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英国女性诗人及其群体研究综述

2011-08-15

山花 2011年24期
关键词:普拉斯女诗人卡罗

国外对当代女性诗人研究的状况调查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诗坛真正响起女性的声音,她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男性。当代女性诗人代表人物主要有:海伦·丹默(Helen Dunmore)、卡罗·鲁门斯(Carol Rumens)、珊米玛·希尔(Selima Hill)、卡罗·安·达菲(Carol Ann Duffy)、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伊丽莎白·简宁斯(Elizabeth Jennings)、杰琪·凯(Jackie Kay)、乔·夏普可特(Jo Shapcott)等。她们均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社会、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此同时,女性诗歌研究在英国文坛受到重视,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相关著作。1985年,著名的布勒戴克斯公司出版发行了《当代女诗人——十一位英国作家》(The Bloodaxe Book of Contemporary Women Poets: Eleven British Writers)一书,之后又连续再版九次,对当代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2002年,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詹·蒙特菲奥里(Jan Montefiore )编著的《心灵和精神的论争:1977—2000年论文选集》(Arguments of Heart and Mind: Selected Essays,1977—2000) 一书。此书立足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收录了1977—2000年期间有关探讨女性身份、性别及女性写作传统等的优秀文章。2003年,布勒戴克斯出版社为庆祝建社二十五周年特别出版了诗集《诗歌年度选集2003》。这部诗集共收录了二十五位当代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其中女诗人十四人,超过了半数。2005年,剑桥大学出版了由简·道森(Jane Dowson) 和艾里斯·恩特威斯尔(Alice Entwistle)共同编著的《二十世纪英国女性诗歌历史》(A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British Women’s Poetry)一书。书中第三部分“1980—2000年诗歌回顾”中特别关注了卡罗·安·达菲、卡罗·鲁门斯及杰琪·凯的诗歌创作。2007年,剑桥大学再次出版发行了由尼尔·柯克兰(Neil Corcoran)编著的《剑桥二十世纪英语诗歌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wentieth-Century English Poetry)一书。本书第四部分专题探讨了性别、女性主义诗歌等内容,着力分析和评论了西尔维娅·普拉斯及乔·夏普可特的作品。这些成果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代英国女诗人正逐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除了各类有关当代女性诗人的著作之外,国外(主要是英国本土)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评论文章。根据本次CALIS外文期刊网(http://ccc.calis.edu.cn/)搜索结果来看(自1999年至2010年),当代英国女性诗人及诗歌作品研究的文章共178篇。其中,1999年3篇;2000年11篇;2001年7篇;2002年10篇;2003年37篇;2004年22篇;2005年21篇;2006年17篇;2007年25篇;2008年15篇;2009年19篇。这些研究成果的数量在10年中基本呈现平稳发展,逐步上升的趋势。就诗人个体而言,关于海伦·丹默的文章共9篇;卡罗·鲁门斯7篇;珊米玛·希尔3篇;卡罗·安·达菲15篇;西尔维娅·普拉斯111篇;伊丽莎白·简宁斯6篇;杰琪·凯18篇;乔·夏普可特1篇。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西尔维娅·普拉斯和卡罗·安·达菲上。人们对其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从上述材料和数据整体来看,国外学者们对于当代女性诗人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对具体诗人具体作品的微观探究。所谓小题大做,以小观大,这种细致扎实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国内对英国当代女性诗人研究的状况调查

在国外当代女性诗人研究活动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活动及成果。在整体研究方面,2002年何宁在《当代外国文学》第四期发表题为“二十世纪英国诗歌的变迁”的文章,认为女性诗人群体的出现与英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作者对当代女诗人中的U.A.范索普(Fanthorpe)、卡罗·安·达菲、文迪·科普(Wendy Coupe)等的诗歌风格都有所评述,例如:范索普智性的思考揭示了英国社会中的不平等,表达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卡罗·安·达菲的题材更为广泛,关注点则依然是社会中传统的弱势族群;文迪·科普的诗歌则以讽刺幽默见长,她通过对英国诗歌传统经典的戏仿,来解构诗坛的男权统治。同年,章燕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三期发表了题为“浅析英国诗歌的多元化倾向”的文章,文中第二部分明确命名为“女性诗歌对主流诗坛的介入”。文章指出,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女性诗歌已经真正汇入了主流文化,“她们是民主的声音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声音中,同一身份的表达呈现出多样的形式”。2003年,郑超在《粤海风》第二期发表了题为“冷战后期英国女性主义诗歌一瞥”的文章。文中评论了杰琪·凯,一位祖籍尼日利亚的黑人女诗人。作者认为凯掷地有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了英国女性主义文学正在突破两性对立的怪圈,走向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2006年12月,颜学军在《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二十五卷第六期发表了题为“当代英国诗歌:在后现代主义与本土现实主义之间”的文章。作者写道:“妇女作家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在不受男性观念的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她们不必为被看作特别或特殊的作家而困扰。”文中特别关注了妇女诗歌及其在过去二十年间日益彰显的影响。2008年蔡岚岚在《长沙大学学报》第三期发表了题为“二十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发展简论”的文章,提出二十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发展走过了三个阶段:初期的政治诉求,中期的女性经验和人格独立,后期的超二元对立和多族群化。在此进程中,英国当代女性作家们建构了全新的属于女性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巩固和发展了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对英国现代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整体研究成果勾勒出当代女性诗人群体的发展态势和方向,为我们作进一步研究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就针对女性诗人个体的研究来看,与国外情形类似的是,国内大部分研究者把目光焦点对准了西尔维亚·普拉斯,相关著述大量涌现。根据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结果来看,10年来共收录各类研究普拉斯及其作品的文章53篇,内含核心期刊5篇。硕博论文方面:10年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收录普拉斯研究的硕士论文10篇,其中:04年1篇,06年3篇,07年3篇,08年3篇。再查这些论文或着眼于女性写作的有关理论,或采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方法,又或者从心理学及传记学角度出发,探讨分析普拉斯的作品及其传达出的反抗、自我、身份、焦虑、死亡等意识。研究者们对普拉斯关注和研究的热情可谓是经久不衰。

然而,相对于普拉斯研究所呈现出的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景象,关于其他女性诗人的成果却屈指可数,仅有关于卡罗·安·达菲和伊丽莎白·简宁斯的寥寥数篇,其中:2003年,刘须明在《当代外国文学》第四期上发表题为“论当代英国女诗人卡罗·安·达菲与她的戏剧独白”的评论文章。她指出:当代女性诗人开始更多地关注诗歌语言、形式和主题的结合。卡罗·安·达菲就是这样一位强调形义结合的杰出女诗人,她在作品中对戏剧独白的巧妙运用形成了其突出的艺术特色。2008年,舒丹丹在《星星诗刊(上半月刊)》第七期发表了题为“伊丽莎白·詹宁斯:在忏悔中沉思”的评论文章。她评论说:作为战后英国诗歌主流“运动派”的主要成员同时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詹宁斯的诗歌以其清晰明快、善于深思、富于逻辑性而著称。她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个人历史深深影响着她的写作,但她又不是一个自传体诗人,也有别于自白派诗人疯狂的裸裎。她书写个人经验,反射的却是人们共通的感受。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章燕编著的《多元·融合·跨越——英国现当代诗歌及其研究》一书,书中收录了题为“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试论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简宁斯的诗歌”的文章。文章评论道:伊丽莎白·简宁斯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鲜明个性的诗人。尤其是她的诗善于从内心的感悟出发,以心灵的眼睛来看世界,呼唤自然外物与自我主体的交融,成为当代诗坛上一个独特而充满灵动的声音。

尽管普拉斯之外的其他女性诗人在国内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质量总体较高,学术价值较强。这些文章的突出态度是将诗人及作品置于当代多元文化的视阈下,根据诗人自己的诗学理念,对文本进行细读,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与艺术特征,展示作品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对今后国内当代英国女性诗歌研究的几点建议

10年间国内对于当代英国女性诗歌的研究虽然有令人欣慰的上升势头,也涌现出一些才华横溢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但笔者认为,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依然比较薄弱,研究课题过于零散。大部分女性诗人及其作品还停留在介绍﹑翻译阶段,尚未形成系统﹑规划性﹑深入的研究态势。我们对当代女性诗人研究依然存在许多匮乏与不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成果过于集中在西尔维娅·普拉斯身上,对其他女性诗人关注程度不够。事实上,虽然共同的身份使得女性诗歌大多具有相同的视角,同样敏锐的心灵感受,但她们各自的声音和风格却是不同和独特的,比如:海伦·丹默善于在书中书写历史,用她女性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认识世界与自我;卡罗·鲁门斯对战后英国的悲观解读很有独到之处,她的诗作追溯着民族的衰落以及由此而来的民族健忘症;卡罗·安·达菲最出名的作品是从下层或远离权力中心的角度写的戏剧独白诗;珊米玛·希尔勇于抛弃现实主义传统,善于用她奇怪的语言,怪异的魔幻现实主义描写,挑战男性读者心灵世界;乔·夏普可特善于喜剧性幻想作品的写作;杰琪·凯诗歌创作的一个强有力的主题就是“身份问题”;伊丽莎白·简宁斯诗风清新自然,在飘逸的气息中孕育着深意和哲思。当代诗坛上的几位女诗人可谓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每一位都值得我们用心探索和研究。

二、就对西尔维娅·普拉斯研究本身来看,成果虽然很多,但有不少都是围绕她和休斯的婚姻、休斯对她创作上的影响等进行探讨。文本则主要集中在Bee Poems(蜜蜂组诗)、Daddy(爸爸)等作品上,研究面略显狭窄,研究视角不够丰富。普拉斯其实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诗人。她的诗集前卫、狂野和微妙于一身,耐人寻味。她在作品中以女性少有的勇气和真诚,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和个性化的思路书写了一个个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主题,书写了女性对人生的感悟及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现实。因此,对她的研究还是有更多的视角可以利用,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值得去发掘。

三、大部分研究者的目光依然是以诗人个体为焦点,当代女性诗人群体研究的成果较少。与男性诗人相比,当代英国女性诗人更加深重地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重压——战争的威胁、理想的幻灭、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家庭的解体、情感的多层与复杂等。在这层层重压与多维度的矛盾中,女诗人们表达着自己独特而敏感的思绪,深刻而充满睿智。早期女性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已转向对爱情的怀疑、犹豫,甚至否定。对完美个人生活的幻灭意识同整个20世纪的时代精神氛围融于一体,使得女性诗歌具备了超越自我、超越个人写作的深刻性。在内容和主题上,她们同男性诗人一样思考着人性、社会、战争以及人类的命运。她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男性诗人一道观察、了解这个世界。在创作技巧方面,她们的诗歌避免了早年有些女作家作品中的政治倾向太强,忽视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象美的弱点,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和诗歌主题的结合。英国当代女诗人的诗歌创作变得更加成熟,技巧更加具有个性化。把女性诗人视作一个独特的群体,这无疑能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她们创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从她们的代表作品中挖掘其主题、内涵,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色彩、音韵,从而更好地了解掌握其女性主义的诗学观念。

总之,在高度关注女性诗人的今天,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应该更加全面和具体。既要从个体上深入挖掘,又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作为一个群体的发展特点和态势。作为开拓者的前期研究者们已经逐步引领我们关注这一研究领域,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和发掘过去未被人们重视的课题,在有所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当代英国女性诗人的研究活动进一步向前推进。相信英国当代女性诗人在我国内的研究活动必将繁荣发展起来。

[1]Bassnett, Sus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etry. 2nd 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2]Peel, Robin. Writing Back: Sylvia Plath and Cold War Politics. Madison: Fairleigh Dickinson UP, 2002.

[3]蔡岚岚.20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发展简论[J].长沙大学学报.2008,(03):98-100.

[4]何宁.二十世纪英国诗歌的变迁.当代外国文学[J].2002,(04):70-75.

[5]﹝英国﹞塞蒙·阿米提基,﹝英国﹞罗伯特·克洛福德.1945年以来的不列颠与爱尔兰诗歌[M].伦敦:企鹅出版公司,1998.

[6]颜学军.当代英国诗歌:在后现代主义与本土现实主义之间[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6):10-14.

[7]章燕.浅析英国诗歌的多元化倾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03).

猜你喜欢

普拉斯女诗人卡罗
著名女诗人胡茗茗
著名女诗人 池凌云
比钢铁更坚硬——弗里达·卡罗
赛普拉斯的“三头两绪”
影像影响下的性别身份表达:普拉斯对三部女性主题影片的改写
为爱行我路 一汽丰田卡罗拉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于情于诗,曰俊曰丽——青年女诗人徐俊丽和她的无题诗
一汽丰田全新卡罗拉
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