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滚奏
2011-08-15渭南师范艺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张 亮 (渭南师范艺术学院 陕西渭南 714000)
浅析琵琶滚奏
张 亮 (渭南师范艺术学院 陕西渭南 714000)
滚奏是我国琵琶演奏中的右手技法之一。本文从琵琶演奏动作各部位的运动方式以及不同类型滚的表现形式、特征和音响特征等方面来分类论述琵琶演奏。对琵琶演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琵琶滚奏;音色;臂滚奏;指滚奏
琵琶是我国传统名族乐器之一,是弹拨乐器的一种,其名称来源于古代弹拨乐器的两种演奏手法。汉刘熙的《释名 • 释名器》载有:“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当时琵琶尚无一定的形制,有长柄的、短柄的、圆柄的、梨形木面,弦的数量也不一,但对当时这些弹拨乐器统称为琵琶。唐代以后,琵琶由多种弹拨乐器混称,转变为一件独立乐器的专用名称沿用至今。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琵琶在演奏技巧方面获得很大提高。在唐代就曾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广为流传的佳句来形容琵琶演奏者出色的演奏技巧和琵琶高超的表现力。而滚奏又是琵琶右手技法中的常用技法之一。
一、滚奏在技术结构中的意义
滚奏的运动感觉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信号。它与中慢速弹挑和快速弹挑有着极为相近的外显形态。但是在动作法的研究中,滚奏与弹挑类分别归属为两个基本动作。
滚奏作为一个基本的动作,采用不同技术方式的滚奏,其音响特征也有所不同。在音响特征方面,它的音色,有浓淡、清挥之别;音质,有薄厚、柔锐之别;音强变化,有幅度音强大小、耐力持久性之别。这些不同,为演奏在使用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作为右手技术结构中长音动作,滚奏与轮指、摇指以不同的音质、音色和动作的形式美感,使琵琶演奏艺术的线性歌唱功能得到充分而完美的展现。在使用功能方面,滚奏具有力度变化、音质变化、音色变化、弦序变化,可以简易地与右手的其它动作技巧连接或转换。
滚奏与快速弹挑的不同不是以速度来区别的。滚奏与快速弹挑,在音响的本质上仍然是点与线的区别。从音响的特征来看,滚奏的标志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线条表现方面,而不是音点的个性。音点和音线的不同使用,表现出他们在动作的功能、形式方面的差异。如同弦乐的颤弓与快弓,即使演奏相同的快速旋律,音乐形象也是完全不同的。
二、滚奏的分类及其技术分析
1.长滚与短滚
(1)长滚:用来表现具有表情的旋律,其动作在弦上的变化,最直接的结果是音质与音色的改变。
(2)短滚:即节奏时值短暂的滚,通常称为“撮”,短而有力,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密度与强度。
滚奏不仅可以用在一根弦上,而且可以滚双弦、三弦、四弦它们都是通过手指运行,幅度适当加大,进一步扩大了滚一根弦的作用,扫与拂之间不宜出现明显的空隙,这二者的入弦深浅、过弦的速度和力度、食指与大指的触弦角度都要尽量一致,扫和拂的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幅度过大会造成扫和拂之间声音的间断,会使声音出现不连贯,这类滚奏用于演奏多声部的强奏,用于演奏带有混声色彩的多声部旋律,用于声部递增递减,用于左手带有较复杂音位变化的演奏中。
2.臂滚奏与指滚奏
(1)臂滚奏:采用小臂前端的微转动作为动态的功能部位,手指没有主动的动作。这种滚奏用于演奏分滚(即食指和拇指各弹一根弦,食指位于下方弹外弦,拇指位于上方挑里弦,保持交叉分离,手指对抗力稳定),或者有特殊音响要求的扫拂滚。音响特征是:音线由厚润、圆实、均匀的音点构成。第一弦的弱奏有特殊的效果,其线条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2)指滚奏:采用手指关节的屈伸动作作为动态部位的功能,这种演奏主要用于上位触弦,演奏特殊音响的短线条。
手指屈伸动作在改变音点特性方面有优势。在右手动作中,采用手指屈伸功能完成的滚奏,其感觉信号简单、稳定、动作幅度小,手指弦上动作积极、灵敏,由清晰的细点连缀而成的线条相当轻柔。指滚奏在动作连接和转换方面,在触弦位置变化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优势。但是,指滚奏在表现功能方面受到音强变化幅度的制约,受弦序增加的制约,在一定的音强条件下,同时又会受到耐力的制约。指滚奏的音响特征:自然清晰、颗粒细小、轻灵圆脆的音点构成线条。
3.复合功能的滚奏
最常用的动作形式为符合功能的演奏,是臂滚奏与指滚奏的基础上构成的。在实际运用中,采用复合功能的演奏也有明显的优势:他的音响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复合功能滚奏的基本动作,是右手动作中最自然的,易于与其他动作进行连接或转换。
三、总结
以上是对滚奏类型与技术方式的论述,不论何种滚奏,在音响特征上,技术方式和运动感觉方面,都应当遵从以下基本规则:音响的线条感,动态功能部位的动作幅度宜微宜小,复合功能的滚奏只能采用靠近腕部的微旋转与手指动作相复合。琵琶随着岁月的推移,经历了历代诸多演奏家不断实践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演奏技法,而滚奏成了琵琶众多技法中的常用技法之一。滚奏要求保持动作的稳定、流畅、积极、灵巧和持久,具有相当高的难度。作为一种技巧,它能够保持肌体的灵敏和良好的技术水平,促使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演奏心理状态的稳定,在使用和训练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2]林石城.琵琶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第310页.
[3]顾凤宾.琵琶教学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219页.
[4]邝宇忠.琵琶演奏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406页.
[5]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609页.
[6]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