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2011-08-15卫素霞
卫素霞
电影音乐在世界文化宝库中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规律性的东西,成为人们用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形式,并且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的积极作用,直到今天,仍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著名的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于1854年就在他的《论音乐的美》一书中作出了一个古典式的宣言,他说:“音乐是美的自我生存形式。”理解这位音乐家的思想是困难的,但可以看出,“美的自我生存”应该是音乐在“形式”上,也就是节奏、旋律、和声等一系列要表示的表现形式在人的感觉因素里产生的艺术效果。不能否认,音乐的效果是由感觉直接察觉并吸收的。离开了感觉等诸心理因素,音乐的效果就不存在了,音乐的美也就无所依从了。概言之,音乐欣赏是人们的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心理活动。电影音乐的欣赏则更直接、更形象、更快捷。我们常说的“心理共鸣”就是指音乐作品在欣赏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电影音乐的欣赏是使音乐由听觉走向视觉,由单纯的想象理解进化到想象与感知、接受多轨制并行消化形式中。20世纪以来的心理学,尤其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对音乐欣赏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背景。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中的开头即唱:“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发现的心理学成果与艺术欣赏的结合莫过于格式塔心理学了。它指出,事物的运动或形体结构与人的心理、生理有相类似之处,因此这些事物的运动或形体结构本身就应该被认为是一种表现。比如风吹垂柳,传达了一种在结构上和人的悲哀感情相似的东西。那么在声音的运动形态和感情的运动形态之间是否也有某种相同的结构关系呢?当然有。音乐中上行的音调常被用来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被用来表现悲哀低沉的情绪。这也是一种同构关系。音乐为什么能够表现情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通过表演)为对象,对作品的正确感受与理解就成为音乐欣赏的首要问体。电影音乐的欣赏除具备了以上条件外,还独具视觉感官的特殊条件。电影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它不仅有音响的外部形式、情景的烘托、情绪的渲染、画面的美感,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通过对音乐表层的感知,进入音乐里层的体验,才能领会音乐的感情内涵。人们通过对电影音乐表层的感知,进入电影音乐里层的体验,领会电影音乐的感情内涵和思想意境。所以电影音乐欣赏不仅仅是从音乐感知入手,然后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通过理解认识领悟音乐的思想内涵,更是借助情节画面等直接感官条件,快速理解,瞬间接受。在电影音乐欣赏这一过程中,各种要素各自担负一面,它们之间不是各自孤立、毫无联系的单独活动而是在整个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应的。
音响感知,是对音乐作品表层的感受,它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前提,是指人们从音乐和电影画面中直接接触到的,也就是说音响及其结构形式是音乐欣赏者的直接对象,必经的前提。所谓基础则是指音乐的表现内容都要经过音响来引发,电影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视觉画面的辅助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如果离开了音响感知,音乐则不存在,更谈不上对音乐的进一步欣赏。
在电影音乐欣赏中,由于欣赏者对音乐的认识不同以及欣赏者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知识的不同,对电影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同,使得欣赏者欣赏的角度与层次不同。大致可分为直观欣赏者与理性欣赏者两类。直观欣赏者所能领悟的就是这个画面、这组剧情、这段音乐所说的是什么事情,描写的是什么场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好看好听”或“不好看不好听”。而能理性欣赏者由于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知识深,能把自己的想象真正的建立在画面与音响感知的基础之上,除直观欣赏者所领悟到的内容其同样领悟到外,同时对电影音乐的旋律、和声、配器及曲式结构等感知与辨析,对这段配乐更进一步了解。理性欣赏者对欣赏音乐的目的更明确,了解作品的内涵更深奥。
电影音乐与非电影音乐都是如此。因为电影音乐通过剧情的发展和画面的呈现只是预先告知了配乐的概括性的主题,具体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过程的发展,则必须通过音乐感知来理解。例如管弦乐曲《我心永恒》(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通过对歌曲的标题及故事作背景的了解,知其是根据上个世纪初发生在大西洋上海运事件的一个真实故事所创作。歌曲的名字表现出在危险境地所体现的人类真情。然而这只是对音乐作品题材内容的浅表认识,具体感知还必须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欣赏来完成。
这首歌曲速度舒缓,4/4拍,开始是管弦乐吹奏的主题前奏,音乐构成开放排列,描绘了空旷、辽阔的大海背景。在这背景中优美的人声唱起了优美的主题,前四个乐句音乐平缓,旋律没有大的跳跃,跟人一种浩瀚平静的海面,漂浮着优美缠绵的真爱。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相同,好似在梦中憧憬品味着甜美的爱情。第五句开始音乐出现八度大跳,使人声与伴奏连绵不断,一幅美丽心动、荡气回肠的爱情景色展现出来了。
从歌曲的歌词中知道其表现美丽永恒的爱情主题。这只是文字上的印象,只有当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具体的感受这个由管弦乐衬托,人声主唱的音响形象,才能体会到在茫茫的大海上主人公那纯真无瑕的真情,那种好似展翅飞翔的爱情。欣赏全曲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经过细腻的配器,精心处理,塑造了两个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人物形象,丰富了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表现力,既通俗易懂,专业性又很强的歌曲。事实上在歌曲没有出现以前,其音乐主题片断已经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在音响上给观众以先期导入。随着剧情的发展,主题歌曲一出现,人们便已经自然而然的接受了。
为了便于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有些音乐学家提出了音乐作品结构层的理论。德国现代音乐学家哈尔特曼创立音乐本体论的层次学,指出“音乐是由非常真实的背景与感官的前景两个层次构成。只要感官的前景被充分造型,即可将非真实的背景也带到感官的现象中使之呈现”。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出两大层面:音乐作品的结构层和音乐欣赏的心理要素。
以上可以看出,电影音乐欣赏的总趋势,即是音乐欣赏一般从音响感知入手,然后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通过理解认识领悟音乐音乐的思想和生活的意境。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这四种主要心理要素各自担负一面,但他们又不是各自孤立、毫无联系的单独活动,相反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这些心理因素始终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
以上两个例子均为上个世纪电影音乐的主题曲,但欣赏者的欣赏层次各不相同。有些欣赏者虽然通过画面对音乐产生的情绪有所反映,但在音响及其形式结构中只能听辨出很少一部分。及能感受到音乐的形象、情绪变化、力度速度变化,但对发展手法、配器、和声设置则知之甚少或一概不知。他们所领悟到的只是一般反映乐曲的内容,模糊的轮廓,而不能深入具体的把握乐曲的命脉,这属于音乐感知的粗浅。虽然有图像导入和剧情发展为前提,音响感知这一条件也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如文学水平、音乐理论等。只有正确的音乐感知,才能进一步引发出对音乐的感情体验与印象联想,进而达到对音乐内容与思想感情的具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