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合下中国艺术的“变”与“不变”
2011-08-15渤海大学艺术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张 莉 (渤海大学艺术传媒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中西融合下中国艺术的“变”与“不变”
张 莉 (渤海大学艺术传媒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中西艺术交融给中国的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艺术的形态,亦或是艺术的理念,均植入了西方文化的概念,给中国艺术带来了很多的新鲜元素,融合下的中国艺术由单一走向了多面化;由写意趋于写实、写意相结合;由纸上谈艺到现在出现的行为艺术……艺术的不同形式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艺术逐步走向成熟。本文着重谈谈中国艺术的目的性发生的变化,以及在中国艺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中没有发生改变的书画同元理念。
中西艺术融合;艺术改变;艺术傲骨
一、中西融合下艺术目的性发生的变化
当代中国艺术思潮中,对于艺术目的是什么出现了分歧,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有人提倡“为生活而艺术”。中国古代的元四家,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他们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典型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代表。而到了清朝扬州八怪之时,作画主要是为了“换米糊口”,为了生存。即使在画家非自愿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为生活而艺术”。就像郑板桥有一首润格诗“大幅五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即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足以表明“生活”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西方的商业、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开始袭卷中国,“为生活而艺术”的观念更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理念。
1.为艺术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这句口号是法国人发明的,是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演变为不同的倾向,其中的一种倾向就成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这种潮流在当时提出了三个反对:第一,反对艺术为现实生活所限制;第二,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第三,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
这种潮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画家。对中国美术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社团“天马会”,其成员们这样为自己的艺术定位:“一、发挥人类之特性,涵养人类之美感;二、随时代的进化,研究艺术;三、拿‘美的态度’创作艺术,开展艺术之社会,实现美的人生;四、反对传统的艺术,模仿的艺术;五、反对以游戏的态度来玩赏艺术”;【1】“集合同志组织天马会既无私利之可求,又无盛名之可趋,为艺术而求艺术,自不待言也”。【2】从天马会的主张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他们,指引着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观察艺术的角度以及进行艺术活动的目的。
2.为生活而艺术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脱离封建文化大变革的全面展开。“为艺术而人生”和“为人生而艺术”这种审美思潮在艺术的领域延伸开来。当代社会中“为生活而艺术”则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生活的审美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就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能在那里面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一个观点:“艺术源于生活”。
在我们近现代的画家中,齐白石就是这种观点最好的一个例子。白石老人少年时的木匠生涯,为他后来成为绘画、篆刻大师打下了基础;因时局动荡,“五出五归”又为他的绘画提供了素材;定居北京后又因当时北京人不欣赏他的作品风格,在卖画为生不得志的情况下,进行了“衰年变法”。最终成为画坛的一代宗师。因为他的作品内容来源于生活,都是人们经常看到或经常听闻的,所以白石老人的画作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现在中西交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出现了商业化的迹象。很多艺术创作元素来自于生活,而且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与商业品牌联系在一起。如北京798,那里集结着一批批商业化的艺术,充分体现着艺术的另一面特性。
二、中国百年不变的艺术“傲骨”
中西文化迅速融合,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新时代赋予它的意义,艺术也逃脱不了这个时代的命运,当行为艺术家站在了北京的地铁站里、当现成品艺术被摆在艺术展厅中……这都在昭告我们,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但蓦然回首,我们却不难发现一点,在大一统的时代,艺术中还是存在着百年不变的“傲骨”,那就是国画中的“书画同元”。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都是使用完全相同的笔墨纸砚,这种完全相同的工具,使两者之间结下了无法断开的紧密联系。当然它们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差异使二者在艺术上可以寻找“互补”之路。绘画从书法艺术的诸多形式美中,吸收借鉴其笔墨的简劲和自由飞动,而标举“以书入画”说。追求画外远致,笔墨韵味,以书法技巧作画。在古代赵孟頫就首倡融书法于画理之说,这种观点一直到当代仍然适用,而且屡试不爽,形成了中国画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中国艺术百年不变的经典。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不断跻身世界前列,面对着中国这个大市场,世界各国纷纷介入,中国也受到了外国的强大吸引,中西融合是必然的,艺术也逃脱不了时代的命运。作为艺术家来讲,其实是十分值得庆贺的,我们应抱着乐观的态度,响应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潮,在融合中互相学习并坚守自己的风格,这样艺术的道路会越走越宽的。
注释:
【1】刘海粟《天马会究竟是什么》1923年8月4日上海《艺术》周刊第13期
【2】杨海磐、张辰伯《对于天马会之愿望》,上海《艺术》周刊第13期
[1]张强著.《中西绘画比较》.河南美术出版社
[2]富强主编.《博雅经典——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张莉,1987.08.16,女,汉族,现就读于: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