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发现
2011-08-15辽宁赵树发
辽宁/赵树发
诗的发现
辽宁/赵树发
生活中从来就不乏诗意,缺少的是一双发现诗的眼睛。显然,我开篇的这句话套用了罗丹的至理名言:“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写诗与作画一样,重在发现。我一向认为,衡量一个诗人优秀与否的标准是主题写作,是“我想写”、“我能写”,而不是像守株待兔一样一味地等待灵感的出现。
翟营文算是我市比较“资深”的诗人。在这个没有出现过大诗人的小城里,他是仅有的几个具有大诗人潜质的诗人之一。他很早就开始了诗歌写作,18岁开始发表作品,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保持着恒久的冲动。早期受前辈诗人雁翎的影响,他的诗歌清新秀丽,像一幅幅优美的工笔画,描摹生活,锤炼语言,恪守诗人的本分,打造自己的风格,奠定了自己的诗歌品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大气候”影响,翟营文在诗坛沉寂了十年之久,这期间,他偶尔用反映他警察职业的报告文学打打牙祭,但从没放弃对诗歌的关注。近两年,他“复出”之后,一下子就有了质的飞跃。诗歌创作呈厚积薄发之势,眼到、心到、手到、诗到,达到了一种“看哪哪诗”的境界。
2010年10月,翟营文被选送到“辽宁省第二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习。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翟营文敏锐的诗歌触角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研讨班先后两次组织采风活动,一次是去大连的步云山庄,一次是去铁岭的当铺屯村。按照文学院的部署,只有翟营文是在学习期间就全部完成了创作任务,他分别写了两组诗《当铺屯的雪》和《我还是想说到永恒》。其中的一首写步云山庄磨盘石路的诗《那些陈旧的岁月多么踏实》非常抢眼,超越了所有同类题材的诗。在研讨班十多人的诗歌小组里,也只有翟营文的诗被著名诗人柳沄看好,选送到了《鸭绿江》择期发表。研讨班即将结束时,翟营文又专程去鲅鱼圈参加了本市组织的文学采风活动,返回文学院后,翟营文迅速完成了创作任务,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组《海东,在我的想象中温暖起来》(五首)。
什么叫诗的发现?就是把杂乱无章的生活理出头绪,感受其中的韵律。普通人眼里惯常的事物,在诗人眼里却充满着灵动的诗意。我也是这次鲅鱼圈采风之旅的亲历者,我们参观的海东,仅仅是一个开发区办事处,所谓的景观,不过一座海拔百米的青龙山,一条宽度不过十米的圣水河。翟营文却用五首诗的分量告诉了大家:这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海东,这更是一个生机盎然海东——“肩扛生活的人们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乡村和城市的兑换/让大地的彩排不断接近高潮”。翟营文的诗歌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曼妙的比喻,对于诗人而言,这已经不是一种修辞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让那些漫天飞舞的想象悬浮在半空之中,而是让它们恰到好处地还原了生活。
翟营文的诗歌成绩已经得到了《诗潮》、《诗神》、《诗歌月刊》等权威诗歌刊物的认可,我无须面面俱到地复述他的成长轨迹,但我相信他还没有达到自己的巅峰状态。他唯一的社会兼职是营口市诗歌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对苦于找不到诗歌素材的诗歌写作者来说,他无疑是一面当之无愧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