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解析

2011-08-15

山花 2011年24期
关键词:巴塞尔互文性白雪公主

引言

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机械文明在帮助人类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毁灭着人类。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人类的生活家园,更毁灭了人类的精神家园。面对巨大变故后呈现于眼前的非理性世界,小说家们重新思考社会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着意表现社会生活的无意义、传统道德的衰落与现实的混乱无序的现代主义小说已无法宣泄现代人孤独、迷惘与异化的心态,于是抛弃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真实与历史,把语言作为一个“不可靠的工具”来描述不可靠、不真实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挣脱社会现实,叛逆而出,在文学百花园中个性鲜明地大放异彩。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正是集中了多种后现代创作手法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它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小说对现实主义真实性的颠覆和对现代主义主体性的解构。

元小说(Metafiction)

元小说,也称“超小说”。它是关于小说的小说,[1]即作者在创造中一方面作为小说的策划者构造小说,另一方面充当评论人,对小说创作本身作出评述,两种角色在小说中紧密结合,打破了创作与批评的界限,既构筑小说也拆解小说,既建立幻想又揭穿幻想。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追求现实的客观性,旨在通过与外在世界的对应达到生活真实的逼真效果,元小说旨在揭露现实主义小说真实性背后的虚构,提醒读者小说既不是现实本身也不是现实的影子,它只是语言的产物,人类幻想的产物。元小说形式多样,有叙述本部小说如何成型的小说,有寓言式小说,还有关于先前小说的小说,《白雪公主》正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借用德国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但却完全背离原童话文本,是对其彻头彻尾的颠覆。故事讲述的是:和七个猥琐男人住在一起,为他们打理家务并提供性服务的二十二岁都市女郎白雪对生活充满失望,渴望一位王子将她解救以摆脱当前的生活。而具有王室血统自命高贵的失业者保罗却不愿因接受白雪而增加自身的负担与义务,于是选择了逃避,并最终因误饮想要加害白雪的简为白雪准备的毒酒死去。小说在一派荒诞与杂乱中完全背离童话文本,将生活的肮脏与混乱以碎片的形式安排在小说的各个角落,展现给读者一幅极其怪诞且丑陋血腥的现代生活拼图。作者虽借用了白雪公主这一童话题材,但借用的目的是将其嘲弄与颠覆。小说第一部分结束时,巴塞尔姆插入了一份由十五个与小说相关或无关的问题构成的问卷,例如:这个白雪公主与你记忆中的白雪公主相像吗?你阅读时是站着、躺着还是坐着?显然,通过这一做法,作者旨在提醒读者,他在写作,通过作者出场,由作者说明小说创作的过程与意图,清晰直白地告诉读者小说人物是杜撰的,小说的情节是编造的,同时作者还不忘对可能产生的批评报以幽默的嘲讽与取笑。而读者在震惊的同时则会感受到与原文本的强烈对比引发的震撼,战栗之余不禁思考他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并在作者的引导下认同小说的世界是虚构的,但它却比现实的世界更真实。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是指一种话语或文本与其他话语或文本的关系。这一概念由法国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有引语的镶嵌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从这个意义上,文学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创造性’,所有文学都是‘互为文本’的”。[2]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互文性被以巴塞尔姆为代表的作家们当做叛逆与创造的有力武器。无论是意义生成还是文本形式,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均反映出鲜明的互文性特征。

看到“白雪公主”这个题目,几乎所有读者都会联想起经典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恰恰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因为,与童话的互文性是小说意义生成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与不在场的童话的互文活动,小说的文本意义才能被激活,也才能传达后现代生活的反童话本质。小说中的白雪公主不再是童话中美与纯洁的化身,七个小矮人也不再是正义与善良的象征,王子更变成一个卑鄙猥琐、懦弱无能的角色。迥异于小说善恶分明的道德分界,小说消解了童话崇高的道德理想,模糊了善恶的界限,而竭尽反崇高、反理性、反英雄之能,充分凸显人性的丑恶、庸俗与无聊。显见,作者彻底摒弃了传统小说常见的生硬道德说教与显在的价值判断,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生活原生态,将自己对后现代生活的思考隐匿于文本背后,而让读者自己去发掘甚至作者本人也无法预见的丰富意义。在具体的行文中,互文同样俯拾即是。尽管较童话,小说的情节变化巨大,但人物设置的相似仍很清晰。尤其是第一部分结束时插入的读者调查表更是作者提醒读者注意小说与童话的互文性的有力证据。例如,第三个问题:读到这里,你是否知道保罗是一个王子的形象?第四个问题:简是否是一个邪恶的继母?小说总共一百零七个小节,最长的五页半,最短的只有一行,各节之间没有必要的过渡与必然的联系,与其称其为小说,不如说是一堆碎片。正是借助互文性,这一系列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才能够被连缀成一整体,其意旨潜能才得以最大程度地被挖掘与开发,也正是借助互文性,文本碎片的源文本意义和小说意义互相交错并多元共生,才使得一个无限延伸的意旨链条得以形成。

戏仿(Parody)

戏仿,也称“滑稽模仿”、“拙劣模仿”或“讽刺诗文”,它是借模拟某位作家的严肃题材与手法或是某位作家的创作风格,来表现浅显或风马牛不相及的主题。[3]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人物,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题材、内容和风格进行夸张、嘲弄的恶搞式模仿,达到批判和否定旧的文学范式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以格林童话为原型,但除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和小说的题目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都被彻底地颠覆,美丽温馨的童话变成了丑恶的后现代寓言。当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为美好爱情历尽磨难最终与王子幸福生活的故事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时,具有强烈后现代感的《白雪公主》登场了。它记录的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沉湎于新鲜刺激的性快乐,写荒诞黄色诗文,高谈阔论抽象艺术的都市女性的庸俗功利的婚姻观,并通过她折射出现代生活的混乱不堪。小说的颠覆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人物,无论是公主、王子还是七个小矮人都与童话中美丽、纯洁的形象风马牛不相及;然后是情节,传统的善恶标准、爱情与婚姻观在小说中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现代社会的无聊与绝望及对生活、对性的放纵;最后是小说营造的氛围,与童话世界的甜蜜与温情相比,小说《白雪公主》则通篇充满了物欲、贪欲和性欲,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这样的颠覆在震惊读者之余更激发他们深层次地思考。童话在巴塞尔姆的戏仿下遭到了嘲笑,但更获得了新生,古老的童话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新的深度,读着它,读者也开始走出幻想,走向成熟。

拼贴(Collage)

拼贴原指流传于19世纪的将纸、布条等不相干的东西贴在画布上的一种绘画技巧,20世纪普遍应用于文学,成为重要的写作手法。即在文学作品中加入各种内容上不甚相关的片断,或者各种具有拼贴效果的内容,如图片、外语、典故、菜单、广告等,使作品呈现出复杂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效果。[4]拼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后现代作家反对中心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他们借助解构主义的方法批判、破坏和颠覆传统的宏大叙事,拆除中心的指涉功能,倡导文本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正如巴塞尔姆本人所宣称的“片断是我信赖的唯一形式”[5],在后现代小说中,零散、片断的材料就是一切,它们永远不会给出某种意义组合或最终“解决”,这种彻底的零碎意象打破了传统小说凝固的形式结构,给读者的审美习惯造成强烈的震撼,产生常规叙述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6]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正是展现拼贴这一后现代艺术手法的典型范例。小说《白雪公主》整个就像是片断的无序集合。作者显然刻意避免沿着一条故事主线的任何直线式的勾画,而意在为读者创造一幅文字的拼贴画。小说中,作者摒弃了结构与内容的完整性,代之以丰富多彩的琐碎与片断,通过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以“碎片”的结构,表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失望以及对语言本身的失望与不信任。首先,小说从编排上看就是碎片的拼贴。全书共一百零七节,每节既无序列也无标题,每节介绍不同的人和事,节与节之间缺乏过渡与衔接。有的片断貌似和文中的人与物有关,有的则干脆脱离小说主线,讲着一些不着边际的题外话。而且为了加强拼贴的效果,小说的字体也在常规与巨大的黑体间来回变换。例如:“白雪公主的心理:在恐惧的范畴中,令她恐惧的是/镜子/苹果/有毒的梳子”这一节其实和小说中的白雪公主毫无关系,而是在说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显然作者设置此节的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小说与童话的互文性而非情节铺展的需要。再如:“第二代英国浪漫派继承了第一代的问题,但是由于工业主义和政治高压等邪恶而变得更加复杂化了。最终他们不是从社会中而是从独立于社会的各种形态中找到了答案:/英雄主义/艺术/精神升华”这一插入的题外话章节看上去语气庄重,学究味十足,但其实质是一些词语的堆积,难以理解。小说中通过大量插入这些看似不着边际,陈词滥调的片断,作者意在向读者说明现实中的语言不像童话中的语言那样具有教化性,其本身只是一种虚幻、零散、没有意义的东西。同时,在内容方面,小说冲出纯文本的写作方式,将问卷、广告、诗歌甚至简体画等各种体裁、五花八门的东西纳入其中,将小说打造成为混杂的大杂烩。众多片断中,第一部分结尾处的问卷令读者印象最深,此外,代表白雪公主身上七颗美人痣的竖排小圆形也是多数读者津津乐道的又一佐证。在这种拉杂、混乱、不确定的状态中,后现代小说家还物以物,以碎片似的、不连贯、不相称,甚至留有多处空白的拼贴画,向读者展现出他们所置身其中的无序世界的真实写照。

结语

总之,《白雪公主》这部巴塞尔姆于1967年发表的小说,“巧妙地避开了一切发现它的‘意义’的企图,也抵制了一切在小说中寻找清楚明白‘内涵’的努力”,[7]在颠覆童话语言及结构的同时,反映出作者眼中的现代生活状态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作者娴熟地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形象地向读者传达出现代生活的反童话本质:平庸、空虚、无聊,价值取向丧失、道德标准沦丧、爱与同情都已不复存在。小说中,巴塞尔姆施展自己驾驭语言的天赋,运用不确定的语言符号系统,为读者构建出一个虚构的世界,以另类的方式解释现代世界的真实现状。《白雪公主》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巴塞尔姆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后现代主义小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与技巧的绝佳范本。

[1][3]﹝美国﹞M.H.艾布拉姆斯著.朱金鹏,朱荔译.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5-52.

[2]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22,103.

[4]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12.

[5]﹝美国﹞兰斯·奥尔森著.周荣胜,王柏华译.杂七杂八:或介绍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几点按语[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11.

[6]曾繁仁.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9.

[7]﹝美国﹞查尔斯· 哈里斯著.仵从巨,高原译.文学传统的背叛——美国当代荒诞派小说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80.

猜你喜欢

巴塞尔互文性白雪公主
2023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格莱斯顿画廊展位
我家的白雪公主
我的白雪公主
多元市场下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可爱的白雪公主
巴塞尔Parterre One多功能休闲空间
巴塞尔:莱茵河畔的博物馆之城
我家的“白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