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的民族性及其变革路向

2011-08-15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

大众文艺 2011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性中西中国画

金 石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1)

浅谈中国画的民族性及其变革路向

金 石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1)

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一直是美术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永恒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得中国画这门传统艺术在与各种文化激荡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研究或创作中国画的当务之急在于继承并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在注重中国画的民族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变革方向。

中国画;民族性;变革路向

中国画是历代无数优秀画家的艺术结晶,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民族。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国画这一表现形式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造型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感,思想的特有审美,中国画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用线等诸多方面上,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画独有的风格、语言和面貌。中国画是中国几千年来历代画家创造出的许多珍贵的作品和绘画理论,我们应该珍惜并继承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画固有的精神与特性

中国画固有精神深藏于中国哲学中。中国哲学具备的特点是:内在的人文主义、具体的理性主义、生机性的自然主义,以及自我修养的实效主义。以上概括,为认识中国哲学提供了便捷,也为认识中国画与中国哲学的特征同构提供了通道。对于传统中国画的作用则表现在:以人为本,以自然之生命样态为依托和凭借,以完善自我并和谐于天为终极关怀。在此基本框架下显现中国画特有的样态和性情。其中最为突出、也最为根本的一点是:生命意识。此特点贯穿于中国画之始终并统领其他。“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气韵生动”“笔墨当随时代”等等,都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此有所阐释。同时,中国画很早就觉悟到艺术形式问题,从“运墨而五色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到“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从“十八描”到各种皴法的确立……都可见到中国画注重方法和语言的建设。中国画既要外师造化,注重从自然对象中提炼,也须中得心源,升华出有特定意味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即类型化与范式化。《周易•同人》云:“君子以类族辨物。”类型化和范式化是中国画从生成、样态、方法、机制到精神诉求和终极关怀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借此方式获得某种共识和约束以及情感的交流和释放,并具备审美与教化的双重功用。进一步讲,作为中国画的核心艺术观: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化——它的实现就是藉助类型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为了便于记忆,画家从客观对象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符号化的语言和方法,——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对于画家而言,类型化既便于进入相对保险和便利的状态来释放和疏导情绪,保证艺术品格,又使绘画思想和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某种意义上,它使画家离开客观限定而进入主观营构,由形而下的描摹进入形而上的精神体验。从另一面看,则限制了新经验的生成,限制了中国画革命性的演进。

中国画一面以托古改制、返本开新的方式演进,一面强调“师古人迹不若师古人心”“笔墨当随时代”。摹古与开新,是其演化的两翼,所以此种纠结下的中国画,无论如何变革,其核心价值始终未变。究其实质,是为完成秩序的架构和情操的引导。文人士大夫独善其身、怡然自得,所以说中国画是修身养性、向内求善的艺术,对外部世界尤其社会变革现实的反应力度不够,形式语言的外在视觉张力不够,这种情形在与西方艺术的对照中则更突出。中国画的稳定性和变化速度之缓慢使它在深度和完善程度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水平,从工具材料、技法运用、创作理念、精神境界都达到了惊人的完美和统一。伴随着完满与自足,其结果是表现方法高度程式化,审美意识固化,在近代则渐趋僵化并失去生命力。难怪鲁迅说:“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

只有对中国画的性格特征和优劣得失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才能规约其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中国画因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为伟大和高妙的艺术,这样牢牢地将人和自然连接在一起,中国画之精华亦在其精神世界的内在省察和人格炼造,在其超越的形而上色彩以及形式自觉,在其讲求气韵、诗意、境界的品格,这些是我们应该发扬的。其负面影响——对传统形式的高度依赖,因完满而造成的自足和封闭也确是我们应纠正和反省的。

中国画变革路向及其依据

中国画走向现代,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中西融合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中西融合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由此打破了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可资借鉴的资源大大增加,画家的视野变得开阔,价值取向趋于多元,艺术面貌丰富多样,这样有利于中国画形成良好生态并得以健康生长和繁衍。事实证明,中国画传统并没有因中西融合而消亡,却由此获得了活力与新生。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与此同时,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艺术评判标准混乱、艺术品格下降等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不应阻断中国画迈向现代的步伐,随着时间推移,必将大浪淘沙,中国画定有可观的前景。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一面强调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一面还须提倡艺术语言的自律,把艺术本体语言推进和现实表现有机统一起来,而非纠枉过正,割裂其联系。

概括地讲,走向现代是中国画的方向和目的,中西融合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维护民族性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在现代性转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主体原则,即把挖掘传统中国画中的现代因素的可能性放在首位,确保民族特性延续。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画更加注重将西方艺术经验纳入中国画特有框架中进行转化,中西融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二,坚持本体意识,以形式语言转化为核心,而非只做题材内容转换的表面文章,以确保艺术之深层和内在转化。——这恰是当代中国画的不足处。第三,有效借鉴、消化传统与西方等多种资源,完成由融合中西到以中化西的升级与演进。第四,秉持多元、开放精神,以此探索出中国画向前推进的多种可能性,只有具备开放融合理念,才能确保世界性认同。最终完成形式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匹配。

《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中国画民族精神的深层有“知常求变”的思想,这恰是中国画能够薪火相传的根本所在。只要不断寻找新的推动力和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就能建立代表中国当代文化形象的现代中国画艺术。文化应该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相互认识和理解。中西艺术并非对立,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应该察其优长、大胆借鉴、深层融合,这才是艺术复兴之道。

总之,艺术的新探索以及对当前中国画民族艺术的反思是必须必要的,同时看到,艺术的真实性、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涵在新时期文化背景下变得模糊化不是偶然的。这与近半世纪来诸多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忽视,对西方文化的崇尚是有直接原因的。

猜你喜欢

民族性中西中国画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中国画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