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江姐》研究成果综录

2011-08-15王金丹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大众文艺 2011年22期
关键词:江姐歌剧创作

王金丹 (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35)

歌剧《江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本土音乐家创作的非常成功的红色歌剧作品之一。但是音乐理论界几十年来对其的研究成果不多,共计论文39篇,其中期刊论文29篇,硕士学位论文10篇。总体而言,研究内容大致如下:

一、创作过程微探

歌剧《江姐》的剧情,我们似乎不陌生,但是其剧本与音乐创作的艰辛过程,却鲜为人知。《歌剧<江姐>问世前后》(《党史纵览》2010年9月,王建柱)一文,比较清晰地还原了歌剧《江姐》的创作始末。关于创作背景,作者认为:第一,1960年,由阎肃、羊鸣、姜春阳作曲,陈沙导演的独幕歌剧《刘四姐》公演后很受观众的热烈欢迎,并且于1961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们大受鼓舞,创作士气倍增,均认为应该借着这个良好的势头,再创作一部歌剧作品。第二,当时小说《红岩》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将这结合起来创作出一部歌剧作品是很多音乐创作者的心愿!关于创作优势,作者认为:第一,解放前,阎肃曾经在革命烈士江竹筠女士的关押地重庆生活多年,他对重庆这座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很熟悉,而且对那里的秘密党组织也较为熟悉,小说《红岩》中的很多情节,他都亲眼见过。第二,阎肃所在的创作团队生活中非常团结、工作中非常默契。关于创作中的曲折,作者表述也较为详细:初稿的创作,是阎肃利用赴外地探望妻子假期,用了十八天闭门完成的,其中的辛苦和劳累自不待言。为了使得作品的内容富于情感、更生动、更丰满,其他几位创作人员又在北京找到了江竹筠的一些老战友进行采访,随后做了部分改动和调整。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歌剧《江姐》的作曲任务交付给了羊鸣、姜春阳、金砂三人。从1962年底开始,三人带着剧本先后到浙江、上海、河北等地进行采风,并三入四川,在当地观摩了川剧,访问了戏曲专家和演员等。所以歌剧《江姐》的初稿,音乐上更多戏曲化、民歌化并重。但上级领导审查后认为音乐不突出,流于一般,命令修改。后来经过近一年的挖掘修改和提炼,作品再次成型,在排练中,众多领导现场提出了诸多极为有益的修改意见。另外,关于歌剧《江姐》的主题歌的创作,也与刘亚楼同志有着密切关系。刘亚楼认为歌剧《江姐》必须写首主题歌加进去,这样才能突出整部作品的主题。阎肃作词《红梅赞》,刘亚楼看后极为高兴,羊鸣结合四川清音,经过反复写作、修改,终于将曲子定稿。在随后的紧张而辛苦的日常排练中,作者们又对作品进行了细微地修改和锤炼,在空军内部排练成功后,便准备向社会公演。而由羊鸣、姜春阳合写的论文《谈歌剧<江姐>——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戏剧报》1964年5月)一文,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此部歌剧的作曲过程。他们认为此歌剧的音乐创作过程非常艰辛,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有:第一,坚决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创作意见,遵循革命化的创作路线;第二,虚心向地方音乐和地方音乐工作者学习,遵循民族化的创作路线;第三,耐心听取普通群众的建议,遵循大众化的创作路线。

二、排练演出纪实

《歌剧<江姐>首次公演内幕》(《党史纵横》2009年第1期, 耿耿)一文,对歌剧《江姐》的排练、首次演出的曲折过程做了详细的记述,和前文《歌剧<江姐>问世前后》在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故不赘述。《歌剧<江姐>二度排演始末》(《党史博览》2009年8月, 耿耿)一文详细描述了此部歌剧公演不久即被停止的原因、第二次排演的原委。作者认为该歌剧在全国公演开始后,江青集团出于个人利益,乘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上海并重住院期间,自作主张偷偷将歌剧《江姐》剧组调回北京,仅仅在内容演出几场后,便将其停演。而在文革中,歌剧《江姐》剧组被拆散,主要演员流失,其他演创人员业务荒废。1977年,空政歌剧团重新成立,将昆明空军某部业余宣传队40人借调到了北京,准备重排歌剧《江姐》。但是排练中是否要改动原来的剧本,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原来的剧本很好,而且之前的演出也很成功,所以第二次排演最好遵循原作。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原作中,江姐牺牲了太残忍,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结,应该修改剧本,必须让江姐复活。这种争议,成了重新排演歌剧《江姐》的拦路虎。后来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将剧本做了改动: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被游击队和解放军一起解救了江姐。另外,音乐演释已经成为当下音乐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视域,杨燕迪认为“音乐演释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确实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尊重。”[1]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的演释之路》(文幸闺,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0年5月)一文,主要论述了歌剧《江姐》从首演至今40年的演释之路,按照“创作初期”、“改革开放前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个历史语境阶段,对歌剧《江姐》多次复排和复演的辉煌实况与成果、演释理念的发展变化、观众和社会的反响等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作者认为在第一个时期,我国处于饱受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十分困难,1964年,歌剧《江姐》的首演的确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它成功地塑造了江姐这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打动了千百万观众的心,从而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而在第二个时期,人们刚从狂热的政治运动中苏醒过来,经历过十年文革的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英雄精神的指引,来滋润他们禁锢了多年的心灵,歌剧《江姐》的排演十分符合这种需要。在第三个时期,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场经济的某些缺陷也日益显露,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在此情况下,重塑人们的理想与信念,培养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忠贞与热情便成为历史的迫切要求,歌剧《江姐》经过精心的重塑与打磨后再次担负起了历史的重任。

三、人物形象概观

“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作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音乐学的研究,总离不开人的因素。”[2]对于歌剧而言,研究歌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歌剧研究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歌剧<江姐>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月, 杨郁)一文,认为江姐的女性形象主要是通过该歌剧的主题歌《红梅赞》旋律的婉转起伏来实现的,认为歌曲的旋律配合歌词的自然语调进行曲调婉转的描述,连绵起伏,给人婉约细致的感觉,刻画出江姐柔美的女性形象;而江姐的革命者形象主要是通过唱段《巴山蜀水要解放》来表现的,该唱段表现的是江姐即将离开重庆朝天门码头,前往华蓥山展开对敌工作时,既兴奋又好豪迈的心情,在导板音乐中,以激昂的唱词“上征途,挥刀枪,巴山蜀水要解放……”刻画出江姐正气浩然的革命者形象。《浅谈歌剧《江姐》选段的人物角色塑造——以声音为例 》(《黄河之声》2011年1月,季亚霞)一文,认为该歌剧塑造了一位乐观、勇敢、鉴定的革命女英雄形象,也塑造了一位情感丰富的、淳朴的、平凡的女性形象,使得女性形象不仅具有典型性,也具备普遍性。在角色塑造中,作者认为作品立足于我国民族声乐风格,-尊重传统唱腔的运用,尤其采用了川剧唱腔的特点;另外也注意结合西洋唱法以表现人物的戏剧性。《走进江姐——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塑造 》(《四川喜戏剧》2010年1月, 龚亚虹)一文,作者以机智亮相、意志如钢、昂扬转变、智斗豺狼、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七个场景来论述该歌剧中江姐形象的刻画过程。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艺术处理 》(高莉,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3月)一文,从音乐和戏剧两方面论述了剧中主人公江姐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江姐在全剧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作者认为该剧通过戏剧冲突、人物对比,将江姐刻画成一位冷静、刚毅的地下党员形象,也将其刻画成一位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革命领导人形象,还将其刻画成一位视死如归、慷慨就义、鉴定乐观的女英雄形象。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6月,邱爱金)一文,将江姐的形象划分为革命者、妻子、母亲、战士。并认为江姐的人物形象之所以丰富,主要是因为她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人群不同,当外界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她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硕士学位论文《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 》(河北师范大学,张杰,2009年4月)一文,通过对歌剧《江姐》的历史背景、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作品采用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分析,来阐释作者赋予主人公江姐的人物气质和立体化的形象,并通过对该剧中的主要歌曲《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绣红旗》等经典唱段的演唱技法和表现手法的的分析,将主人公江姐的深层及的内心、性格特点充分地挖掘出来。

四、音乐特征分析

《俏也不争春——评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1979年8月,魏景舒)一文,认为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贵在有独特的创新,它以向民间音乐、特别是向戏曲音乐学习的精神,努力吸取民族音乐的优秀成果,运用民族音乐的特有规律和表现手法来写作歌剧音乐,在我国新歌剧探索前进的道路上创造了又一条可贵的经验。认为该歌剧首先在选材方面很丰富,涉及戏曲、说唱音乐、民歌等,;其次在音乐结构方面,该歌剧学习我国戏曲音乐的经验,根据剧情的需要以及人物内省感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了板式的变化,使之具有十分激烈的波澜起伏飞戏曲性,扣人心弦;另外,这部歌词采用了大量的独具风格的伴唱,极大地增强了音乐表现力。《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民族歌剧作曲和戏曲音乐手法初探 》(《艺术百家》1992年8月,金砂)一文,作者认为由于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是四川人,所以在歌剧写作中,音乐素材自然应该以四川音乐为主,经过反复斟酌,重点选取了四川扬琴音乐,因为四川扬琴音乐不但与四川其他音乐形式有诸多联系,而且在唱腔风格、音乐形式等方面都有其他音乐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另外,在歌剧音乐的具体写作中,较多采用了偷、躲、收、煞、接、拉、变、伸等创作手法;而且在音乐戏剧性上,采用丰富的板式变化,将音乐多层次渲染,提高了音乐表现力。《主题贯穿的典范——剖析歌剧《江姐》中的主题歌和江姐唱段中起调毕曲的关系》(《黄河之声》、杨瑞庆、1995年第5期)一文,认为该歌剧从1964年首演至今,一直盛唱不衰,而且《江姐》的其它唱段也风靡歌坛,这种轰动效应在歌剧史上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主题歌的旋律优美、曲折、委婉、隽永,使人迷恋,引人入胜;另一方面是因为主题歌的旋律贯穿了全剧,形成了歌剧的独特风格。这部歌剧共有四十一首唱段,而江姐的唱段就占去了一半以上篇幅。由于这些唱腔都与主题歌的音调一脉相承,特别在起调和毕曲这两个重要的旋律位置,造就了江姐突出的主人公形象。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肖萌音,2008年4月)一文,认为歌剧《江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大量中国传统戏曲以及西洋歌剧的音乐素材,并将它们有机地运用到歌剧创作中去,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形成了歌剧音乐上的新亮点。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的音乐艺术特征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易婷,2009年4月)一文通过四个部分阐释了歌剧《江姐》中民族特色的必然性、表现手法以及对现今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认为该歌剧在音乐特色上突出了戏曲化、民族化,音乐表现手法上突出了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和<党的女儿>音乐风格之比较》(河北师范大学,靖冬超,2009年5月)一文,运用比较分析、实例论证、文献资料分析、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来对这两部歌剧的音乐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认为中国歌剧事业要有所发展,必须走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演唱要领考略

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中的演唱——从五代江姐扮演者的视角》(河南大学、张丹、2009年4月)一文,从五代江姐扮演者万馥香、孙少兰、金曼、铁金、王莉的演唱风格入手,对于五代“江姐”的演唱特点、经典唱段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第一代江姐的扮演者万馥香,1960年毕业于苏州专区戏曲学校,有着扎实的戏曲功底,所在在歌剧《江姐》的排演中,她的演唱有着浓郁的戏曲风格,又由于她丰富的舞台经验,使得她在声腔的表现力上非常到位。第二代江姐扮演者孙少兰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有着扎实的民族声乐基本功,声音洪亮高亢,在歌剧《江姐》的排演中,将江姐的浩然正气刻画的淋漓尽致。第三代江姐扮演者金曼为朝鲜族人,毕业于黑龙江艺术学校,后经过努力考入空政文工团,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她刻画的江姐贴近生活、激情充沛、感情真挚。第四代江姐扮演者铁金毕业于河南省艺术学校,后考入部队文艺队,又后来考入河北省歌舞剧院,舞台经验极为丰富,她扮演的江姐,吐字清晰、声音圆润、高音区高亢明亮、中音区柔美委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王莉,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有着扎实的美声演唱功底,后考入空政文工团,舞台演出经验也颇为丰富,在歌剧《江姐》的排演中,她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于一体,使其唱腔既有美声唱法的雄伟、宽厚,又有民族唱法的细腻、圆润,还有通俗唱法的亲切易懂,成功地演绎了一位浪漫、温柔、机智、坚强的女英雄形象。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探微——以歌剧<江姐>中的江姐角色演唱艺术为例》(上海音乐学院、王喆、2009年6月)一文,作者以自己亲自参与歌剧《江姐》排演的切身体会为例,深入分析了该歌剧在演唱中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比如演唱者首先要明白江姐的身份,要将自己想像成江姐,要仔细揣摩江姐的内心世界;其次,要深刻理解该歌剧场景变换的差异,因为不同的场景中,主人公江姐有着不同的心境和感受;再次,要注重运用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尤其要注重运用戏曲和民歌中的演唱特点。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的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肖萌音,2008年4月)一文,如前所述,不但对该歌剧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而且对于其的演唱要领也进行了概要的论述,在文中,作者认为,由于该歌剧在创作中较多地吸收了婺剧、川剧的演唱特色和戏曲中道白的特点,因此,演唱者应该积极学习婺剧、川剧的演唱方法,也要虚心学习戏曲中道白的特点,这样才能演唱好江姐的唱段。

从以上分类概述,可以看到音乐理论界对于歌剧《江姐》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音乐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可喜的一点是将歌剧《江姐》的音乐特点与人物形象置于其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来进行论述,这对于深入阐释作品的音乐特色和剧中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有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其特定的音乐风格。”[3]但是,对于歌剧《江姐》中音乐的戏剧性等方面很少涉及,而“戏剧性是它不同于其他形式音乐的特点,也是歌剧音乐的特殊性。”[4]因此,对于歌剧《江姐》中戏剧性的研究有待后人继续关注和深入。

[1]杨燕迪.《孤独与超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273.

[2]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北京.《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3.

[4]陈紫.《略论歌剧音乐的戏剧性》[J].《人民音乐》198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江姐歌剧创作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创作随笔
“江姐”大战“鼠小弟”
“江姐”大战“鼠小弟”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