,所以苏轼反对实行这些税目,以减少百姓对统治阶级的怨恨,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谏买浙灯状》中,苏轼对于神宗皇帝下令减价收买江浙地区四千余盏花灯的事情非常惊叹:“臣始闻之,惊愕不信,咨嗟累日。”然后,他非常诚恳地说出了自己反对这件事的理由:“然大孝在乎养志,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蓄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方今百冗未除,物力凋敝,陛下纵出内帑财物,不用大司农钱,而内帑所蓄,孰非民力,与其平时耗于不急之用,曷若留贮以待乏绝之供!故臣愿陛下将来放灯与凡游观苑囿、晏好赐予之类,皆饬有司,务从俭约。顷者诏旨裁减皇族恩例,此实陛下至明至断,所以深计远虑,割爱为民……非惟省费,亦且弭怨。”以上这两段话有四层意思:1.百姓做花灯是为了生计,生活也很艰难,陛下为民父母,所以不能减价买灯,而只能贵买;2.陛下用来买花灯的钱不管出自大司农还是出自内帑,都来自于百姓的辛勤劳动,是百姓的血汗钱;3.希望陛下能为民众着想,裁减皇帝亲族人员受恩封赐数量;4.这不仅仅是减省费用,还可以消除人们的怨恨。这四层意思都是从老百姓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苏轼是宁可牺牲皇家利益也要保证老百姓的基本利益,充分反映了苏轼的民本思想在他的政治思想中的主导地位。

正因为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苏轼不畏权贵,也不曲意逢迎当权派,在王安石当政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司马光执政要完全废除新法,苏轼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认为有些新法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国家有利,反对完全废除,一棒子打倒,又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所以,苏轼这个人,他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斗争,完全不是为了个人争名夺利,一辈子操心的都是国计民生。即使在他晚年贬官惠州、儋州不得签署公事的时候,他还在为人民的利益奔走操劳,尽其所能为民谋划。他在惠州居留三年期间,人们评说“东坡居惠,勇于为义”,捐献了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大堤等。在儋州时,时常在百姓家串走,为病人送方送药,规劝黎民革除陋习,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等。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人民的利益远远大于个人私利,表现出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高尚的人格,勤勉国事,一心为民谋福利。

[1]毛德富.苏东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顾之川.苏轼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孔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史良昭.浪迹东坡路〔M〕北京:中华书局,2004.

猜你喜欢

王安石老百姓百姓
初夏即事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老百姓的话
百姓看家“风”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