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假设连词辨析
2011-08-15杨俭
杨 俭
众所周知,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的词。有些副词也起关联作用。在此,我们不涉及具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假设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偏句假设一种、一个条件,正句说明结果或结论。
《马氏文通,推拓连词八之五》(以下简称《文通》)指出:“若、苟、使、如、设、令、果、即、诚、假诸字,皆事之未然而假设之辞,亦为推拓连字,惟以连读而已。而诸字单用,先后乎起词者不常。”“曰乡使,曰向使,曰假设,曰假令,曰浸假,曰有如,曰诚使,皆连用两字,而皆先乎读之起词”。
《文通》以后,古汉语假设连词有逐渐增多之势,杨树达的《词诠》列有“当、第、傥、党、令、苟、假、今、其、向、乡、使、设、乃、尚、若、如、自、则、载、即、藉、借、且、所、犹、为、微、云、而。”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以下简称《虚词》)列有“当、第、而、非、苟、果、即、讵非、其、如、若、尚、设、所、倘、倘若、倘使、倘或、脱、脱若、脱其、脱误、、微、为、向、乡、向使、乡使、向令、向者、信、犹、云、则、自非、自无。何乐士等的《古代汉语虚词能释》(以下简称《通释》)列有“当、当使、而、苟、或、即、假、假令、假使、假之、借、令、如、若,设、设令、设使、使、向使、倘、倘若、傥、党、脱、脱其、微、为、向、乡、抑、则。”有人统计,迄今被看作假设连词的已达60多个,这就不由得不令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
《文通》所举10个单用的假设之辞中,“若、苟、如、设、假”大概是无可争议的,加上“倘”及以上述六词为语素的双音节连词确为假设连词外,其余皆大可存疑。
第一组:诚、信、果。这一组都是情态副词,或称语气副词,表示确定语气。“诚”,《文通》及许多文言虚著作、教材认为是假设连词。《词诠》认为是表态副词,引《广韵》云:“诚,审也,信也。”按与今语“真”同。又说:“由前义引申,于假设时用之。”《虚词》说:“在复合句中,‘诚’字用在条件分句,仍当‘真正’解,并兼起假设作用。”《通释》说:“有时所修饰的成分是一个假定的事实,这时‘诚’往往出现在复合句前一分句。可用‘如果确实’一类词语来对译。”其实,说“诚”兼起假设作用是不足信的,说“于假设时用之”或“所修饰的成分是一个假定的事实”却是事实。《词诠》《虚词》《通释》共17例,在绝大多数例句中,“诚”是用在主谓之间的,这足以说明“诚”是副词,不是连词。
与“诚”用法相同的有“信”和“果”。《虚词》认为“信”作虚词,“只有一个用法,即表态副词,表真实,和‘诚’字义相近。”并说:“假设句有时不必用假设连词,以‘信’字而论,有时‘信’字句便暗含假设之意。”《虚词》将“果”看作连词,“可译‘如果’‘假若’等,用于复合句的假设分句。”而《词诠》《通释》看作副词。三书共8例,“果”无一例外用在动词前,没有一例用在主语前,这是副词与连词的区别所在。
第二组:使、令、第、云。这一组都是动词。“使”和“令”,《词诠》和《通释》作假设连词,《虚词》不收,《文通》指出:“‘使’字虽设辞,而有使令之意,故皆先起词。然则‘令’‘假’两字当从同与。”考各书所引例句,用于假设分句前的“使、令”都是有使令动词的意义。
“第”,《词诠》《虚词》作假设连词,而前者注曰:“《汉书·陈胜传》注引服虔曰:‘第,使也。’”所引的两个例句,都不是“第”独用,而是一为“第令”,一为“藉第令”。这两例,《虚词》作推拓连词,《通释》作让步连词,虽说是连词,也有使令之意。
“云”作假设连词是王念孙首倡,《经传释词》和《词诠》因袭之。《虚词》说:“云,作假设连词,极罕见。”各书所引系同一孤例: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日:“仲父之病疾矣,不可讳。云至于大病,则寡恶乎属国而可?”(列子·力命篇)晋人张湛注《列子》,以“可不讳云”为句,注曰:“言病之甚,不可复讳而不言也。”则“云”亦为动词。
第三组:微、非、自非、讵非。这一组是否定副词。“微”是说法最乱的一个词。《经传释词》一说“微,无也”,一说“微,非也”。“无”是表否定的动词,“非”是表否定的副词。《词诠》“连词,无也。”既说“连词”,又说“无也”,不好理解。《虚词》似乎是对《词诠》的注释:“假设连词,事实本这样,而假设不这样,便用‘微’字表示,可以当‘没有,讲,又可以当‘不是’讲。”《通释》则说“微”作连词,常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下面的分句表结果。可译为‘假如没有’、‘假使不是’或‘即使没有’等。”考察所有《词诠》9例,《虚词》4例,《通释》5例,“微”无一不是用于假设复句中表否定。表假设,是两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使然,并不是因为有“微”,才构成假设复句。换言之,“微”是用于假设复句中的否定副词,不是表否定的假设连词。
《虚词》说:“‘非’作‘无’字,也是实词,用于存在句中作谓语。但若在复合句的上句,则暗含有假设的意思,然而这假设不必译出。”所引2例:“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左传·僖公四年》)“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很显然,“非”本身并不是表假设,只是说明它能用于包括假设句在内的一切句子中表否定。《虚词》还认为‘自非’为假设否定的固定连词性词组,义为‘如果不是’”《通释》说:“‘自’与‘非’连用,作‘自非’,表示除开那种前提,是不可能有某种情况的。可译为‘除非’等。”
第四组:而、今。“而”,《经传释词》日:“犹如也。”杨树达批语说:“类似之‘如’,假设之‘如’,当分别为是。”(见《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4年1月版第139页)。后来,他著《词诠》,将“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垂带而厉”之类列为比较连词,将“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列为假设连词。
《虚词》一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若用——‘而’字,便可以加重语气”。有例为:“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又说“在复合句中,‘而’字可用于上分句作假设连词”,有例为:“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我们实在看不出这两句的严格区别。《通释》说:“‘而’出现在主语、谓语之间,往往表示一种强调或转折的语气,它所在的句子有时用为表条件或假设的分句。”与《虚词》说法相差无几。一般说法是:“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即表假设。而事实上,有这样用法的“而”并不表假设。例如:“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左传·隐公十一年》)再如:“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如果“假令”和“而”都是假设连词,岂不是床上叠床,屋上架屋了吗?
“今”,时间副词。《说文》曰:“今,是时也。”等于说“这时,如今,现在”。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引其父王念孙说:“今,犹‘若’也。”《词诠》列项为假设连词,但紧接着说:“此乃说一事竟,改说他端时用之,王氏训为‘若’,乃从上下文之关系得之,疑‘今’字仍是本义,非其本身有‘若’字之义也。”杨树达这一按语很重要,他不但洞悉了将时间副词“今”误认为假设连词的奥秘,而且可以推阐出假设连词越来越汔滥的缘由,具有普遍意义。本来,在假设复句中,上下两分句表示一种假设关系,并不一定非要使用假设连词,有人却偏要从上下文之关系得出的假设意义附会在某一个词上,于是,假设连词越来越多,这并不符合语言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