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总在赶路

2011-08-15奔流

群文天地 2011年7期
关键词:末班车长跑读书

一个总是盯着地平线上气不接下气地赶路的人,一个总是乘末班车在途中奔波的人,一个因害怕迟到而总是气急败坏的人,一个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人。一个迟到者,一朵迟开的黄花。

小学毕业时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错过了按时进入中学读书的时机,只好当了生产队的一名马倌。烈日下,高空中叫天子凄厉的鸣叫令他心头泣血;旷野里,长高鸟急促的呼唤令他怅然生愁。一年多以后,本已考取中学的他却坐在小学教室后排位置上,以插班生的资格怯生生地温习六年级的课程。他重新参加小学升中学的考试,作为一名迟到者,终于迈进了中学校门。星期天,返校的路总是那么长。远处的地平线一次次往后退缩,脚掌的血泡钻心地疼痛,西边天幕上的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背包里的炒面和干粮尽管勉强只够食用一周,这时却越来越沉了。从星期一开始,他得一天天地省吃俭用,一天天地盼望星期六的到来,盼望重新踏上回家的路,去准备又一个星期的吃食。咬紧牙关完成初中学业后,他报考了省师范学校。对于贫家子弟来说,要想继续上学读书,唯一的选择就是能够考入中专,那是公费学校,是国家管饭包学费的。然而,不愁吃喝的好日子过了不足一年,他就被挟裹进文化革命的大风大浪。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他由于参加了“保皇派”组织,由于“站错”了队,因而不仅人格受凌辱,而且皮肉遭侵犯;不仅经了风雨,而且见了世面。在那些难捱的日子里,他甚至觉得便是重新回家放马,也胜似在学校里受苦受难。心早已乏了,激情早已隐退了,动荡仍在继续。何时能跳出斗争的旋窝,到哪里去寻找宁静的去处?

好不容易等到毕业分配的机会,他毅然选择去一处地老天荒的所在,本想在那里长长地吁一口胸中的积郁,他来到黄河南岸一所农场学校。其实,天底下本无与世隔绝的地方,越是偏远的角落,生存的角逐尤为酷烈。这里,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狂风呼啸、沙尘蔽日,风沙是这里的基调和旋律。在这个关押、改造犯人的军管单位,卑微如小学教师者,都要被斥之为“臭老九”,处处得低三下四,忍声吞气;在接连不断的整肃中,许多忠厚善良的人都被找出一些碴儿,当作辫子被“组织”攥在手中,时不时地敲打一下,他们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在这种气候下,聪明的处世方式是明哲保身、离是非越远越好。风沙弥漫的季节,人们下班后就像土拨鼠那样一头躲进“地窝子“,在家庭的小天地里寻找生活的乐趣;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趁晚饭后的余暇,坐在高高的崖顶上,眺望静默无声的黄河,眺望那些出没于河滩中的打柴人,以及在河湾垂钓的捕渔者、在河面上漂流的筏子客,直到太阳落山,直到晚霞消散,从而咀嚼人生的另一番滋味,既有落寂,也有无奈。

他所属于的这个群体,史学家们根据需要,有时称为“红卫兵”,有时称为“老三届”。这是一个曾被时代所耽误、又随历史机遇而崛起的群体。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炮打司令部”的动乱中,他们横冲直撞,不可一世,也因轻信和意气用事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上山下乡”的磨练中,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吃尽了苦头,受够了磨难,开始了觉醒;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们校正人生航向,重塑自身形象,大海弄潮,风云际会,既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体味了失败的苦涩。他们被称为“老三届”,缘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那次高考。为了挤上末班车,他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凭毅力显示了实力,由此改变了命运。“老三届”的本质是一个“老”字,一身风尘,满脸沧桑,他们之所以义无反顾地选择上大学读书,其初衷不过是寻找除修理地球之外的另一种人生。绝处逢生,他们终于抢占了一个制高点,他们成了天之骄子,世人于是对他们刮目相看:这是能吃苦的一代,这是有思想的一代!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并不抱憾。

迟到者总是尴尬的。这尴尬来自于你错过了正点,你是挤上车的,车上己经没有座位,你得见缝插针,找个落脚的地方;这尴尬来自于起跑点上发令枪已经响过,在别人跑出老远时你才起步,难免要慌慌张张,上气不接下气;这尴尬还在于你总是理不直气不壮,你占了本该属于别人的位置,你成了别人怨忿、指责的对象,你总是觉得沾了别人的便宜或者欠了别人什么似的。所以,你得处处谦让,你得比别人多吃苦,多出力,以此平衡内心的歉疚。迟到者又总是惶恐的。当你坐在大学教室的后排,迟钝的脑筋总是记不熟英语单词,老师的眼神又瞄准了你,他又要让你当堂用英语回答问题,这时你能不惶恐吗?你已经不老不小了,却以一名新成员资格挤进那个狭小的办公室,那里有久经沙场的老同志,又有才思敏捷的年轻人,大家都在铆足了劲,心照不宣地想着出人头地,你硬生生地搅和进去,稍一不慎就会落得两头不讨好,这时你能不惶恐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你总算捣鼓出了一点成绩,比如说作为一名公务员,你的能力和业绩得到了领导的首肯,副处长的那个位子虽然在那儿空着,可你眼看就过了提拔的年龄;又比如说作为一名教师,好不容易捣鼓出了几篇文章,眼看副教授的头衔有望了,可回头一看,比你小许多岁乃至晚一辈的年轻同行已经捷足先登,悠然自得地占据了专业领域的一个个制高点,蓦然发现一夜间冒出齐刷刷一片次生林,这时你能不惶恐吗?

感觉中他总是在赶路,生活中他也总是在赶路。朝着目标不停地走,一程又一程,这是既需要毅力也需要耐力的。这就如同长跑运动员,天天练,月月练,习惯成自然,一天不跑,就觉得缺了什么似的,就觉得对不起谁似的,因而每天天一亮,他要做的第一件功课就是跑步。长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那是要出大力流大汗的,是意志同体力的博弈,是生命与时间的对抗。既然是锻炼,就得讲求运动强度,就得在预定的时间内跑完全程,那怕跑得心跳加速,汗流如注,也得咬着牙坚持下来。因为唯有坚持下去,这项运动才有意义。这既是科学态度,也是自觉行为。如果说当年在学校读书期间,他练习三千米、五千米乃至一万米,一个重要的动机是为了参加比赛拿名次;那么,在已告老还家的今天他仍然日复一日地坚持长跑,仍然自讨苦吃,这便是习惯成自然,乃至是他的生命方式了。

命运真会捉弄人,它使一个本来心高气傲的人莫名其妙地成为一个总是赶乘末班车的迟到者,或者说使他成为一只秋后的蚂蚱,一朵明日黄花。此刻,这朵黄花就迎风开放在深秋的崖畔上。

猜你喜欢

末班车长跑读书
煤都末班车
长跑
我爱读书
2020旅行
正是读书好时节
长跑囧事
我们一起读书吧
数学儿歌两首
搭上亚投行的“末班车”等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