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动儿童心理现状与问题对策
2011-08-15龚瑜
■龚瑜
一、流动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一)不同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的影响
部分流动儿童并非一出生就被父母带离农村,大部分儿童都在幼儿时期后才跟随父母前往务工城市。一般来说,在农村出生的儿童,婴儿时期的家庭环境呈现出的是一种基本完整,无缺失的状态。这种无缺失或完整是一种相对健全的家庭氛围。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这一阶段往往因外出务工因素,不能陪伴孩子左右,父爱缺失存在。而到了幼儿时期,大部分儿童面临进入幼儿园的问题,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受教育程度以及在儿童教育方式问题上发生一些分歧,儿童是留守在家还是流动在外就开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两种不同方案。此时,儿童会因父母或家庭的综合因素而改变家庭环境,流动儿童也随即出现。来到陌生城市的流动儿童因为家庭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儿童开始出现心理上的变化。一方面家庭内部环境中能提供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而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又缺乏有效性沟通,当然,上述问题同样可能会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中。
(二)教育环境对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的影响
1.教育环境影响下的退缩性情绪。由于流动儿童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区域之间,城市教育环境与农村教育环境相差甚大。一方面,流动儿童的行为习惯、生活水平与城市儿童相比有着相当的差异,加上已有的学习水平的差距,让他们在失落与憧憬中挣扎、徘徊。在自卑心理的作祟下,孩子往往表现出过分看轻自己,多愁善感,缺乏求知的激情;处处保守谨慎,导致退缩行为,表现为容易慌张、胆怯、害羞、不敢参与活动等。久而久之这些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偏差,甚至演变为一个畸形群体,另一方面,社会氛围带给流动儿童的不公平感、被歧视、无归属感等问题导致流动儿童的自我评价消极、与同学相处关系紧张。
2.教育环境影响下的进攻性情绪。城市学生一般以户籍所在地为入学原则,流动性较小,受到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不大。而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学校更换较为频繁。通常情况下,流动儿童在一个学校刚刚适应,又要转到其它学校,学校环境、教学进度、教材地区差异、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而更为严重的情况则为流动儿童就读的某些学校受到经费问题的困扰,常常缺乏良好的师资、相应的硬软件配套,部分学校甚至达不到合法化办学的基本条件,由此产生的学习断层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信心大减,导致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状态起伏较大等情况。而这一些系列负面情绪的产生也同样会导致流动儿童形成与退缩性情绪相反的另一种极端,即强烈的攻击性情绪。
二、流动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1.家庭环境。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提供外来务工人员的物质生活,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医疗等保障制度。流动儿童的父母有了相对较为适合的居住环境以及稳定的收入以后才能给他们更多关爱、关心、关怀。
2.教育环境。如果说家庭环境是改变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一步,那么教育环境的改善就成为了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最为关键性阶段。学校内外部环境作为教育环境最明显的体现,为流动儿童心理重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善流动儿童心理现状之时,学校的各项制度应为流动儿童作适当倾斜和保护。首先,教师应做到对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公平对待、以身作则,使流动儿童愿意与其交流、倾述,遇到心理障碍之时,教师能掌握流动儿童心理并能及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其次,可以在学校内部开设一些心理辅导机构,以随时解决流动儿童因转学、学习滞后、学习起伏较大等带来的心理障碍。再次,学校可定期为流动儿童的家长举办家长会或直接走进流动儿童的家庭中去与家长交流意见,从家长的意见中获取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找到问题本源所在。
3.政策创新。流动儿童在城市入学问题上最大的羁绊是户籍的划分制度。从经济分配的角度来看,城乡的二元经济受到户籍制度影响深重,在国家资源分配问题上的功能缺失,直接造成了城乡不平等。要解决流动儿童入学以及入学后因城乡差异所带给流动儿童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户籍政策加以创新,其他政策加以辅助,为流动儿童创设一个公平的入学原则。
三、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展望
流动儿童,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客观的生存环境、主观的意识态度成为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本质问题。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单一的解决方案已经无法应对其多方面诱因的形成。这就决定了问题死结是否能被解开需要流动儿童自身、家庭、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关注。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必须且也只能靠改变家庭、教育环境、改善社会氛围的方式来修正。政策、法规为流动儿童、流动家庭的倾斜正是为改变、改善现有条件做准备的。只有实现支持对这一群城市“边缘性”儿童的政策倾斜,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畸形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才能使他们更好的与所在城市相融合,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
[1]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再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J].中国妇女,2007(6).
[2]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J].教育科学研究,2004(5).
[3]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敢于[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