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2011-08-15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0期
关键词:磨坊舒伯特调性

马 音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马 音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被誉称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其歌曲词曲结合紧密,旋律简单优美,极具抒情性,调性变化丰富多样。在钢琴伴奏的作用方面,舒伯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歌词、旋律、伴奏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意境完美,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舒伯特;艺术歌曲;艺术特征

一、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

舒伯特,奥地利音乐家,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亲和哥哥十分喜欢音乐,对舒伯特进行了早期的艺术启蒙,使得舒伯特自由就对钢琴、小提琴充满了喜欢,并且能够十分娴熟的进行演奏。在无忧无虑的童年中,他时常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火炉边,开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这种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对舒伯特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808年,舒伯特加入了当地的唱诗班,成为了一名歌童,进入小学之后,又开始担任学校乐队的小提琴手,开始有机会接触到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并为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渐掌握了钢琴演奏技术和作曲技术,并开始初步创作一些作品。1814年,他在父亲开办的学校里担任教学助手,结识了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舒伯特与他们一样,十分喜欢文学,后来也正是对文学的喜欢,给了他很多创作的灵感。1818年,他又在一位伯爵家中担任家庭音乐教师,使他有幸接触到了很多民族民间音乐,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有着不小的影响。1818年,舒伯特进入了生命里的最后十年,为了维持生活,他开始写一些歌剧,虽然后来的影响都不是很大,但是在歌剧创作的同时,他漫不经心创作的一些艺术歌曲、交响乐却都得到了后人的认可,1823年,疾病缠身的他创作了《美丽的磨坊女》,后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但是长期以来的穷困潦倒,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加上疾病的折磨,这位音乐史上的奇才,年仅31岁就与世长辞,音乐的夜空中,从此消失了一颗闪亮的明星。

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艺术歌曲的创作占据了他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前后历时16年,仅1815年,他就创作了200多首作品,平均每一天半就有一首新歌曲问世。这里面不乏有《纺车旁的格利特》这样的名作,这些作品大都明快清新,具有德奥民间风格的特点,以爱情作为最主要的题材。1816年之后,舒伯特开始了专门的音乐创作,这时的他从学校的围墙中走出,开始逐步的接触社会,也渐渐达到了自己创作的成熟期,他将斯拉夫和吉普赛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都运用到了创作中,其中的《为音乐》《鳟鱼》都是至今还在流传的作品。除了出于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他还开始涉及很多其它地区的音乐素材,使得作品有了全新的艺术特征。1822年,舒伯特受到了病魔的打击,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但是即使实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创作,反而是他的作品在思想上有了新的深度。《请您安息》《冬之旅》《信鸽》等作品,都是让听者动容的作品。纵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史,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愧于“歌曲之王”的称号。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分析

1.歌词和旋律的完美融合

舒伯特酷爱诗词,对于歌德、米勒等人的诗歌十分推崇,加之与自己艺术创作思想的契合,舒伯特便将这些诗人的作品作为歌词,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他600多首的作品中,这类以诗歌为歌词的作品占据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数量。在创作中,注重把诗歌的情感状态、心理刻画和各种情绪都完全表达出来,使诗歌和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拿舒伯特的代表作品《冬之旅》来说,这首诗歌的作者威廉•缪勒,是一位激进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著名诗人,作品描写一个流浪者在冬天无家可归的绝望情景,表现出人的无助、压抑和痛苦,这种心境和舒伯特的心境不谋而合,他把自己看作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用不同的旋律表现出不同形象和意境,每一段音乐都和诗中出现的人物和场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致春天》《在山顶上》等描写风景的作品中,伴随着舒伯特优美的旋律,像是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画卷一样,美丽清新。

2.丰富的调式调性发展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对于调式调性的设计是含而不露的,也就说,初次聆听或者演唱,我们只觉得很和谐,富有变化,但是一下子说不出这种感觉的缘由,这其实蕴含着舒伯特缜密的设计。一方面是整体的调性布局,这种调性布局体现为音乐过程中调性变化和发展的程序,这种变化和发展决定了音乐的情绪、乐思的发展等诸多音乐要素,在他的作品中,调性的布局并不拘一,却又十分妥当,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而是根据音乐的需要而变化。比如在一些篇幅比较短小的作品中,调性布局比较单一,让整个作品有一种质朴、简单的感觉,给人以充分亲切感。比如《美丽的磨坊女》这首歌曲,除了结尾的两次离调,调性一直保持在降B大调上,与作品中磨坊女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基调保持一致。在《冬之旅》的《老艺人》中,也a小调贯穿全曲,表现了老艺人的孤苦和可怜,既是老艺人的吟唱,也是作者内心的呻吟。

3.钢琴伴奏的创造性发展

在舒伯特之前,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只是演唱者的辅助工具,其本身和与歌曲的结合上,艺术性都没有充分的发挥。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已经不再是伴奏,不再只是和声节奏的衬托,对于环境的描绘和心里的刻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歌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为了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融合首先表现在钢琴对于声音的描绘上。《魔王》中急切的马蹄声、《纺车旁的格利特》中纺车来回旋转的摩擦声、《往何处去》中流水的潺潺声、《邮车》中嘹亮的号角声,都被舒伯特用钢琴描绘的惟妙惟肖。这种融合的第二种表现是对环境的渲染,《美丽的磨坊女》中,轻柔的钢琴声,伴随着磨坊女来到了屋外的小溪旁,将小溪这一磨坊女的安慰、伴侣的孤独情愫,渲染的催人泪下。他的每一首歌曲中,钢琴伴奏都能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却又为之叹服的艺术效果,给了作品以全新的生命力。

4.民族特色的始终坚持

舒伯特不愿意委身于贵族,而是愿意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使得他的作品清新和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而且在当时提倡抵制外来音乐,发展本民族音乐的大环境下,舒伯特的歌曲来源于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却又丝毫不失艺术性。首先是题材上,他采用的大多都是当时民间诗人的诗歌,这就使得歌曲有了一个民族性的基础,很多诗歌描写的都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如《老艺人》中的老艺人,《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磨坊姑娘,舒伯特用音乐为这些诗歌插上了翅膀,也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其次是在创作上,大量采用了德意志、奥地利等民间音乐的中的音调,很多作品都是民间音乐的改编,例如《野玫瑰》,就是根据匈牙利的一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整个作品旋律流畅,带有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格。舒伯特之前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都在民族音乐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舒伯特则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在民族音乐的继承和传扬上,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舒伯特高举浪漫主义大旗,将诗歌与音乐的内容美、词体与乐体的形式美完全统一,使诗韵与乐韵互相交融,将艺术歌曲这个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的形成与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在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他的音乐却是不朽的,我们虽为他的早逝惋惜,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对艺术歌曲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1]蒋英编.邓映易等译配.舒伯特歌曲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于润洋.舒伯特歌曲的时代内容[J].音乐艺术.1979.

猜你喜欢

磨坊舒伯特调性
煎饼磨坊的舞会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磨坊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穿靴子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