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的歌剧思想与法国喜歌剧之争

2011-08-15鲁燕玲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
关键词:卢梭资产阶级歌剧

鲁燕玲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卢梭的歌剧思想与法国喜歌剧之争

鲁燕玲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欧洲音乐史上曾发生过三次歌剧之争,第一次是1752—1754年发生的,以卢梭为中心的“喜歌剧之争”。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论述了这次歌剧之争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音乐中的关于旋律与和声等的几个主要问题。通过对第一次歌剧之争根源的追溯,肯定了它对第二次、第三次歌剧之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喜歌剧之争;卢梭;根源

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泊格莱西创作的喜歌剧《女仆做夫人》在那不勒斯首演,大受欢迎。1752年在巴黎再次演出,引起人们对这种体裁的兴趣和注意,在巴黎以至法国掀起轩然大波,因而展开了一场以卢梭为中心的“喜歌剧之争”。从题材上讲,这部歌剧一改往日歌剧只表现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老传统,而表现下层市民、仆人,反映现实生活。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它刻画的劳动者,聪明伶俐,本领高强,完全可以与“高贵”者平起平坐,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强烈的时代气息。音乐从内容出发,富有生活气息,风格清新明快,人物富有个性,手法精炼。而当时的法国歌剧由于长期为宫廷服务,题材贫乏;戏剧结构冗长、松散;音乐程式化,毫不生动活泼;演唱以炫耀技巧为目的,机关布景令人眼花缭乱。总之,与意大利喜歌剧一比,愈发显得相形见绌。而以卢梭为代表的改革派赞扬意大利喜歌剧这种新的戏剧。这场争论持续了两年,特别是卢梭的《论法国音乐的信》出版以后,争论达到了高潮。卢梭除了《论法国音乐的信》,还有《皇家音乐学院一位乐队队员致乐队同事的信》激烈地批评和尖锐地讽刺了法国歌剧的弊端,因而大大地激怒了歌剧院以至朝廷。反改革派以反对法国歌剧就是侮辱法国为名,攻击对方缺乏爱国心,甚至把对方维护喜歌剧的言论视作对王国安全的威胁,是“投石党人”。卢梭本人受到压制,不仅被取消了出入剧院的免费入场劵,还遭到“焚烧肖像”的侮辱。

一、喜歌剧出现之前的法国政治经济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法国艺术

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推翻斯图亚特封建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到1688年经过长期、反复的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英国确立起来,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对欧洲和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一百五十年间,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而在所有这些国家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成熟最早。当时法国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资产阶级力量最强大。此时,资产阶级感到自己经济实力同政治社会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对特权等级极大不满,一心想夺取政权。当时的法国,把农民、城市、平民、资产阶级构成称为“第三等级”,他们把仇恨集中在两个特权等级身上(即教士和贵族)。为了使两个阶级(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得到缓和,法国在政治上采取怀柔政策,在宗教信仰上规定一律信奉天主教,思想上以理性的和谐与夸大的民族自尊来削弱和掩盖两个阶级的对立。艺术上的反应便是对古典主义均衡完美形式的推崇。

艺术的理念在法国音乐领域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法国宫廷作曲家吕利创立了法国抒情悲剧,并将这一体裁形式推向了高峰。宏大的合唱、壮丽的芭蕾舞场面、绚丽的舞台布景,以及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题材,这种在形式上趋于的完美表现都体现了古典主义者内在的追求。在音乐理论方面,法国作曲家拉莫于1722年正式出版的《和声学》体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理解和追求。他的和声理念出自这样的信念,即音乐应服从严格的规律。这样就把理论家和实践家几世纪的努力归纳成了一个有着逻辑性的有机整体。这也是对古典主义艺术“规律化”“秩序化”的充分解释。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也越来越频繁。法国民众越来越对这种沉闷、四平八稳,程式化的社会模式感到繁琐与不满。这时,法国的一些开明之士首先嗅出了这种宫廷的糜烂的味道,从18世纪20年代起,这些开明之士就不断提出各种对社会弊端的分析和改革方案,在历史上掀起了一个“启蒙运动”,希望可以“启蒙”人们的心智,“照亮”人们的头脑。启蒙运动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所进行的文化教育运动。特点是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作为新兴阶层的代表,他们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科学和知识,提倡平等和自由,呼吁宗教宽容和人类博爱。法国启蒙思想家选择了编辑出版百科全书的办法来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启蒙运动。就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引起法国思想界乃至法国社会极大争议的音乐实践争论——喜歌剧之争。

二、卢梭的歌剧思想与喜歌剧之争

18世纪的法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光在政治上要求自己的地位,在精神追求方面也发生了改变。首先,在这场喜歌剧之争中,以卢梭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反对贵族和宫廷的艺术题材及风格中不自然的一面,主张表现平民精神世界的美。卢梭在政治思想方面是第三等级中平民阶层的代表,在文学和音乐方面也是如此。而以国王和他的情妇,著名的蓬巴杜尔夫人以及王公贵族们,包括以皇家音乐研究院为代表的那些坚持宫廷美学观念的人,竭力维护已经僵化了、程式化了的法国宫廷歌剧,反对这种通俗的喜歌剧体裁形式。这场争论绝不是简单的一部喜歌剧的评价问题,而是贵族阶层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次碰撞。这种平民歌剧的流行势必会造成代表贵族阶级的法国歌剧的瓦解,使人们质疑到贵族阶级的权威,进而威胁到专制统治者的地位。所以以国王为首的贵族阶层竭力反对这种平民歌剧,用来掩饰内心的恐惧。

其次,卢梭提出音乐模仿自然,旋律模仿语言声调和语气。“自然”在卢梭那里不仅指自然界,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即指人类的本性。人的本性又是指自然人的本性,没经过文明社会污染的人的天真、纯朴、自然的热情。音乐对自然的模仿就要模仿人的纯朴、自然的热情。这种“模仿”与当时流行的模仿论是不一致的。古典主义美学的拥护者沙尔•巴托在《归纳成统一原则的优雅的艺术》中主张:艺术的基本内容和使命在于模仿自然。他把艺术对自然的模仿加了一个限制。他说:“在音乐中没有一个声音不在自然中有它的原型,好像字母或音节是字的基础一样,每个声音都应当是旋律的基础。”1这种理论被18世纪许多作曲家所接受。显然,卢梭提出的“自然”与古典主义者的“自然”是不相同的。卢梭的模仿自然是指对人类本性的回归,主张伸张个人的个性,而古典主义维护者提出的自然仅仅是对事物表象的模仿。卢梭的这个思想显然比前人更进一步,他看到了音乐反应现实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以及音乐反映现实的间接性。驾奴法国社会一直以来的古典主义理论,终于遇到了无法用之前的知识体系所解释的难题。另外,卢梭认为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模仿语言音调和语气,是为了表现人们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他赞扬意大利喜歌剧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活泼的形式,反对法国歌剧中的那种矫揉造作、不自然、没有真实的感情。

最后,卢梭认为旋律在音乐诸因素中最重要。他认为音乐三大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之中,旋律最重要,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与他相对立的,是法国作曲家拉莫,他创立了近代最早的和声体系,并从理论上论证了主调和声风格。他认为音乐中最基本的占统治地位的因素是和声,旋律应该从和声产生而不是相反等等。双方所坚持的观点实际上已涉及后来在他律论与自律论之争中,所围绕的中心问题——音乐是否要有所表现的问题。

三、喜歌剧与卢梭歌剧思想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启蒙学者卢梭在这场喜歌剧之争中,高度赞扬了喜歌剧这种体裁的价值,这场引起极大争议的争论,使喜歌剧这种通俗、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音乐走入人们的视野,说明了18世纪法国民众的审美趣味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歌剧音乐不再是贵族阶层享受的权利,它在慢慢的走向大众。这些变化潜藏着对传统专制文化的颠覆,个人的独立意识也在这场争论中逐渐建立和发扬。卢梭歌剧思想的提出,是18世纪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提出歌剧主题内容平民化的问题,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另外,他提出的旋律地位的确立、音乐模仿说都代表了原有“和谐”理论体系的崩溃。社会的进步不一定来自于继承和学习原有体制,有时恰恰是从新旧理念中碰撞出来的。卢梭歌剧美学思想的提出,使得音乐的情感论在18世纪得以确立,19世纪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理论,直到现在还有很大影响。而他本人也成为后人的英雄和偶像。

当然,历史上进步的东西也不可避免的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卢梭提出的旋律与和声关系问题上,在承认和声作为音乐的辅助手段的同时,往往把旋律与和声对立起来,贬低甚至否定和声的表现力,看不到和声与旋律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样就未免显得太过片面和偏激。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音乐的表现手段多比少好,丰富多样比简单贫乏要好。另外,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卢梭强调音乐对语言音调的模仿,强调民族语言对音乐的影响和制约。当然,音乐与人们口头语言的这种亲缘关系,并非是音乐能够表现感情的唯一根源,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首乐曲都与语言音调有着稳固的联系。事实上,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已经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传统,各民族音乐与语言音调最原始的联系已经同其他因素或多或少的吸收、融化到不同特点的音阶、调式、旋律和节奏等之中了。特别是在器乐中,随着这一体裁的日趋独立,它同语言音调等的联系越来越远了。至于语言重音等特点对音乐的制约问题,也不是绝对的,卢梭否认用法语可以演唱好歌剧,甚至否定法国人具有自己的音乐,这是一种过激的说法。

总之,喜歌剧之争是一场要求进步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尽管卢梭的思想有许多偏颇和激进之处,但任何事物在历史长河中,总会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应两面看待事物,这样才能对历史有一个客观的看法。也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注释:

1.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289页.

(1)何乾三.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6.

(6)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卢梭资产阶级歌剧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