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对等理论品许译毛泽东诗词中意象的意美
2011-08-15吕雪
■吕雪
从动态对等理论品许译毛泽东诗词中意象的意美
■吕雪
奈达以翻译即沟通为前提,提出了动态(或称功能)对等的理论,并且提出来若干如何在翻译中达到和检测动态对等的方法。他认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或者说“接受者语言中的信息接受者(应能)产生与源语言中的接受者基本相同的反应”。意思的传达是翻译的首要考虑的要素。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译诗理论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意象本身是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在许渊冲的观点来看意象是诗歌的要素;对于庞德而言意象本身就是诗歌。毛泽东诗歌素以大量丰富的生动意象闻名,因此想要做好毛泽东诗歌的英文翻译必须要十分精准的翻译他诗歌中的意象。许渊冲先生为了在英译版中能重现这些意象,主要采取意译的方法使得这些意象在英译版里显得自然且有艺术性。
在翻译“万木霜天”、“霄汉”、“万水千山”等气势磅礴的意象时如何能让英语国家读者能领略到它们的“意美”处理时需要十分小心。例如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菩萨蛮·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Tune:“ Buddhist Dancers”)中的: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译文:Wide,wide through the land flow nine steams full to the brim;Long,lo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reads one line deep and dim.这两句诗主要描述了中国幅员辽阔。在翻译展现磅礴气势的“茫茫”和“沉沉”时许先生采用重复“wide”和“long”两词,目的就是为了能在读者在读英译版本是也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象所展示出的广袤的景象。在《如梦令·元旦》(New Year’s Day,Tune:Like a Dream)中:“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一句许渊冲先生所给出的译文是:“Ninghua,Qinngliu,Guihua:Deep forests,slippery moss and narrow paths”。在这两句词里词人运用了并列意象:宁化、清流、归化。这三个地名一方面暗示了目的地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长征队伍行进速度之快。而“路隘”、“林深”、“苔滑”三组词则描绘出环境的恶劣。通过三个地名和三组词的意象并列词人想展示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英勇的红军队伍在崇山峻岭中快速行进。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一方面忠实于原作“Ninghua,Qinngliu,Guihua”三个地名意象并列;另一方面在,在保留原词中的路、林、苔(forests,moss,road)的意象的同时考虑到了汉语与英语的区别,译文把原文的“名+动”结构变为“形容词+名词”,再现了红军的蜜饯和大无畏精神。同时考虑到英语国家读者的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许渊冲先生吧最后三个意象的英译顺序作了调整,把“narrow paths”移至最后使整个英译版更臻于完美。
从以上者几个例子不难看出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是许渊冲先生是遵循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以“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为翻译的指导原则,结合了他自己的“三美”译诗理论,在汉语诗词英译中十分难处理的意象翻译上给我满提供了不少极具艺术性的精彩例子和有益的借鉴。
[1]许渊冲.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2]许渊冲.文学翻译谈[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4]张仲举.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吕 雪(198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东湖学院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