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声慢
——浅谈词的欣赏

2011-08-15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0期
关键词:离情唐宋词层层

孙 丽 (聊城大学 山东聊城 252000)

声声慢
——浅谈词的欣赏

孙 丽 (聊城大学 山东聊城 252000)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诗词经典。唐宋词以其特有的阴柔美在古诗词经典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从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谈词的鉴赏。认为欣赏唐宋词我们除了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和意志,还要立足诗本身,从词的概念、风格、构思、语言、意境上欣赏、分析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境。

曲词;风格;构思;语言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以细腻委婉的笔触表现微妙个人情感见长的唐宋词在古诗词经典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众多学者往往对其进行学理性研究,而忽略其作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动情趣。本文从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谈词的鉴赏,认为欣赏唐宋词除了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和意志,还要立足于对词本身的认识及其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境。

一、从唱到吟——词的概念

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配乐歌唱的一种格律诗体。起源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填词以协律为要,表意以婉约为宗,词附庸于音乐。作者要制词,必须先依曲子的节拍长短,倚声入调。因此,词有许多调子,每调有一个名称,如〈菩萨蛮〉等。由于配合不同的乐曲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比之五七言诗,词最显著的特点是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子都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为“长短句”。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阕,称为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阕的单调,如〈十六字令〉等小令。后来,随着音乐的发展,词与乐曲逐渐分离,到苏轼时代,词基本脱离音乐而变为“不歌而吟”。词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唱到吟的过程。

二、婉约妩媚如美人——词的风格

唐五代以来,词在风格上婉约为宗。就像魏唐学士所讲“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即所谓的“诗庄词媚”。诗多大笔勾勒、歌唱广阔的世界,落笔掷地有声。词则更多的是“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细腻微妙、深切入骨。词中被千古绝唱的名句大都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她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委婉细腻,具有女性阴柔美。

词具有独到的抒情性。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关于国计民生的的社会生活、实事评论由“诗”来代言;而个人生活和私人情趣和感情生活则由“词”来表达。诗面向的是客观外部世界,词面向的是个人内在心灵。“诗境阔大,多阳刚之调”“词境幽微,以阴柔为美”。从内容看,出现“诗庄词媚”的不同风格是必然的。比较李清照作品,便不难发现其间的明显差异。她在《乌江》中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淋漓体现了她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和雄大志向。然而在词中,却看不到这样慷慨悲壮的语句。前期词多写少妇闺怨,词风比较清新,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后期词则转向悲哀深沉,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尽管含蓄,但让人读来愁肠百结、呜咽满纸。可见,“词别一家”的说法是成立的。

三、层层深入似螺旋——词的构思

“词贵愈转愈深”1。诗词中常使用层层深入的艺术手法,进而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以柳永的《雨霖铃》,浅谈此艺术手法。柳永《雨霖铃》云: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此词书写离情,词的开头以“寒蝉”“长亭”点明时间、地点,加上“凄惨”的叫声、凄凉的秋雨等渲染伤别气氛。接下来写离人心情。“都门”设酒宴,无情无绪,“兰舟催发”更觉别情难堪,依依不舍。词从环境、内心铺叙出离情,似乎难以继续了。但词人峰回路转,又从实入虚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是一层想象,从空间展开,笔势飞起。无边的景象中蕴含着无限离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千古传唱的名句虽然写的具体清晰,但仍是虚想。昨日离情虽苦,但还有双手可执、泪眼可对,今朝醒来,却伊人已杳。只有残月在天,相思之情又可向何人诉说?全词以实写和虚写构成两大铺叙层次,在实写时,又从环境、内心、外形三层铺叙;在虚写时,又以“千里烟波”“晓风残月”“此去经年”三层设想铺叙。这样在大开大阖中,使词对离情的抒写层层深入,淋漓尽致。

可见,词曲都采用层层深入的艺术手法抒情,只不过有的层层铺叙、有的层层转折、层层递进,手法各不相同,显示出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丰富性。

四、浓妆淡抹总相宜——词的语言

词的语言特点众多,本段着重从词的色彩语言进行叙述。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古人做词,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色泽,使人愉悦;凝重色调,则令人伤感怨悱。经研究,出现在词里的颜色词汇主要有:红、绿、黄、白等,而“红”又可与相近的朱、丹、绛、赤等换用,“绿”也可用翠、青来代替。还可在词前加上表示深浅、明暗、新旧等形容词。此外,诗中还有“春色”“秋色”“秀色”等词,概括性极强。构成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这种色彩的运用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形成丰富意象。秦观在《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中连用两组色彩,黄嘴啄红花,黑尾点绿波,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也可看出词人用色很注意搭配。使它们彼此烘托,互相映衬,这也是许多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绿肥红瘦”、作者或以“红”衬“绿”,使“绿”更为突出;或以“绿”托“红”,使红更加耀眼;或红绿互相映衬,形象鲜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总之,古代诗人以五彩诗笔绘出彩色诗句、诗篇,给我们视觉上无限的审美愉悦,不由轻轻自问: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注释:

1.沈祥龙《论词随笔》

[1]《珠吟玉韵---诗词曲比较审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2]《人间词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

[3]《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离情唐宋词层层
层层深入写“端午粽”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送别
烽火离情(电影《下柳林》主题曲)
女人味,层层绽放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小说《老人与海》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和离情的研究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