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的佛教宗派

2011-08-15祁生彦

群文天地 2011年9期
关键词:居士西宁

■祁生彦

我省佛教出现的宗派,约有天台、禅、净上、密、法相五宗及其他等。往者已难察考,兹将一些情况,略如下述。

一、天台宗

天台宗于上世纪30年代,曾由释心道传播。心道原籍湖北黄陂,在湖北章化寺出家,依净月方丈。据闻清光绪年间封为国师。心道学有所得,曾主持江西、南昌圆通寺。未几,又去广东观宗寺,受净权法师教,以有辩才,遂得法师位,有感于《显密圆通》教法,遂立愿由显入密。来西宁后,在湟中通海镇、石灰沟、西山堡以及湟源一带,宣扬天台宗教旨。城镇农村中皈依成风,有受剃度为僧为尼的。亦有母女、父子同时皈依剃度的,有广修、广闻、融西、融泉、传灯、广化、广增等。居士中有杨希尧、贾志洁、何礼丞、王兴亚、谭云亭、滕经五等。在西宁、湟源、大通、湟中相继建立寺院。西宁的西北佛教居士林,林址在城内隍庙街,理事长杨希尧,常务理事郭璘、祁锡三、彭良臣,理事王鸿轩、何礼臣、刘海山、柴安邦、张燕亭、黄世玉,监事宋锡祯、史桂山、张明山、王广闻、刘世昌。之后,何礼丞、膝经五、谭云亭等先后担任理事。每年佛诞,举行法会。较盛大者为农历四月八日的释迦佛诞及十一月十九日弥陀佛诞辰。盛况热烈,仪轨庄严,居士佛徒以及观光群众,辄在万人以上。此外,日常作礼佛功课的亦在百人以上。若逢有省内外大法师或佛学巨子进行讲经,开示、传戒、传法、灌顶教授等活动,参加人数更多。

广闻,湟源南乡波响人,号尘空,本姓祁。以二八少女,听法于源湟城的某次法会,遂发愿立志出家,后依心道剃度,游化于湟源、湟中、大通、贵德、后落足西宁,创建法幢寺于西宁市西郊园树庄。30年代,受具足戒于西安大兴善寺,徒步乞化,先后参加兰州、西安、宁夏、河西法会。并在张掖等地为师帮戒。素修天台宗“法华三昧”。其弟子多持法华经,其寺院为我省尼僧常住地。广修,号慧空,湟源人,人称“铁和尚”。建寺于湟源北极山,继承法席者为缔、缔愿。缔愿后又依塔尔寺黄教喇嘛。融西、融泉,曾一度在大通城关镇、后子河主持佛殿庙宇。融西,湖南人,系儒生,从某县令供职大通,落魄后寄籍大通,后从心道出家,终于大通。融泉,后子河人,与弟子缔心同依黄教喇嘛,后去共和县住黄教寺院。更法名为格登旦德尔。传灯,西宁人,法名广庆,其室人广熹,亦法幢寺创始人之一。子广增,从心道出家后游化南方各省,卒业于某佛学院。传灯至宁夏、甘肃各地,度比丘僧生活大半世。曾在本市彭家寨主持庙殿。广化、广增从心道师出省行化,后在南方求法于高僧。广增卒业佛学院,经论渊博,曾随师去香港传法。回省后知识界人士多向往交接,探讨经论。广化学有成就,在归途中,主持崆峒山寺。后回省主甘露菴佛事。妙空,亦从心道出家,随从去南方,入佛学院,学有所成,主持江西南昌圆通寺,专长针灸学,技艺超人。其母杨老居士谢世前,专程来家乡省视,后去沪不返,现在沪行医,成为著名针灸学家。

二、禅 宗

此宗在本省活动,见于遗迹者,有早年之永宁禅寺。在20年代初期,山门尚悬有“永宁禅寺”四字匾额。五间楼亦悬匾额,题字谓“花雨丹崖”。主持申和尚,清末殉难,即葬于山麓,建小塔,人称“和尚坟”,遗址尚能辨认。之后,僧徒迁城内,旋为道家居住。曾住统领寺的顾大师、山陕会馆的柴和尚,与此法嗣有关。40年代中期,重新整修。寺东侧乡人欲建关帝庙,奠基时掘出碗盏及白银数百两,咸谓昔年申和尚所藏。

西宁印心寺,为禅寺最大者,相传为明末清初所建。其传承据说为牛金星,号印心禅师。之后,能可考者有能静、彭大师仁沛、广育等主持。寺中藏有《金刚经》、《宗镜录》等的木刻板。该寺乃禅宗五大家一之临济宗支系。自彭大师以后,成为流俗经忏和尚,法脉中断。

在30年代初,有甘肃永登宏善寺天真大师,宏化禅宗于西宁。宏善寺亦临济之一系。清光绪年间,因天真应地方绅士迎请,在西宁市中心区建立坛场,举行法会二十一日。30年代,成立省佛教会,刘礼主其事,会址在甘露庵。宋锡祯、刘文焯、张琮、宋琦等,请天真领导。天真初住甘露庵,后迁至隍庙起居。其时大师年事已高,常闭观自修。一闭观辄经月余,或连观不出。每年坐观将近年之半。后以八旬有余,自知示寂时至,坚辞归宏善寺。弟子中取代无人,以徒孙源森主持佛教会。源森住我省已40余年,弟子有广智、广云、广慧等。曾在互助、贵德等县城成立佛教会。以历代禅宗祖师之“机锋语录”,费解难晓,宗匠之才既乏,宗绪随之亦断。

三、净土宗

天台临济二宗,既乏宗匠,以禅、净双修,《四料简偈》为指针,信徒均修净土。所谓“一句弥陀,即了生死,便得解脱。”其实各宗都离不开一句佛号,各宗皆兼修净土,是近代流行风气,均以近代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所著《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嘉言录》为理论依据。必须做到都摄六根,静念相继程度。在朝暮课诵中,念弥陀经后,须唱佛号。如法幢寺、佛教会、居士林皆按此遵行。此宗不拘行、住、坐、卧。不废所司业务,随时随地,均可念佛号。所以称为方便法门。若集体专门念佛,则谓打之“佛七”,由师领导,大众按照仪规,在殿堂念经,至少一周以上。一日除两斋外,不自由活动。而其他净士典籍,可以自由选阅,并非必读。此宗在家居士中有杨希尧、贾思复、刘文焯等,皆在家出家。曾有苏女居士,其母姓田氏,法名广慈,年逾八旬,结跏趺坐,闭目而逝。朱法执居士,年八十三,临逝半月前,去南山顶祭祖,怡然徒步,上下陡坡,颇为自得,咸惊其稀有。

四、法相宗

在本省研究法相一宗者,其最早一人乃无名大师,因不曾透露法号,故被称无名。原籍湖北,俗姓陈名文,字智博,精通汉藏文,其兄陈济博曾留学德国,晚年在西康德格寺为僧。40年代初陈在结古寺学习藏经,与其兄书信往还,互相琢磨。幼年出家湖北某寺,受具足戒,专心研究佛学,为求深造,与法尊、大勇、超一等师,结伴赴康、藏,途中资用缺乏,困卧道旁熟睡,被赴藏商客唤醒,助以旅资,指点路途,遂至德格结古等寺。依大论师,尽得黄教五部大论。30年代初,至西宁,时黎丹知其通晓梵、汉、藏、英四种文字,任为青海省政府秘书,担任翻译,并在中学任教。嗣以与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渐居士等有约,欲赴南京从事唯识之学,经黎劝阻,遂留青海。尝与苟果明等论唯识,为求法相之学,为人所忌。黎去,乃复返结古,求瑜珈师承,30年代中期,苟供职护送班禅专使行署,在结古会晤,时年已50,蓄有藏族妻室,生三子一女,人称为嘉喇嘛。著有《经籍论藏》。陈王与居士,字美如,亦本省法相巨匠,曾毕业于宁海蒙番师范学校,复研究佛学于支扎寺。足迹遍本省黄教诸大寺院,及甘肃拉卜楞寺,家储汉、藏二种法相教典,多为各家居士及僧舍所未见。与人谈及《唯识·中论》,条理分明,深入浅出。晚年研究《瑜珈师地论》,夜以继日,钻研不辍。曾远道求师学习经典,备极劳苦艰辛,其行持实为人所莫及。常居住塔尔寺,每值演说大乘法相之举,从不以汉人弃之,屡邀其参加。曾见案头有遗著《法相捷要辑录》,惜已佚不存。夫人莫氏如玉亦居士。苟果明、李德渊亦多年研读《唯识学》,与人谈及,津津不厌。惜李已辞世。苟亦年事已高。郭晓菴攻《摄大乘论》、《百法名门论》等,谦恭下士,钻研典籍,趣在唯识,颇有心得。蓄唯识之学,贵在博览诸典,苦攻其艰。十年浩劫中,典籍散佚,后之学者,继承乏人。

五、密 宗

本省佛教寺院属黄教及其他教派者,遍布蒙、藏区域。因之,汉族佛徒多受其影响。但未形成传承。40年代初,超一上人朝塔尔寺,曾在西宁佛教会为部分居土授弥陀长寿合修法,并讲《菩提道次第摄颂科释》,是为密宗道场活动之始。

前班禅行辕堪布会议厅札萨喇嘛罗桑坚赞,继班禅任国民党国府委员。某次去西北佛教居士林礼佛,谈及先世班禅大师在内地省宏法,并创办菩提学会。而现世班禅大师又诞生本省,表示祝贺。居士林诸首事,遂联名请现世班禅大师莅临,做了灌顶法会。柴旦格西也多次讲经。之后,成立了青海菩提学会,推选马师融、王绍文、苟果明、辛辰阳、祁生彦等为首事。会址设转经寺。现世班禅莅会传“隆”灌顶,并派诺却堪布更登达吉住会主持。成为西宁密宗常住道场。信徒进修《启蒙课诵》。亦有求得《弥陀长寿合修法》、《雅玛达嘎》、《丹真金刚修法》灌顶等,但按仪轨修法者极少。尼玛、格隆、松主、建目错、索巴师等指导(以上均蒙古人),然僧亦传“灌顶”于法幢寺,源森传《准提密法》。现转经寺已为修建征用,密宗道场,亦未恢复。

六、其他宗派

在本省一度风行的其他宗派,有法幢宗、贤首宗、大乘会三派系。

一、法幢宗。此宗为心道所创立。影响西北五省。陕西有康继尧居士支持,宁夏有魏烈忠居士支持,青海有杨希尧居士支持,甘肃兰州亦设有寺。心道亲赴河西、新疆传戒或讲经,兴起亦速,但终未树立成宗。当心道在西宁宏法时,以天台宗为主旨,见信徒中有修持《大乘文昌大洞法篆》等道教经典,心道非之。后心道去塔尔寺学密宗,得“丹巴增贝堪布”尊称,拟仿黄教活佛制度创法幢宗,而实际则已创建有寺。湟源广修创建的寺院,仅名为“堪布林”,意犹方丈室,虽曾风行一时之法幢,实未树立成宗,其传仍系天台宗。

二、贤首宗。主持者然僧,天津人,幼年做锻、铸铁工,壮年从安徽沙山华严师出家,受具足戒,后赴广州观宗寺依净权法师,受教理之学,据闻与心道同学。学有所得,遂去北京。依密教喇嘛于雍和宫,修持《雅玛达嘎》,于此结识本省塔尔寺拉课诺门罕,欲入藏求密法,途经西宁,落足塔尔寺,住拉课尕哇,从阿嘉圆净珊宝格西处学经,但未入哲、密宗学院。曾在鲁沙尔宏法,讲华严五时判教;谓释迦说法,初说华严、继说阿含、再说法华,后说般若涅槃之教,受皈依颇多,知识界则有咸子元居士等。解放后,在法幢寺授密宗《加行法》,亦领主打“佛七”,而对华严之学并不树立成宗,亦无寺院之创立。

三、大乘会。据闻往日流传于西川乡村及各县,在西宁者以张盘三居士为代表,多系经忏。虽名大乘,未闻出学术之士。全名谓大乘普济会,又一说谓与普济佛教会有关。源出五台山。因早年寺庙混杂,疑出自印心或其属寺。临济宗有玉林普济禅师,著述甚宏,其所以影响青海寺院,衍及农村,亦为当然耳。此外还有法通,系北京比丘尼,不详其所。立愿朝塔尔寺,毫无积蓄,徒步化缘至西宁。闻初来时,一度乞化宿于祁土司家,后又寄居法幢寺,在西川一带行化,朝塔尔寺及海心山后,南去贵德,有信众供养于真珠寺、大佛寺等处。其弟子谛禅与法通,已相继逝世,后继者不详其名。十年浩劫时,法通隐居山沟乡村,去岁迁贵德县城内,不久示寂,年达九旬。

猜你喜欢

居士西宁
青塘居士诗词选
成双结对
趣味语文
什么叫“居士”?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Wearing History
文学居士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