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城记》中的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内涵

2011-08-15梁玲

飞天 2011年4期
关键词:双城记代尔奈特

梁玲

《双城记》中的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内涵

梁玲

《双城记》创作于1859年,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狄更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处于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小说《双城记》塑造了狄更斯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表现了对暴力革命带来的恐怖的否定和怀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伟大的人性与高尚的情感给社会带来的美好憧憬。

马奈特医生是作品中的理想人物之一。他是个医术高明、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天生正直宽厚、心地善良,同情贫苦大众的遭遇。他发现厄弗里蒙底侯爵兄弟横行霸道,而美丽的农家少妇被侯爵弟弟霸占,父亲被气死,丈夫被害死,弟弟也在报仇时被害死。最终,农家妇女和腹中胎儿一起含恨死去。正义的医生无法忍受这样的暴行,向朝廷控告侯爵丧尽天良的罪行。但是,朝廷和法国贵族社会却是一丘之貉。尽管马奈特在信中说他没有将此事泄密,但还是因此遭到侯爵的报复,用权势对他进行陷害,把他关到巴士底狱。冷酷的现实和狱中艰苦的生活使马奈特医生开始觉醒,下定决心和恶势力进行斗争。他在狱中写出了血书,控告侯爵兄弟的罪行,并将它藏起来,想对侯爵的后裔报仇。然而,他的孤军奋战是那么不堪一击,在漫长的十八年的冤狱生活里,他看不到光明的未来,遭受了封建贵族的残酷折磨。因为已习惯被囚禁在封闭的牢房中,他甚至无法正常呆在开着门的房间里。最后,监狱生活使他精神麻木,丧失斗志。在马奈特出狱后,他没有在巴黎参与革命斗争,而是在女儿的保护下来到伦敦。后来,他发现女儿的情人正是自己仇人的后裔,但是为了报答女儿对他的帮助,为了女儿未来的幸福生活,马奈特决定将受人迫害的过往,心中的不幸和痛苦全部埋在心底深处,宽恕了仇人的后代,同意女儿和他结婚。马奈特医生宽大为怀,不计前嫌,反映了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在狄更斯的笔下,马奈特医生最后在伦敦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享有和谐与宁静,这是他的宽容和仁爱的胜利。狄更斯认为这种方式能够缓和社会的矛盾。他相信只有宽容和仁爱才能最终化解阶级矛盾,求得劳动人民和贵族阶级的和谐共处。同时,只有通过道德榜样才能改良社会,这表现了狄更斯革命不彻底的一面,这种思想妥协和认识局限减削弱了《双城记》批判现实主义的力量。

代尔那是厄弗里蒙底侯爵的侄子,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在小说中被刻画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始终用赞扬的笔触来描写代尔那。他英俊潇洒,正直善良,高尚文雅,是狄更斯心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化身。他对贵族阶层无人性地欺压穷苦民众深表不满,对家族的罪恶和叔父厄弗里蒙底的不可一世也表示厌恶,他对叔父侯爵这样说道:“我们曾经胡作非为,甚至在我父亲的时代,我们就已经犯下了许多罪恶,伤害了妨害我们享乐的每一个人。”小说这样描绘代尔那:“他没有压迫过人,没有关押过人。他不但远离了横征暴敛,而且主动放弃了自己那份收入,投入了一个不会偏袒他的世界,在那儿找到了自己的地位,赚来了自己的面包。盖白勒先生按照他的书面指示处理了他那衰败困顿的庄园财产。他要盖白勒体恤百姓,能给的都给他们。”然而,代尔那却没有能力来反对这一切。他只能拒绝继承贵族世袭领地和爵位,远离富贵安逸的生活,隐姓埋名来到伦敦找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来“赎罪”,但实际上这种温和的抗议无法彻底地解决问题。代尔那在英国被诬陷为间谍罪,要遭遇极刑。后来由于他来英国时正好与马奈特的女儿路茜同坐一艘船,路茜向法庭证明他是无辜的,终于被无罪释放。路茜的善良与美丽深深吸引了代尔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马奈特的认可,和路茜结婚,并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为了营救一名无辜的老仆人,代尔那返回巴黎,却因受到家族的牵连而被投入大牢,并被判处死刑,但他心里想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女儿和岳父的安全。在狄更斯看来,代尔那是理想的青年形象,他对统治阶级的叛逆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对人民的仁爱精神以及与路茜的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元素。但狄更斯在塑造代尔那时,只是美化了其道德自我修养方面,而代尔那的自力更生没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因而他对贵族阶级的抗争是抽象的。

英国律师卡尔登和代尔那的外表很像,但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在小说中,卡尔登是个悲剧人物,他才华洋溢,感情丰富,却无法用才华和情感为自己换来幸福。他讨厌罪恶的社会,却无力抗争,面对生命中的挫折感到前途渺茫,因此他开始变得懒散,堕落,放荡不羁。他曾说“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他很了解自己的缺点,却又克服不了。他心里满是孤独和寂寞,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容身之处。他爱上了路茜,却又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去爱她,他知道自己不能给路茜幸福的生活,因此主动放弃追求路茜。卡尔登害怕自己“难免使她痛苦,悲哀和侮辱,拖着她一起堕落”。在路茜与代尔那结婚后,他对代尔那既羡慕,又觉得失落,但在复杂情绪纠结中,他最终还是给代尔那与路茜诚挚的祝福,希望他们永远幸福,因为“爱常常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他甚至随时可以为路茜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生命“我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任何事,若是我的事业条件较优,有做出牺牲的机会或能力,我愿抓住一切机会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请不时想起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你所爱的人留在你的身边是不惜牺牲他的生命的”。卡尔登最终为了路茜的幸福,设法潜入牢房救出了代尔那,并冒充代尔那上了断头台,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卡尔登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将无人可以抵挡的暴力化解为无形,展现了他对路茜的深入骨髓的爱情。卡尔登形象的塑造也是人道主义理想的至高象征。卡尔登为了高尚的爱情,无条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所爱之人的幸福,他的无私奉献升华了《双城记》的主题,彰显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完美地诠释了狄更斯的仁爱精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狄更斯倡导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来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狄更斯小说中的马奈特、代尔那和卡尔登这些人物形象,就是要表现人道主义博爱的情怀。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狄更斯深刻揭示了复杂的社会矛盾,想要通过仁爱的、人道的、温和的、宽恕的方式解决矛盾,呼唤美好人性的回归,化解人们之间的仇恨,进而缓和阶级与社会矛盾。狄更斯认为通过仁爱、博爱、宽容和妥协能够解决所有个人矛盾和社会矛盾。他认为用改良主义方式可以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统治阶级应该反思和改变残暴冷酷的统治方式,“仁爱”地对待人民;广大人民也应以仁爱与宽容来化解对统治阶级的仇恨,进而创造和谐与美好的社会。作为改良主义的倡导者,狄更斯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早日摆脱阶级压迫。狄更斯深信不疑的改良主义思想是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无产阶级的同情,但是他却反对暴力方式的革命,反对阶级暴力和阶级斗争。他视改良主义为万能的灵丹妙药,以为人们的相互关爱能消除一切社会弊端。他所宣扬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且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狄更斯对如何以温和的手段来消除暴力却一无所知。因而,狄更斯提出的改良主义思想是空想的、虚幻的、不切实际的。

[1]马莹.谈《双城记》中人物的象征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0,(5).

[2]幸香兰.探析狄更斯《双城记》的小说创作风格[J].小说评论,2009,(10).

梁玲,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双城记代尔奈特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猫头鹰宝宝
斯托克代尔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