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列化教材策划方式的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食品专业系列教材为例

2011-08-15汪春林宋俊果

现代出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系列化中国农业大学策划

◎ 刘 军 汪春林 宋俊果

(刘军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副编审;汪春林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宋俊果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副编审)

自“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实施以来,出版社对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教材出版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系列化组织形式得到迅速发展,系列策划、整体策划逐渐成为教材策划的主体形式。毋庸讳言,目前部分出版社采用的系列化教材策划出版形式多停留在表面上,系列化建设的深层次内涵并未真正落实。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教材系列化策划的确定形式尚无定论,或者说无须定论,各社可根据自身的认识、特点和实际需要摸索各自的方式。但是,对教材系列化策划的深层次认识却是实现其策划目的的基本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在2000年开始尝试以食品专业为主,采取系列教材的模式,组织建设了一套涉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在内的15种教材。2002年左右该系列化教材出版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修订再版,同时农大社还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专业的普遍增设,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的修订与“食品安

全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合并统筹,组织建设了包括36种主干课程教材在内的“大食品”专业系列教材,赢得了大多数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多数教材已经出版,反响较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食品专业系列教材策划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开展的。

一、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出发,策划系列教材

系列化教材策划应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出发,站在专业全局的高度整体规划;要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分析,根据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点地选择、构建拟建设的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其食品及相关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贮运、加工相关专业技能,能够在食品及相关行业从事产品开发、品质控制、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他有关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基本类似。针对以上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会同专家将课程按照化学与微生物学基础类、储藏加工等工程类、品质控制类和医学基础类等四类课程确定了四大模块组织教材。化学与微生物学基础类模块确定了《食品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实验》《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发酵工程学》《食品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等教材;储藏加工等工程类模块确定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粮油加工学》《饮料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学》《农副产品综合利用》《食品工艺学导论》《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包装学》《食品储运》等教材;品质控制类模块确定了《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教材;医学基础类确定了《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免疫学》等教材。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中关于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以及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要求,增加确定了《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检测》等教材。

从学科专业的高度,从学生培养目标分析课程设置,分类整合相关课程教材,有利于避免从课程本身寻找课程教材孤立的、分散的教材建设的弊端,实现系列教材选题策划“系列关联、重点突出”的效果。

二、将模块组合作为系列教材统筹和课程教材内容分解的中间衔接环节

在对专业整体方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进行有机的模块组合,既有利于系列教材的整体统筹建设,也有利于既定单本内容的组织和确定。同时模块组合也为教材编写时的领导与分工奠定了基础。系列教材规模越大,模块组合的作用越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在运行食品系列教材时,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和食品安全专业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整体规划、整体分析,人员统一组织。将两个专业的课程教材作为一个系统,避免了由于这两个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要求的趋同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专业各自保有自身特色和教学要求的独立性。通过编写人员的具体研讨,使教材与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化学与微生物学类、储藏加工等工程类、品质控制类和医学基础类四类课程组成的四大模块基础上,农大社组成了四大类课程教材编写组。编写组人员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入手,系统分析模块内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分解学科,细化课程与教材内容,使其在有限的学时和教材容量内发挥每门课程和教材的最大效力。此种方法较好地避免了单本教材运作时或内容过多、或内容过少,定位不一的弊端。模块内课程与教材衔接密切,重点突出,任务明确。通过参与教材编写老师的系统研讨,对课程及教材内容达成共识,继而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成为系列教材建设的质量保障防线

教材建设应有依据、有依靠、有定位、有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着眼,确定系列化教材整体架构和内容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细化各单本教材内容和要求,继而落实编写任务,需要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从而为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质量提供保障。在系列教材建设中,每位编写人员应有高度的组织意识和责任感。虽然编写组是临时性组织,但每位编者都应有较强的“服从整体、服从大局”的观念;需要能够坚决服从整体的统一要求,无论自身负责的编写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要严格符合整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列化教材整体质量的基本要求。农大社运作食品系列教材首先成立了由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审指导委员会,并由编审指导委员会制定统一的系列教材规划与要求,同时确定了四大类课程组合、相应教材以及其编写组负责人。各编写组根据编审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规划和要求,确定组内模块各教材的内容范围和编写要求。各教材主编编制编写大纲,交各组负责人初审。初审通过后,交编审指导委员会审定。编审指导委员会召开编写大纲审定会,每种教材主编接受编审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审定和答辩。答辩通过后进入编写分工及编写工作环节。这样的运作程序使系列教材的整体性得到保障,使系列教材建设质量的保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四、系列教材策划的整体运行与发行工作密切配合

系列教材策划的整体运行中,产生的教材品种多,参与的作者多、院校多,发行潜力大的优势得以发挥。系列教材整体化运作同单本教材相比,在发行宣传方面有较强的效益优势,运作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一品种的教材涉及的作者少、院校少,教材选用面相对狭窄。在作者对系列教材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其中各教材被选用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如何使参与各本教材编写的作者对系列化教材达成整体上的认可,是系列教材发行成败的关键。因此,可以说,系列教材在规划和运作期间就建立了教材发行工作的基础。首先,编审指导委员会对系列教材的整体规划过程,对教材内容的筛选、使用层面的定位、特色的确定等就达成共识,其在行使对教材质量的审定权利的过程中,即为发行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系列模块中各教材的整合过程已促进了参与作者和参与院校对选用系列化教材的认可,使系列教材的适用面较单本教材有所扩大。再次,各模块教材在系列教材整体统一的要求下,形成了规模更大的统一系列和更广的适用面。这些具体的工作在运行中,已对教材的发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教材出版的深入发展,教材建设的模式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系列化教材的策划模式也一定会被更多的出版社所重视、探索和采用。

猜你喜欢

系列化中国农业大学策划
穿行城市中
穿行城市中
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安得“广厦”千万间——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李保明教授及其团队
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浅谈《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课堂教学
努力践“六化”,落实新《守则》
制作技术类课件应注重“系列化”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