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插曲在电影中的作用
2011-08-15王玉静
王玉静
在中国电影一百年历史进程中,电影歌曲创作经历了70多个春夏秋冬。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歌曲成为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创作的重点,得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歌曲创作又一次风起云涌走向辉煌。自从电影有了配乐、有了电影歌曲,那些与银幕紧密相连的旋律就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下面就谈谈电影插曲在影片中的作用。
第一,电影插曲抒发情感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它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包括人的思想、感情、灵魂、意志、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的内心世界。用音乐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是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手段。也是电影插曲最重要的功能。优秀的电影插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现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小花》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绒花》创作于1979年,以优美抒情的旋律,曲调新颖、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的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真挚的情感。音乐与画面紧密配合,艺术感染力很强。影片以赵小花、何翠姑寻找哥哥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描写战争年代人们的生离死别,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影片在特定的场景适时的推出《绒花》的音乐,旋律抒情优美,虚幻飘逸,优美中略带哀愁,为影片高潮的出现进行了情绪上的铺垫,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气氛,在翠姑“跪走风车矶”时以画内音形式插入的,在影片中主要有表达情感、烘托情绪的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立体感和画面感在这首歌曲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李谷一的演唱从内容和情感出发,为内容、情感和故事情节服务,达到了朴实、自然、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因此更为影片增加了几分深情,一个“啊”字当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从声音的表现来讲也非常富有弹性和张力,也富有极强的控制力,而气声的运用更能感觉到声音既柔弱又刚强,好象是飘在空中,又象是落在山崖,没看过电影来听这首歌也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她的原唱更为这首歌曲的广泛流传奠定了基础。《绒花》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更重要的是它伴随着着一代人一路走来,虽然歌曲表现的是战火硝烟中的壮丽青春,但是那种情是共通的,值得回味的。
第二,强化、丰富、深刻电影主题的作用。音乐是电影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影片突出整体氛围的渲染,同时也可以对整个影片起着推动及调节的作用。而电影插曲还能起到强化、丰富、深刻电影主题的作用。
我国的有声电影音乐从30年代起步,到现在得到了很大发展。电影插曲对影片主题思想有较强的引导和概括作用,由于电影音乐能紧密配合剧中情节,所以流传范围广,因此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中,在劫票车一场戏中,音乐从游击队员随手弹拨的琵琶开始,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在夕阳下的戏中,微山湖边响起了豪情男儿斗志昂扬的歌声,“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上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歌凭借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流传了整整半个世纪。至今还被人们传唱。《渔光曲》是一部朴实的现实主义影片,也是一部中国早期电影中堪称“优秀”的影片之一。其优秀在于它与那一时期众多的深受广大民众喜欢的影片一样,都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和较高的艺术性,这也是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观众观赏需求的产物。《渔光曲》这首歌曲是同名电影《渔光曲》中的主题曲,此歌创作于1934年。这首歌曲生动地表现了渔家儿女在海波荡漾中悲惨生活和勤劳善良的性格,诉说着广大渔民生活的痛苦与忧愁。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对黑暗社会的怨恨情绪。开始的四小节引子以级进的手法为主,旋律平稳,节奏缓慢,有着浓厚的抒情性,表现渔船随着海浪起伏颠簸,如同渔民的生活飘泊不定,简练柔和的旋律,注重的不再是“景”而是“情”。
第三,电影插曲渲染气氛的作用。电影插曲在整部影片中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可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通过音乐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观众的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如故事片《城南旧事》中,作曲家吕其明根据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影片音乐的主旋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乱。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在《送别》改编为电影音乐时,作曲家在配器上做了调整,只用了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简单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的惜别之情。歌曲贯穿影片用音乐作为心理描写的工具进一步刻画人物内心。
电影插曲也可以只为影片的局部渲染气氛。在很多中国电影中,由于其所要表现内容木身的民族特性,必须借助电影音乐进行一种文化习俗的渲染。这样的音乐通常更重其渲染作用,而不放入过多的评论功能在里面,往往起到更让人震撼的效果。在中国电影史上,《红高粱》是不容忽视的作品,它用惊世骇俗的创造性将色彩、音乐、人物粗犷地组合成一曲生命的赞歌,震惊了当时的中外影坛。在音乐上,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插曲《酒神曲》具有不同凡响的魅力,它雄壮、强劲、甚至粗鲁、野蛮,生动展现了中国北方农民胸中旺盛的生命力和刚烈、昂扬的精神气质。《酒神曲》的曲调与歌词的音韵紧密结合,例如“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一句,曲调完全符合陕西音乐的特点以及陕西方言的音韵,再加上粗犷的男声合唱,一领众和的形式是典型的劳动号子唱法,为影片中体现的热血沸腾的气氛增色不少。《妹妹你大胆地们前走》在当年可谓是红遍一时,并在歌坛造就了“西北风”的蔓延之势。这首歌曲采用了富有特色的切分音节奏,音域高亢、语言酣畅,颇有秦腔的神韵,又有陕北民歌的粗犷豪放。这二首作品都体现了中国北方农村音乐的特性,音乐具有野性、热情和原始的美感,为影片烘托了气氛,也大大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
第四,电影插曲起到宣传教育、鼓舞士气的作用。在音乐媒体不发达的年代,有些电影因其特有的画面性、故事性使得电影歌曲深入人心。起到了宣传教育、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为人们单调的娱乐生活带来新鲜的空气。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不久,归国华人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拍摄上映了一部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的电影《海外赤子》。片中插曲《我爱你,中国》歌词朴实无华,旋律起伏跌宕,气势磅礴,歌曲以真挚的感情唱出了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荡漾着的对祖国的赤子之情,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这首歌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旋律和歌词与影片的内容紧密结合,起到了概括影片主题的作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多年来,这首歌是歌唱家和歌手们最普遍的保留曲目,也是广大群众最喜爱的抒情艺术歌曲之一。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电影插曲是专门为电影所创作或引用的以表现其思想内容、增强感染力为目的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音乐是电影的灵魂,歌声是电影的翅膀。电影歌曲创作注重对音乐自身魅力的挖掘和对大众情结与情怀的表现上,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感染力,增强了银幕形象的思维空间感,多层次地丰富了画面,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魅力,有力地激励观众的感情和情绪,已经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精品,也使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