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红歌传唱的现实意义
2011-08-15高珂楠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1331
高珂楠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重庆 401331)
2008年6月以来,重庆市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唱读讲传”活动。三年多以来,重庆市累计开展一定规模的红歌传唱活动14.8万场,参与市民超过8731万人次;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4.4万多场,参与市民1762万人次;举行一定规模的讲故事活动8.6万场;全市手机和QQ用户转发箴言1.7亿多条次,参与用户达到1.8亿人次。“红歌一唱,神采飞扬;经典一读,智慧十足;故事一听,明理舒心;箴言一看,百读不厌”,“唱读讲传”活动受到了山城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为重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品牌”。
与此同时,外界对这种现象的争议也很多,“作秀”、“形式主义”等质疑声不断。这些人往往是被灌下实用主义药酒的底层人。他们抱怨,唱红歌能当饭吃吗?物价飞涨,生活成本激增,唱红歌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这种缺乏审美情趣及健康价值观的反对之音成为了红歌传唱中极其不和谐的声音。
一、红歌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艺术内涵
著名词作家阎肃指出,“红歌是在漫长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与我们民族一起成长的,融化在人们生命血脉里的歌曲, 真正的红歌是根植人心的,是真诚的。红歌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是一种大爱。”从广义上讲,红歌是对共产国际成立以来至今,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歌曲的统称。从狭义上讲,红歌只包括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这整个时期所创作的蕴含着革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歌曲。从本质上讲,红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红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什么样的歌是红歌呢?广大观众和业界人士对此发表了许多看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我个人倾向认同红歌的内容范畴主要包括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抗美援朝歌曲、社会主义建设歌曲等不同时期。如反映抗战时期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黄河大合唱》;反映革命历史影视剧中广为传唱的主题曲、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红梅赞》;反映和平建设时期,歌颂祖国、赞美人民新生活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这些格调高雅,内容健康,旋律优美,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红歌,唱出的是积极向上、斗志昂扬、无畏不惧、艰苦奋斗、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民族精神。
红歌的体裁丰富多样,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式样的表现音乐并存。既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又有外来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既有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融合,又有不同门类音乐的融合。包括民歌《十送红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组歌《长征组歌》、儿歌《红星闪闪放光芒》。这些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娱乐之中的歌曲,具有最广泛的质朴性和群众性,使得各地域、各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红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调。
2.红歌创作手法简洁,旋律优美
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研磨、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要继续经受歌者们口传的反复推敲,这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红歌作为大众创造的一门艺术,向来以返璞归真为宗旨,因此无论词曲,都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与此同时,旋律和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起到了展现歌曲不同风格和感染力的作用。纵观这些红歌,它们的旋律或慷概激昂,或清丽婉转,简约流畅,体现了真实生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区》这些反映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都具有整齐、有力的节奏,象征着人们坚定的决心和战斗的步伐;如根据红军长征事件创作的《长征组歌》和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的《黄河大合唱》,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唱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斗志;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大都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人间真情,因此节奏大都舒缓,旋律委婉深情,如《爱的奉献》、《走进新时代》等。红歌的这些艺术特色,使之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除了具有美学意蕴外,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教化功能。
二、红歌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
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江西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电视活动“中国红歌会”,受到了全国众多媒体的关注,并在全国刮起了一股唱红歌的旋风。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考查中国红歌会节目现场时指出,“推动唱红歌是个好形式,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唱红歌,把广大青少年都吸引到弘扬井冈山精神、弘扬党的革命传统这个方面来。”并指示要把红歌会办成江西弘扬先进文化的知名品牌。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红歌现象,深刻认识红歌现象崛起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努力让红歌唱响全中国。
1.红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第一次提出了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音乐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陶悦人的情操,红歌是时代的产物,蕴含着大公无私、忠贞不渝、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崇高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时刻,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革和转型,并在经济、政治领域引起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使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社会凝聚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社会和谐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红歌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功能,它是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对红歌的传唱和继承,能够给人一种激情,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正是当今时代急需补缺的精神食粮。通过红歌描述的英雄事迹,领悟红色精神,可以促使我们同社会上的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通过对歌颂祖国,赞扬人民的革命歌曲的传唱,感悟不同时代的精神气息,可以树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和信念,从而推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2.红歌有助于巩固人民大众的主流价值观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乐记》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指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为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
然而,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一些为“博取眼球”而“娱乐至死”、“恶搞到底”,甚至不健康,缺少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开始侵占人们的视听空间。这些歌曲一旦被广大青年所接受,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压抑、消沉、空虚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健康的思想意识,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正确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甚至会导致个别人误入歧途,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这种教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要消除这类负面影响,社会和家庭将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一曲曲优秀的红色经典歌曲却承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体现着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红歌传唱这种形式紧紧抓住了大众的娱乐心理,用音乐这种形式传播主旋律,融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理想与情感于一体,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与对话提供了重要途径。有利于传承红色精神与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开创了当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范式,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红歌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红歌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红歌的重要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优美的旋律和歌词上,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和传导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和革命信念。红歌传唱实质就是引导大众关注、了解和传播红色文化,担负起红色文化传递的社会教育功能,使红歌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和伟大民族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4.红歌的开发利用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目前,在我国红色旅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业形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红歌传唱与红色旅游一样在注重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对其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要将红歌资源转化为一种产业优势,必须探索和建立与物质消费品不同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使之更具有占领群众心灵、拉近心理距离的自然引力。
江西电视台的“中国红歌会”节目便是红歌产业化的一次成功探索。作为一档另类的选秀节目,在形式上与人们看厌的“超女”、“快男”有很大不同,正符合广大观众喜新厌旧、求新求异的收视心理。它不限年龄、不分性别,主要侧重于歌手演唱歌曲的历史性、故事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欣赏性,在开赛之初就呈现出高开高走的态势,开启了江西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序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小结
红歌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正如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所说,“唱、读、讲、传,这是一整套的精神文明领域中的建设方针。一个城市的发展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城市的发展需要精气神,需要精神振作,而且需要扶正祛邪,打黑就是驱邪,唱红就是扶正。只有扶正驱邪,一个城市才能精神振奋,精神饱满,才能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品质,精神世界也会更加丰富。”
[1] 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 刘爱华,艾亚玮.集体无意识下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民众狂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 李云洁.“红歌”的美育功能、美学特质及其时代意义[J].理论视点,2007(12)
[4] 张海玲.关于“红歌文化产业”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