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谣记趣

2011-08-15山东张敏

辽河 2011年7期
关键词:老赵

山东/张敏

乡谣记趣

山东/张敏

一首乡谣,描绘着一个人物,记叙着一个事件,蕴含着一段历史,展示着一个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成为家乡的史诗而经久传世。比如,你姓什么?唉!俺姓张。你叫什么名儿?唉!叫张一诚。你做什么买卖?唉!俺修秤。一天修几杆?唉!不一定。你怎么净唉唉啊?唉!老毛病。这便是我印象中学会的第一首乡谣。那个叫老张的我从没见过他。每当念叨起这首乡谣,一个老态龙钟、弓腰驼背、唉唉连声,背着褡裢串乡修秤的旧时手艺人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面前。

上世纪70年代,上级提倡大搞水利工程,打井成了时尚,砖便供不应求,一个村里的干部老赵力主村里自己立小土窑烧砖,在没有人懂行的情况下强行上马,结果可想而知,乡谣唱道:老赵,老赵,一心要烧窑,柴火烧了十八垛,小路踩了百十条,头一窑烧了个关公脸,第二窑烧了个老包下阴曹,数着第三窑烧得好,老赵扒着窑门往里瞧,唉哟,我的娘哎,这一窑还不如那一窑!你看,短短一首乡谣,押韵顺口,反复、夸张、比喻、借代、反语、摹状运用自如,好似出自修辞大师之手,令人拍案叫绝。

乡谣的形式也有其变化的时候,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形式。记得80年代农村时兴吃喝风,你请我,我邀你,相互宴请,往往喝得一塌糊涂。你听:“小小酒杯真有罪,喝坏了肠子喝坏了胃,喝得老婆不一块睡,计划生育指标作了废,老婆去找妇委会,妇女主任说,有酒不喝也不对,吃吃喝喝不犯罪。”那个时期,适逢电影《红高粱》歌曲流行,有人戏改歌词唱道:“你朦胧,我朦胧,你我正好签合同。喝上一顿酒,省下九千九;吃上一顿饭,省下一两万。花高价,买名酒,名酒送礼赶火候。喝了咱的酒,不想点头也点头;喝了咱的酒,不愿举手也举手。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乡谣的流行,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方面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相对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相对改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人们有更多的抒情的自由和逸情。另一方面是改革尚未完成,新旧体制并行、摩擦、冲突,与此相适应的旧的规范在解体,渐失约束功能,新的规范正在建立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社会还不能把许多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象纳入适当的规范,对一些钻体制空子的失范行为,也难以有效制止。对此,人们在对改革充满希冀和热望中,又夹杂着种种困惑迷茫甚至焦虑、激愤。记得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首乡谣:“四十年代人送礼,子弹壳子炮弹皮;牢牢记住血泪史,万众一心对仇敌。五十年代人送礼,日记本子带钢笔;艰苦奋斗创大业,互相勉励多学习。六十年代人送礼,马列著作毛选集;涌现雷锋千万计,百姓称赞好风气。七十年代人送礼,小恩小惠小便宜;不走前门走后门,偷偷摸摸拉关系。八十年代人送礼,冰箱彩电收录机;另送红包不少气,里面装满人民币。当今社会人送礼,千万不要再升级;唾弃庸俗和卑鄙,定会树立新风气。”这种乡谣虽然一改过去的形式,有些话语不中听,甚至对于时政予以过分的批评、嘲讽,但它毕竟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它以轻松的形式,道出严肃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美好向往。任何文学形式既有其长亦有其短,作为俗文学的乡谣,更在所难免。想想过去那个年代,许多乡谣的流传,特有意思。就拿酒桌来说吧,有人为了办事,往往从中午喝到晚上,光喝也不行,得有喝酒词。那个时候,喝酒中几句顺口溜式的乡谣往往让你听后会笑破肚皮。相传一孙姓之人到一个村庄办事,晚上喝酒喝得很晚了,看架势一时半晌住不下,他站起来举起酒杯说:“家住两目山西起,山高路远水平低。俺给大家敬个酒,希望伙计们莫嫌弃。”家乡有个两目山,方圆百里,十分有名。它是海洋与陆地的见证物。《平度地理志》曾有记载,山上留有许多贝壳化石。老孙的家就住在两目山的西边一个叫九山后的地方。他这一开头,大家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十分热闹。喝了一回,老孙看看还没有散席的意思。于是他又说出了一句顺口溜:“天黑路不平,喝多了得步行,喝杯咱早停下,回家别等到鸡打鸣。”主人一听客人不想喝了,心想这哪能行,于是赶紧站起来举杯来了一句:“老孙老孙你别愁,家里养着老黄牛。我套上地排车,一直送到你九山后。”酒场就是在这和谐的吟咏乡谣的氛围中愉悦地进行着,其酒也有情,其情亦融融。

没有乡谣的故乡,好似没有身份证、没有名片的游客,而没有底气,没有着落。

乡谣的作者是谁,无从查考,或许出自某位乡村秀才;或许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一章;或许最初只有一句半句,传起来你添一枝我加一叶。时间长了,乡谣多了些调侃的成分,再紧张的事,也无了当时的气氛,乡里人唠起来却胜似三国、西游。

book=54,ebook=2

猜你喜欢

老赵
三子的低保
不讲武德的赵式幽默
三子的低保
三子的低保
潜泳高手
老赵
勇闯地下室
随身带着救命钱
老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