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研究
2011-08-15刘丽丽张莉立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刘丽丽 张莉立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研究
刘丽丽 张莉立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在当代设计中不可不提到的就是现代主义的设计。它是当代设计史上最重要最具有影响的设计活动之一。在整个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俄国构成主义与至上主义的积极探索为后来现代主义设计走向成熟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俄国设计的时候,常常会将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相归结为一种风格,其实,这样是很片面的理解。它们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存生着,而不是相包含的范畴。
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现代主义
一、“至上主义”
至上主义意指最高、至高无上。以克• 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者借用该词来特指对一种艺术风格的追求。强调与人的视知觉相联系的感知逻辑。在观念上以抽象艺术、无主题艺术为宗旨。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同色彩的点、线、面、体的相互拼合。通过对形和色的几何化的探索。创造新的形式体系,进而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1.形成因素:新的艺术流派交错起伏,促使俄国前卫艺术产生;俄国境内即将爆发十月革命,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俄国人民对于推翻传统旧制度的急切心理,也进一步加快了俄国前卫艺术流派的孵出;俄国前卫艺术家们否定传统艺术,强调精神世界和内心的体验,正是符合了当时的反传统的政治革命精神,得到了政府的积极认可。
2.设计思想:首先,至上主义是强调情感抽象的至高无上的理性,反对物象的具象传达,对于传统性艺术中的具象表达方式,马列维奇认为必须要摒弃甚至摧毁;其次,马列维奇将这种反传统进行到底,将早期立体民族风情中的民族意象风格抽离,只依靠几何形状进行创作。只传达现代艺术至上的观念,以抽象表现形式表达内在情感的外在理性。
3.表现形式特征:以探索简单几何形体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段,同时也注重在以抽象表现形式表达内在情感的外在理性。至上主义升华的三个阶段:黑色至上,至高纯粹;红色至上,充满活力;白色至上,走向极致。
二、“构成主义”
1.形成因素:时间上,受到重要流派包括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立体主义等的影响。在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和文化的理论决定了构成主义的内容。大批的知识份子内心激荡,他们希望能够协助、参与共产党的革命,为建立一个富强、繁荣、平等的新俄国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也就是为无产阶级设计。
2.设计思想:首先,实践方面:以抽象的手法,探索事物的可用性,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建立,传播和设计等方面,其次,构成主义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形成真正的理性主义原则,为现代设计指出了正确方向,再次,使机械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工具,开创了适应现代工业的设计方法,实现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手工业与工业的结合。
3.表现形式特征: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动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贴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三、“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对立性分析
至上主义强调与人的视知觉相联系的感知逻辑。在观念上以抽象艺术、无主题艺术为宗旨。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同色彩的点、线、面、体的相互拼合。通过对形和色的几何化的探索。创造新的形式体系,进而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构成主义强调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理性逻辑。在形式上表现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探索结构的发明创造为目的。
1.生成观念的差异:首先,构成主义属于维捷伯斯克学派产生于左派造型艺术,其后至上主义隶属于莫斯科学派在苏联建筑革新潮流中出现;其次,构成主义多从造型到构成的阶段,空间构成领域极富想象力的创作实践,被认为是积极主动的一方,而至上主义则更多从观念中体现着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被当时认为是病态的。
2.两个流派创作领域的差异:首先,至上主义在解决形式生成问题的观念中,实际上更接近于表现主义而远离构成主义。但是,按照左派造型艺术潮流间形体环境的相互关系来看,至上主义可以看成是构成主义的同盟者;其次,构成主义的形式生成观念尽管已由塔特林所展示,但仍然没有形成为人所共识的思想。塔特林本人倾向于在创作的具体类型中深化自己的形式生成观念,而对构成主义共同风格的探索则是由塔特林的继承者完成的。
3.逻辑的方法学的差异:至上主义理论中逻辑判断是足够明晰的。首先,取向于感知的主体,其次,由艺术逻辑生成的动力。如果构成主义在视觉上不讨人喜欢的话,它可以在逻辑上提出论证和阐释清楚;而至上主义则自有一种思维,这种思雄只有在美学上被接受时才能解释清楚——在相反情况下去解释是徒劳的。
四、“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统一性分析
1.产生的前提因素:首先,受到西欧资产阶级艺术的几个流派:立体主义、未来派、表现派的影响;其次,立体派和未来把自然科学工业技术引进到艺术里来,引进了一些观念、思想和手法。立体派要把对象分解成最基本几何形,要深入到对象内部去表现它的结构,要表现它在各个角度、各个时间变化;再次,未来派要歌颂“科学的和机械的时代”,要表现速度和运动、力和时间。这两个派都号召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最后,十月革命后,正是破旧立新的时机,这两个派的主张很能吸引人,因此就成了“左”的,“革命的”艺术流派。
2.对于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它们在当时和后来对世界艺术风格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很多欧洲国家中,建筑的革新潮流同本世纪前后的现代派是一脉相承的。而在苏联,新古典主义则在形式美学方面把20年代的建筑革新潮流同现代割裂开来,新古典主义的追随者蔑视艺术潮流,在这种条件下,苏联前卫派在左派的造型艺术中找到栖身之处,形式生成和风格生成的机制即从中而来,20年代初,建筑师从左派的造型艺术中脱颖而出,并在新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使苏联建筑在1922-1932年成为最出色的十年。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苏联前卫派建筑的创作潮流和整体的物质空间环境新方法形成的初期,我们可以看到两种风格生成观念的脉络:构成主义(结构的发明创造,从内部建构)和至上主义(通过形和色的几何化来探寻新风格,创造新的形式体系)。这两种风格生成观念的区别今天看来已很清楚。这一点已为现代研究者所共认。但是,仅仅认识到它们之间原则的区别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认识到这两个形式生成观念在共同的风格生成过程中的相互补充。因此,构成主义同至上主义的是观念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朱伯雄.世界美术史.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金兹堡.风格与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唐.诺曼.Emotion Design.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柳冠中.事理学论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