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情二胡——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论二胡音乐的悲情美感

2011-08-15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大众文艺 2011年15期
关键词:人声二胡演奏者

李 蔚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代表性乐器,从唐宋以来就广泛流传于各个阶层而至今不衰。究其原因,除了携带方便,可操作性强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音色的特殊性。要想真正体会二胡音乐的神韵,从而领略中国音乐的精神,就必须对二胡的音色特质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一、以自然之物表达自然之情

与西方文化中人要认识自然,最终实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高度对立分离的哲学观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体系,其本质在于强调“自然”而其最终的目标是要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超逸境界,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中国人从来不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的对立物,而是始终把自己看成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尊重自然,顺随自然,从内心深处渴求归于自然之怀,中国人认为,最为自然自在的事物本身就是一种最真的最美的自显之美,因此,中国的乐器不禁选择自然的材料制作,就是在演奏过程中,也尽量利用这些材质的独特性,充分发挥乐器本身在材质上的优势和作用,让它们尽可能的参与乐器发声过程的震动,尽量不改变乐器材质的本来特性,比如京胡的琴筒本身就是一节竹子筒,二胡的琴筒也是用原木做成,三弦的共鸣箱是用木头和蟒皮制成,其他乐器如萧、管子、笛子、琵琶、筝等等,基本都是用竹、木、皮等天然材料构成。选择自然材料,首先体现了对自然的的尊重和崇尚,而自然材料由于其本身性质的不同,从而又最大限度的丰富了乐器音色的多样性。

二、近人声而远器鸣

《礼记•郊特性》说:“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说:“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以上观点均说明了,在中国人的音乐观念中,人声音乐的地位高于乐器的发音,换句话说就是,乐器本身品质优劣品味,也常常因乐器的声音同人声的声音相近程度来衡量,近人声者为上,正如陈旸《乐书》说:“以无所因为上,以有所待为下”,其中的上就是之人声,即为贵;其下就是器乐,即为下。以上观点都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乐器优劣的评价都自觉不自觉的倾向于是否近似于人声, 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 二胡的声音就是非常接近人声的, 二胡演奏的滑揉、揉弦、颤音等技巧最大限度的表达了演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二胡独特的形制和演奏方式,很利于演奏出人声的韵味,同样是弦乐,但是跟小提琴和琵琶等乐器相比,二胡演奏时的左右手运动都更加的自然和人琴合一,协调一致,左手没有指板,手指直接控制琴弦,声音的变化可谓微妙。而右手的运动除了制定的作品弓法外,更重要的细微效果来自于由演奏者首先对音乐的体验,然后手随情动而生发出变化万千的演奏形态,就是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奏者不同,由于感情经历、人生阅历、知识积累、演奏水平、音乐想象力的不同,其运弓时的沉肩、垂手、浮臂身体动作也千差万别,弓在两弦之间也能产生细微的变化,因此影响音乐的表达。另外二胡由于自身形制的特殊性,声音品质叫接近人本身的发声音高区域,既不同于京胡的激越高亢,也不像板胡的干脆,更不同于高胡的华丽和明快。再者,二胡的把位较多,音色各不相同而又统一协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正是因为集以上优点,所以二胡能广泛流行与我们南北各地,雅俗共赏而久盛不衰。

三、无品之器 带腔之音

关于中国音乐中乐音的特殊性,沈洽曾提出过“音腔”或者“带腔的音”的概念;杜亚雄则定义为“摇声”后提出“腔音”;王耀华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腔音、腔音列、腔节与腔韵、腔句、腔段、腔调、腔套、腔系”完整的体系。中国传统的音乐从旋律的行进上来说是线性的,从单个的音来说,是带腔的音,就是以一个相对固定的音作为基础,但在声音持续的过程中又有意进行音高的上下浮动,从而又导致音色、力度产生细微的变化,这类似于物体振动时的振幅,但又更加的灵活多变。

中国音乐的音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使用的乐器的本身的发声方法所导致的,我国传统的乐器如:古琴、筝、胡琴类乐器等等,都是没有“品”的,其演奏手法也多种多样。比如古琴的演奏尽然有上百种之多,其他乐器的演奏也很是丰富,但归结起来共同的特点却是:“吟、揉、绰、注”,也就是制造一种晃动的音,也即“带腔的音”。二胡正是集中了上述特点与一身,从右手的弓子来说,弓与琴弦的接触必然有一个强弱变化的过程,而且这个强弱变化本身就因人而异而千变万化,左手的按弦其变化则更为丰富。例如二胡名曲《江河水》,该作品的难度重在一个“情”字,其运用颤弓、顿弓、压揉、滑音等技巧,把一位寡妇失去丈夫而悲恸欲绝,呐喊控诉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一幅凄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放佛可以听到孤儿寡母痛不欲生的哭泣声,催人泪下。《二泉映月》中的开头几个音,就是一位生活苦闷流浪艺人的一声叹息,惟妙惟肖,顿时把音乐定格在一种凄凉的色调上。二胡演奏就是这样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不但取决于演奏者本人的情感体验,更得益于二胡自身情感表达的优势。

四、阴柔之气 悲凉之美

中国的哲学思想重在讲究“中庸之道”,感情表达要“发乎情而止于礼”艺术作品贵在“写意”,而不是“记实”,表现在音乐作品里面就是大量的阴柔母题的出现,如“月亮”“夜色”以及“梅竹菊兰”四君子等,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阴幽悲戚之情和“奈何”的叹息。另外中国人也偏爱悲剧之美,古典的优秀作品,基本上以悲剧为主,如《窦娥冤》《梁祝》《西厢记》《赵氏孤儿》,悲伤之美是一种大美,更能触及人们的灵魂而人神共愤。音乐作品选择了大量的阴柔和悲伤母题,如《月夜》《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望月赋》《彩云追月》《病中吟》《苦闷之讴》《一枝花》《陕北抒怀》《关山月》《夜深沉》等不胜枚举。

小结

二胡的音色柔和、圆润、厚实,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但是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是二胡那类似人声的音色,因此它个性鲜明,如泣如诉,委婉缠绵,表现力丰富,最能表达阴柔之美,哀戚之情。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5.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05.

[3]刘升.《二胡的发音艺术》.《音乐艺术》2005.08.

[4]刘同敏.《二胡演奏中的音色把握》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5]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03

猜你喜欢

人声二胡演奏者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爱乐之城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器乐演奏者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探析
高中音乐选修课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的开发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