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
2011-08-15齐倩凤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齐倩凤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
齐倩凤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在托尼•莫里森笔下的《最蓝的眼睛》中存在许多悲剧,如佩克拉的悲剧,佩克拉的母亲保琳的悲剧,佩克拉的父亲查理的悲剧,黑人民族的悲剧等。本文从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和性别歧视等三重歧视的角度对这些悲剧进行分析,意在指出美国社会中的三重歧视是诱发各种悲剧的根源。
悲剧;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
托尼莫里森和《最蓝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等。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第一部作品,描写的是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由佩科拉的同龄人克罗蒂亚讲述。佩科拉出生于一个穷苦的黑人家庭,由于肤色比其他的黑人女孩更深,她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和奚落,周围邻居的冷漠和忽视。更为悲惨的是,她的父亲在一次醉酒后将其强暴。佩科拉将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归咎于她的丑陋。因此,她对白种人漂亮的蓝眼睛有着强烈的渴望,最终走向疯狂。
小说在围绕佩科拉的悲剧人生进行叙述时,同时也诉说着发生在其他人(如其母保林,其父查理)身上的悲剧故事。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从另一角度上来说映射的是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而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等使这些危机一触即发。
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小说中主要体现的是白种人对黑种人的歧视。种族歧视体现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弥散在整个黑人社区,很大程度上酿成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小说中,当保琳在医院生产时,白人医生当着她的面谈论道:“像她们这种黑人,你根本用不着费心,她们很快就生完的,就像马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小说中,黑人处处遭到白人的歧视,白人把自己视为生来就比黑人优越的民族。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假说:“所有的文明都有白人一手创造,没有白人一切将不复存在。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从白人这个高贵的血统里汲取了养料。”这是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使黑人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忍受压迫,忍受奴役。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黑人开始变的暴力,采用非道德的行为进行反抗。在意识到无力改变现有的生存状况时,佩科拉的父亲查理开始终日酗酒,以逃离生活中的痛苦。并在一次酗酒后,强奸了女儿佩科拉。
种族歧视将黑人民族驱使到贫穷和苦痛中,泯灭了他们的自信和尊严。男人在社会上受到白种人的嘲笑和侮辱之后,继而将所有的不满与愤怒撒到妻子和孩子身上,以维护自身那些少的可怜的尊严。种族歧视摧毁了黑人社区的灵魂,使他们默然接受着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
莫里森在小说中引用了少儿教科书中“迪克和简”的故事,勾勒出白人家庭幸福生活的画面。与小说中黑人社区生活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种族歧视的危害更加清晰明朗。
文化歧视
文化歧视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对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的歧视。在美国,它主要借助于种族歧视的形式。各民族的文化歧视的历史根源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那就是压迫。而美国的文化歧视,主要源于长达数年的奴隶制度以及对非裔美国人的种族灭绝。
小说中,在白人文化的侵蚀下,黑人社区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尽管黑人已从美国社会中得到解放,但是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无形中统治着黑人的思想和灵魂。白人将美的标准灌输到黑人的头脑中使他们认为白则美,黑则丑。这种观念通过广告,电影以及与白种人的交往等各种形式和渠道传达给黑种人,最终导致了佩科拉,查理,保林,黑人社区乃至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白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强大的冲击力甚至使黑人开始歧视同血种的肤色较黑的人,在黑人社区里又开始划分了“有色人种”和“黑人”。白人文化的冲击力如此之大,白皮肤蓝眼睛的审美标准深入黑人内心,佩科拉的母亲保琳屈服了,认为自己的女儿又黑又丑,而对白人家庭的女儿前后逢迎;佩科拉的同学和老师屈服了,对佩科拉进行无休止的嘲讽和奚落;就连佩科拉自己也屈服了,也相信黑皮肤就是丑陋的象征,认为如果自己有浅肤色蓝眼睛就会得到所有人的宠爱,才会日夜对着镜子祈求上帝,最终走向疯狂。而事实上天真的佩科拉原本可以对美一无所知,她认为蓝眼睛为美,仅仅因为社会那样认为。小说中,佩科拉无法真正的拥有一双蓝眼睛,但莫里森使佩科拉在自己的意识中相信自己拥有了一双漂亮的蓝眼睛。每个人都无法得到美,除非在自己的意识中拥有自己的一套对美的理解。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成为黑人社区和黑人民族中的重要问题。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承受着来自白人和黑人男性的歧视和侮辱。正如莫里森在文中所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对她们发号施令。白人女性说,去做这件事;白人孩子说,把那个递给我;白人男性说,过来;黑人男性说,躺下。当白人打了她们的男人,她们将地上的血清洗干净,回家再接受‘受害者’的虐待和殴打。”小说中,人们为女人定制了审美标准,而女人为了取悦男人,迎合着这些标准。然而,社会并没有给男人定下什么标准。小说中最重要的男性角色,查理,先后使两个女人---达琳和佩科拉怀孕,之后就逃之夭夭。作为一个懦弱和不负责任的男人,女人在他眼里就是一件商品,喜欢则珍惜,不喜欢则遗弃。可悲的是,女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种歧视,她们心甘情愿的扮演柔弱的一方,屈服于男人为他们设定的美的标准。可以说,小说中的所有女性都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欣然接受男人为之设定的标准而不自知,崇尚和向往着所谓的白皮肤和蓝眼睛,最终酿成了黑人女性的悲剧。
结论
黑人社区承受着来自美国社会的三重歧视,并在这些歧视下艰难的挣扎着,生活着。佩科拉疯了,查理死了,山米跑了,保琳继续做白人的女佣接受着白人价值观的侵蚀和冲击。正如克罗蒂亚在小说中所说的,“这些土壤太糟糕了,不适合花儿的生长”。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和性别歧视,最终导致了佩科拉和整个黑人社区的悲剧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