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女性自由之路——多丽丝·莱辛作品解读状
2011-08-15贾小娟
贾小娟 陈 卉
作为社会思潮之一,女性主义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与争议。众多的研究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种族学、哲学等各角度切入,以理论、作品、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诠释和演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还是存在不少局限性,他们大都从单纯的性别对立,或是拘泥于从理论科学对其进行剖析,结果或是将其视为新格局下的性别对立之争,或是全盘否定了女性主义的历史意义,将其封杀于男权政治下。其实从整体而言,女性寻求自由和自我解放毫无疑问具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意义,关键在于它最终将走向何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众多研究者中当之无悔的杰出代表。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也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不但深刻地展示了她对当代一系列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沉的哲学思考,而且以开阔的胸襟成功塑造出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探索并揭示了女性的自我成长之路。她的创作历程很长,一生笔耕不缀,小说、诗歌、散文均有涉及,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她在不同阶段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特点,她笔下的女性自由之路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迷失与徘徊——对女性生存的关注。莱辛不希望被视为“女权主义者”,但是她的大量作品中都体现出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思考。1950年,莱辛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关注女性生存的成名作《野草在歌唱》。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玛丽在与她的白人丈夫结婚后,丈夫一心专注于工作而忽视她冷淡她,两人一直过着分居生活。此时黑人雇工摩西的闯入打破了她的宁静生活,她被摩西吸引并与他发生了关系。两人的关系被人发现后,玛丽饱受社会的压力最终决定与摩西断绝往来,摩西盛怒之下将她杀死。小说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女性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到的双重压迫与残害,而且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历史命运。
除了受歧视、压迫与丧失自我的女性形象外,精神崩溃与自我分裂也是莱辛常常描写的重要女性人物特点,如她发表于1963年的作品《十九号房》。小说描写的是一位知识女性苏珊在在婚后心甘情愿地辞去工作,回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可是随着丈夫的背叛、孩子们的“脱手”、生活的无聊,苏珊开始想要重回自食其力的生活,无奈此时年逾不惑的她已经力不从心。她在一家肮脏的小旅馆租了一间十九号房,每周去三次,每次什么都不做,只是坐着站着或走着。丈夫的怀疑与不信任让她最终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她最后一次来到十九号房,打开煤气,结束了生命。很多人不明白苏珊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她看上去生活富足,不缺乏爱情与亲情,可关键就在于她看上去拥有了一切,实际上却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丧失了自我。在小说中,十九号房也不再是单纯的旅馆房间,而是苏珊的精神避难所,但是她这种寻求自我解放的方式是不被男权社会所允许的。所以当她最终想回到家庭中时,她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已经有了另一个女人代替她的位置。苏珊的死也恰恰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剧地位,反映了莱辛对女性生存的关注。
第二阶段:探索与觉醒——女性自由崭露头角。1962年,莱辛发表了被誉为战后女性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金色笔记》,当时正处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波浪潮风起云涌之际,女性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觉醒大大超过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这部小说对女性独立意识及生存困境的描写真实,并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很快受到各国女权主义者的青睐与追捧,将其奉若女权主义者的《圣经》。《金色笔记》中描写了两位公开宣称自己是“自由女性”的女性形象:安娜·弗里曼·伍尔芙和摩莉(安娜的女友),她们都是离异的女人,各自除了工作外都要抚养子女。她们不愿做贤妻良母,却仍然渴求保护和依靠。安娜被同居五年的情人抛弃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这部作品中,莱辛不仅刻画了女性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描写了她们对待命运的不同反抗方式。和莱辛以往的作品不同,“自由女性”在经历失败的痛苦后并没有放弃希望与追求。所以在小说结尾,安娜的内心由分裂走向整合,走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过上完整且有意义的人生,摩莉也重新嫁人,还有的“自由女性”继续寻求着自我,这样开放式的结尾也传达了莱辛在不断地写作过程中探索着女性未来的出路。
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之后,莱辛于1973年出版了小说《黑暗前的夏天》。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年家庭主妇遭遇的精神危机,它是以主人公凯特·勃朗的四个多月的夏日旅程为主线展开,这次旅程既是一次现实的旅程,也是一次心理的旅程,即由开始的疯狂、崩溃到最终重拾自我。
此后,莱辛又发表了一部小说名为《幸存者的回忆》。小说讲述了某个城市因为经历了一场灾难,人们为了生存而整个退化成了原始状态的游牧生活,街上形成了一个个“部落”。主人公艾米丽被其中一支较有名的部落首领杰拉德吸引,主动承担起了杰拉德“大家庭”中的家庭主妇职责。但是,她却不是杰拉德的唯一交往对象,嫉妒使她痛苦不堪。在此期间,艾米丽有一段自我毁灭的过程,但庆幸的是她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与杰拉德关系的实质,她选择了主动放弃,离开了杰拉德,即使杰拉德再请她回去她也没有动摇。那种甘心在爱情中被虐、自我牺牲的女性形象在这部小说中有了新的发展,女性终于认识到在爱情中放弃自我失去尊严是一种极度不公平的现象,并且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女性应该抛去爱情的束缚走向独立自由。
第三阶段:沉淀与新生——女性自由的新阶段。随着莱辛笔下的女性逐渐意识到女性在爱情中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后,先前那种不公平的、非正常的两性关系模式,在莱辛的日后创作中成为她极力颠覆的对象,这也意味着女性自由之路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简·萨默斯的日记》(2002年)是莱辛的后期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和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并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是莱辛女性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简在丈夫与母亲去世之前过于专注自我和工作,甚至在母亲和丈夫刚去世的那段时间感到莫名的放松。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莫迪,从莫迪的衰老和无助中她想到母亲生病时的绝望。她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照顾莫迪的任务,并在与莫迪的交往中逐渐明白,女性独立与解放固然是好事,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亲人朋友及周围人们的存在。于是,她改变自己的旧习,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照顾他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下一代等事情上。通过一系列的故事莱辛寓意读者:女性解放意义重大,但不能过度,否则会导致女性的孤立。女性自由并不仅仅是冲破男权意识形态的传统羁绊,而是要摆脱精神或观念上的奴役。男性与女性本就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必须要和谐相处,独立平等,相对有限的自由才是莱辛女性主义自由观的核心。总而言之,《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女性形象饱满丰富,让读者在挖掘人物多面性和双重人格的同时,看到了一条更为宽阔的女性自由道路。
莱辛从女性视角出发,成功地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们面前的莱辛既不是盲目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是消极悲观的虚无主义者,而是积极的存在主义者。在她眼中,女性这样一种自虐的经历成为了女性寻求自由的必经之路。莱辛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一步一步地向读者展示了女性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