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框形结构的模式演进及其结构形式的启示
2011-08-15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陈 雷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9)
论框形结构的模式演进及其结构形式的启示
陈 雷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9)
本文以例证分析框形结构,展现其演进过程,并对其与复线小说、复调小说及互文性小说在结构上可能存在的“衍生”联系进行推想。同时,本文将在所指意义上分析框形结构的形式启示。
框形结构;模式类型;模式“衍生”;形式启示
框形结构指“通过一定的关联形式,把许多各自独立的短篇故事框入一个整体”①的结构形式。《五卷书》《变形记》《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等都是此种结构类型的作品。本文将在此分析框形结构模式,展现该模式的“衍生”扩展及其形式启示。
一、框形结构的模式
首先以《十日谈》为框形结构基本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它有一条主线。7女3男到城外的别墅避难,为消磨时光,“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由轮流执政的‘女王’或‘国王’规定故事主题②”。这条主线是支持各个小故事的脊柱,而每个故事主题都在主线之外形成了“隔板”,我们可以直接地称这种由一条主线框定多个插播主题故事的结构为“框形”。《十日谈》在这框形下统辖所有的故事,使之浑然一体。
后来,《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在“行侠”的框架内,遇到的不同的人向其讲述自己的故事。堂吉诃德的“流浪汉”的框架比《十日谈》中男女对坐讲故事要活跃得多。在一条流动的框架中穿插故事,一方面使穿插的故事更带有针对性,深化主题;另一方面亦可以保障故事更具开放性,进一步丰富情节。
另外,《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首尾叙述的大框架内,倒叙过去的经历,倒叙中又有插叙,这对框形结构是又一个发展。其首尾都由叙述者的叙述构成,该形式要追溯到口述讲故事的传统,而故事中间的主人公的经历,又可视作“流浪”。因此,该小说融合了《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的口述与《堂吉诃德》的“流浪”框架传统。
以上我们分析了框形结构的三种模式,展现了其在艺术上的不断发展。然而,如果我们按照这种趋向进行推演,是否可以得出新的结构模式?下面,我们将进行这方面的联想与探讨。
二、框形结构的模式“衍生”
愈是传统也就愈蕴含着更多的可能性,框形结构是一种传统模式,它可成为作家进行小说试验的模具。我们在这里对其进行试图性的推演,臆想其“衍生”路径。
1.复线小说
如果在一部小说中,有一框架样的故事线索A,插播的多个故事合为另一条独立的线索B,A与B相互影响,就形成了复线小说。像在A•S•拜雅特的《占有》中,线索A为学者罗兰与莫德寻访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艾许与女诗人兰蒙特的隐秘爱情,并在此“寻找圣杯”的过程中渐生情愫,线索B为艾许与兰蒙特的爱情。这两条线索互相对应,构成复线。
2.复调小说
若互相对位的两条线索变成更多数量,或者更多文体类型的线索,而线索各部分地位平等且缺一不可地构成小说整体,那么,整部小说就会变成复调小说了。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布洛赫的《梦游者》。
3.互文性小说
如果两条线索中的一条为现实的线索,另一条线索或模仿或反讽神话、其他作品的话,小说就具有了互文性。如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用标题来指示基督教的节日,用基督的庄严神圣反讽康普生家的子孙,现实与神话的线索互相映衬,形成共鸣。
或许,这三种形式的小说有它们更加华丽的诞生,但我们所做的推演,使我们能够看到框形结构存在的演变的可能性。结构如同语言的能指链,它的滑动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或许从框形模式中,我们可以创生出新的结构。我们亦可根据这种思路,从其他传统模式中发现“衍生”的可能性。
三、框形结构的形式启示
约翰•巴思在《迷失在开心馆中》扉页印有麦比乌斯圈③,他告诉我们至少三种含义,语言是物质的,它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是无限的④。可以说,结构如同语言的能指链条。但是在运用结构的过程中,人们只关注形式的变化与收到的效果,却忽视结构形式的启示。对这种能指的所指意义的揭示,可以使我们在抽象的层面上重新体验和感受小说结构和小说本身。我们就框形结构,论述其形式的启示。
1.思想的自由与形式的自由
昆德拉说,“从小说历史的开端起,小说就试图避开单线性,在一个故事的持续叙述中打开缺口。⑤”正是如此,当时诗歌、戏剧已经不能表达生活的复杂性,古希腊晚期出现了类似小说的散文叙事文体——思想上对自由的追求,带来了形式的自由。当单调的直叙满足不了小说多样表达的需求,在主要叙述之外,穿插其他故事的模式就诞生了。能使单线情节趋向复线、多线甚至网状叙事的框形结构即是这样本能的体现。
2.与时间有关与精神自由有关
小说是叙事,叙事里时间在绵延。描写过去与未来的小说,我们都将它与现在作比。作为框形结构来说,叙述框架即是此刻的存在,其中插播的故事,则通向不同时间的叙事。过去与未来在此框架内相汇,与当下的时间形成补充、对位或预设。
“人不幸地被框在时间之内,又挣扎着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来打破时间序列,割裂时间的线性流程。⑥”框形结构即运用框架将不同的时间汇聚、统一。这样就获得了此时的精神上的最大自由,人们可以在框架——这个凝缩的时间结构内自由地思考、观照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3.小说中的“迷宫”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也模仿了框形结构,其中男读者对所要读的小说的追寻,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的“迷宫”性质。框形结构是作者用来作此总体性呈现的手段,一次次的跨越追寻,小说的结构构成了“迷宫”的墙板。卡尔维诺说,“不能向现存的条件投降,也不能蜗居斗室。而是要寻找一条出路,向物质世界的汪洋大海,即‘迷宫’挑战。⑦”小说结尾,男读者说,“我这就读完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了,”除了首尾上的框形结构的呼应外,我们能否理解为,男读者(我们)已经走出“迷宫”了呢?
这种思考是以框形结构与迷宫性质的类似作为探讨的基点得出的。阅读框形结构赋予的可能性与开放性,使人产生犹如挑战迷宫的感觉,为情节的偶然性与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框形结构是传统的,但其朴素诗它能发挥出更多的可能性。如同经典著作,它们中并没有现代生活的光怪陆离,但它们在某一点上的影射或飘忽,却可以成为一个原型或主题,架构起过去与现代的时间桥梁,将相似的现代情形赋予神圣血统。我们对框形结构的追溯,亦可使现代的小说创作获得类似的意义。
注释:
①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618759.htm?fr=ala0_1,2010年6月18日前;
②【意】薄伽丘著 王永年译.《十日谈•前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3页.
③麦比乌斯圈(M bius strip,M bius band)是一种单侧、不可定向的曲面。因A.F.麦比乌斯(August Ferdinand Möbius,1790-1868)发现而得名。将一个长方形纸条ABCD的一端AB固定,另一端DC扭转半周后,把AB和CD粘合在一起 ,得到的曲面就是麦比乌斯圈,也称麦比乌斯带.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90837.htm,2011年4月10日前.
④资料观点来自耶鲁大学公开课《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第11集,http://v.163.com/movie/2010/4/S/0/M6GJ9T1IB_M6GJB4LS0.html,2011年4月10日前.
⑤【捷】米兰•昆德拉著 董强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92页.
⑥户晓辉著.《神话的诗学》【J】.《西域研究》.1995年第4期.
⑦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65065.htm?fr=ala0_1_1,2010年6月18日前.
陈雷,1986年11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