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曲”的继承与发展:谈菲尔德与肖邦

2011-08-15

飞天 2011年14期
关键词:夜曲大调菲尔德

▶ 彭 琰 胡 苹

“夜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多数是钢琴曲。它主要表现夜的沉静,抒发来自作者内心的感情,着力创造一种柔和、梦想、优美、浪漫甚至是热情的感觉。它的主题比较单一,旋律使用长线条旋律,注重歌唱性,左手织体采用琶音式分解和弦。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1782—1837)被认为是钢琴夜曲的创始人。在他1812年命名第一首“夜曲”之前,钢琴“小品”这种体裁还不曾真正的存在过。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夜曲也是贯穿肖邦整个创作生涯的重要作品。如果说菲尔德的夜曲还比较朴素、稚嫩的话,我们可以从肖邦的夜曲中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在菲尔德的影响下使夜曲这一体裁逐步走向丰富和成熟的。

从菲尔德所处的历史时代来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正是欧洲政治经济所经历的又一个大变革时期。民主、自由思潮涌现在各个阶层,音乐也不例外,经历着从古典主义时期向浪漫主义时期的过渡。菲尔德身上已经明显显示出了“浪漫”的气质:他尝试用不同的标题为他的钢琴小品命名;他使用接近于奏鸣曲中的行板或延伸的主题;他不固定使用某一种曲式,只要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他开创了左手多使用开放性和弦和各种转位和弦作为低声部伴奏的先河。

菲尔德的夜曲使用的曲式比较繁杂,有两段体、三段体,也有多段结构,但是段落之间并无明显的对比,情绪统一。用右手编织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左手和声进行缓慢平稳,基本还是遵循古典主义的传统作曲方式。但是由于旋律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和弦外音,因此并不显得沉闷和单调。例如他的《降B大调第五夜曲》,全曲只有一个主题。主题平稳,仿佛在独自念一首诗歌,使用半断音短音符作为补充,表现悠然自得的神态。然后乐曲的主题重复出现,旋律装点得愈加富丽,似乎是把诗再念一遍,念得更富于抑扬顿挫的转变。

如果说菲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态,那么肖邦则更为戏剧、热情和庄丽。从肖邦自身的经历来看,他中学时期接受了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音乐训练,然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由于他杰出的才能和优雅的天性,又成为了上流社会沙龙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因此他很自然地喜欢并接受了菲尔德的夜曲。另外,也许由于身体状况的原因,肖邦似乎更喜爱比较短小的音乐形式,夜曲对他来说反映了一种显示、发展、回归的自然过程。同时,在肖邦的身上也具备了更多的发展夜曲的“悲情”成分:一是远离祖国后的浓浓思乡之情;二是国家沦陷,又不能回国尽忠的痛苦、彷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牵挂之情;三是爱情经历的失败,与乔治桑感情破裂分手而产生的绝望之情;四是自身体弱多病、加上境遇的变化所产生的不能自拔的宿命悲情。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 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这几个时期夜曲的创作都贯穿始终。

华沙时期(早年至1830年):夜曲在肖邦的创作中开始萌芽,主要作品有《e 小调夜曲》,《降b 小调夜曲》等。这一时期肖邦的夜曲具有青春朝气。右手旋律梦幻、繁饰、精细,伴奏声部以“六”为基础节奏单位,可以有多种组合,显示了肖邦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想象。《e 小调夜曲》作于1927年,行板,和声比较传统单调,旋律上基本上没有任何修饰,音乐简单朴素,伴奏采用分解和弦伴奏。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至1831年):这个时期身在国外的肖邦由于不能参加起义感到非常的内疚,把所有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投入到了创作上,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在创作上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夜曲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肖邦独具一帜的风格,主要作品有《降E 大调夜曲》《B 大调夜曲》《F 大调夜曲》等。我们对比一下肖邦的《降A 大调夜曲》和菲尔德的《降B 大调第五夜曲》,会发现肖邦夜曲的第一主题同菲尔德夜曲的主题是相似的,都表现出了静夜沉思的意境,再现部分也回到了回忆的意境中。肖邦夜曲同样采用了一连串的半连音短音符,但是不同的则是它是处于一种独立的、对比的状态。所表现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描写忧郁和不安在内心增长,变得越来越激动,然后进入第二主题,使情绪进入高潮。

《降E 大调夜曲》(0p.9.2)作于1830年,是是肖邦本人最钟爱的一首,也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和最明朗的一首夜曲。作品结构短小,全曲仅有34个小节。乐曲为Andante(行板),12/8 拍,按回旋曲结构写成,曲式结构完美而严谨。主部(1—8小节)第一次呈示时由两个平行乐段构成,主题在第一次呈示时,旋律显得极为柔和,配合低音部跳奏后紧跟的半连音,充分体现出舞曲的优雅。以平行乐段变奏形式第二次出现时,作曲家以加花的形式在旋律的流动性上做了变化,同时降低音区,织体音程跨度缩小,便于旋律在快速流动时低音能够从容配合。插部一(9—12小节)引入新主题呈示,旋律部分出现了双音,并以跳奏的形式出现,在扩大音乐声部的同时,丰富了音乐的内涵。主部二(13—16小节)与主部一相比音乐材料发展手法基本一致,但是只重复了主部一的变奏部分,旋律部分在结束时节奏做了加密处理。织体与主部一完全一致。插部二(17—20小节)是插部一的变奏重复,引入四连音。主部三(21—24小节)是主部二的原样重复,引入尾声。尾声(25—34小节)旋律出现一串华丽的装饰音,最后以分解和弦的形式,缓缓终止于两小节的主和弦,结束全曲。在如此简短的内容里,却做出无数变化。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肖邦的夜曲在继承菲尔德的风格上往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年至1845年):肖邦这个时期的作品有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夜曲的创作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一个巅峰。主要作品有《B 大调夜曲》《g 小调夜曲》和《C小调夜曲》(OP.48.1)等。肖邦的《C 小调夜曲》(OP.48.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严肃、朴实、英雄化,有强烈的戏剧变化,如同一部短小的音乐剧一样。节奏从六个音的三拍子改变为四拍子的葬礼进行曲节奏,并贯穿始终;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像哀伤的独白,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由平静变得豪迈,再现段速度加快了一倍,将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装饰被简化,变得更有目的、更有意义。这首夜曲特别反映了肖邦对远方祖国的凝视,思念与悲痛,是所有夜曲中规模最大,对比最强烈,内心情感最复杂的一首作品,也是肖邦高度成熟的巅峰之作。

1846年以后,由于国家处于亡国的边缘,亲人们也相继离开对肖邦的打击很大,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在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但仍然创作了两首夜曲作品OP.62.1 和OP.62.2。

菲尔德和肖邦两位大师为钢琴夜曲这种体裁的创立、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菲尔德的作品不如肖邦作品成熟,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中成长起来的。肖邦夜曲的创意、结构、和声、织体源自菲尔德,但又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表现力的和良好平衡的艺术形式。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都是不会被忽视、淡化的。

猜你喜欢

夜曲大调菲尔德
戴卫·奇普菲尔德
——造梦城市中的精神绿洲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G大调随想曲
12点敲13下
快乐新年
丰富的能源
快乐新年
极地摄影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