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1-08-15高若腾庞青月

飞天 2011年14期
关键词:通识英语课程大学

高若腾 庞青月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从已有的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表述及其侧重点来看,这些表述主要是从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三个方面来界定通识教育的。我国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的定义表述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这一概念综合概括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表述,相对而言较为全面[1]。

通识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影响非常广泛,它是一种人文教育,超越功利性和实用性,它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择业或者进一步求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决不是仅仅限于语言学习本身,它主要包括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吴鼎民教授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更是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于2004年1月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而是包含英语知识、语言表达技能、西方文化和语言交际等等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更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语言载体。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在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契合,存在着相当大的相融性。

著名的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通识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诸多学科和多个层次。其内容包括人与物(世界、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等三方面的内容,但若要将这一理论转变成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则要通过“课程”这一媒介来实现。体现通识教育的课程至少也应包括人与物(世界、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等三方面的内容[2]。然而,纵观当前大学的英语课堂,我们会发现,英语教学被肢解为词汇、阅读、听力、写作等等各个方面的训练,英语被定性为单纯性的语言技能工具的培训。这样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导向就是,对词、句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断地机械地记忆单词,分解长难句,分析阅读材料,不断地重复听听力磁带去训练听力,机械地记忆固定句型以便应付写作。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完全割裂。学生也很少去自觉地运用英语,因此,就造成了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但仍然不能用英语与人交流的结果。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了8年或12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就更不用说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了[3]。

随着各个高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了大学公共英语一个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甚至有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英语,把英语的过级与毕业挂钩,于是乎,在大学里,考级考证成了同学们学习外语的一个终极目标。许多大学生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几乎把一半的时间花在了外语上,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英语词汇,大搞题海战术,虽然,最终会有一大部分同学能够幸运地通过考试,顺利地拿到四、六级证书,但这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绝大多数无法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使大学英语成为了真正的“哑巴”英语。虽然,他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也经过了大量的听力和阅读训练,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毕业后真正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阅读英语专业书籍的人恐怕也是凤毛麟角。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很难契合的,更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的目标是相背离的。

通识教育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与学识,其教育目的是以宏观、远大、有器识的基本认识为基础,使学生充分了解人类文化与历史、世界环境与人文素养[4]。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高校应该首先加强在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使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学。不仅要加强培训,还要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讲座、讨论、观摩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思想在交流中不断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体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掌握与运用,更要使大学英语教育成为一种开放的价值理念体系,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创新”“关心社会”的通才。通过大学英语学习的学生不但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更要能掌握与人沟通的技能,还包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西方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了解。因此,大学英语教材要不断更新内容,要体现时代特点,内容要丰富多样,尤其是对跨文化知识的吸纳,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突出人文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本不但获得语言知识而且增长其他方面的知识,更要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文化修养。而且,教材内容在选材上,还要兼顾人文、科普、娱乐等多方面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社会风土人情等各项内容,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潜在课程建设,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在一种英语氛围中自主学习英语,能自觉运用英语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因此,为了推进英语教学现代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应广泛利用各种电化教学资源,建立外语电化教学立体化服务网络,借助这些电化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经典的原声电影,使学生在对电影的赏析中,既锻炼的听力,也学习了发音,同时也能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文化价值观等等,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大家比较喜欢的歌曲、新闻等等,给学生营造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独立自主地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教师在搞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开发“第二课堂”。例如,可以开展英语角以及外国文化艺术节活动,邀请外国留学生参与交流,也可以定期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播放英语原声电影,或者表演英语节目,组织各种英语讲座、竞赛和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英语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一些英语报刊杂志,在阅读中体会英语字词句的运用,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4]。

考试和评估制度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考核指标的单一和局限性,很难掩饰其应试的导向。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因此,要转变传统的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或者四、六级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做法。而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多样化,要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考察,另外,还要加强对平时英语学习的考察,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不仅要有卷面成绩的考核,更要有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知识面、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完成小组活动的合作态度和效果、完成学习任务的展示等方面的考察,从考核体系的转变来引导教学的改革。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沈骑.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育实践和现状剖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6,(8).

[3]刘晓光.大学英语“3+1”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下,2009,(12).

[4]林孝信.哈琴思改革芝加哥通识教育的历史意义[J].通识在线,2006,(7).

猜你喜欢

通识英语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