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秧歌运动下秧歌与秧歌剧之异同
2011-08-15韩嵩楠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辽宁沈阳110000
韩嵩楠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辽宁沈阳 110000)
浅谈新秧歌运动下秧歌与秧歌剧之异同
韩嵩楠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辽宁沈阳 110000)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对秧歌这一流传于陕北高原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了改造、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众化的戏剧形态——秧歌剧。本文对二者的题材、演出形式、曲调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从秧歌到秧歌剧,展现了新文化、新社会的特质和风貌,开创了艺术创作的新纪元。
秧歌;秧歌剧;延安新秧歌运动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特别是陕北地区最具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延安府志》曾记载“春闹社,俗名秧歌”。它以其载歌载舞的独特表演形式和热烈质朴的乡村气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是人们普遍喜欢并愿意参与其中的娱乐活动。
抗战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急需一种广大人民群众熟悉的民族音乐语汇,来激发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而陕北秧歌正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要求,它极为贴近百姓生活,也有一定的民族音乐语汇,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音乐语汇来宣传抗战、激发战斗热情,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时历史时期的文艺发展路线和方向,引领了一场轰轰烈烈、地动山摇的延安新秧歌运动。
秧歌剧是秧歌运动时形成的新型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调高亢、泼辣,具有很强的地方韵味,代表作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等。《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羊路由编剧,安波曲)是新秧歌运动后产生的第一部秧歌剧,具有标志性意义。作品根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和马杏儿父女的事迹编写,反映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该剧采用秧歌的形式,摒弃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
从秧歌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秧歌和秧歌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本质的区别。毛泽东曾将二者作了明确的区分:“今天我们边区有两种秧歌:一种是老秧歌,反映的是旧政治、旧经济;一种是新秧歌,反映的是新政治、新经济。”秧歌剧在形式上虽然对秧歌有一定的吸收和借鉴,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和区别的。这里简单地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上的差异
秧歌剧在题材上与秧歌有所不同。旧秧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花脸小丑、帝王将相、鬼怪神灵、才子佳人、白脸奸臣等来构成旧秧歌的人物脸谱,内容主要描写民间的风土人情及因愚昧而产生的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演出也都是程式化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大众只是在反复表演同一个东西;而秧歌剧在题材上除了描写工农兵外,还围绕开荒、逃难、拜年、拥军、识字、竞赛等主题展开创作,这样,更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生活,也更加符合政治宣传的规律。
新秧歌运动后,秧歌剧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从1942年至1945年间,共创作了169篇秧歌剧,按内容可细分为如下几类:
1.鼓励开展劳动的秧歌剧:1941年,国民党加紧了对延安解放区的经济封锁,造成粮食、物资严重短缺。为了应对困难的局面,延安解放区将农业生产放在了第一位,鼓励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奖励、塑造劳动英雄,因此,劳动生产秧歌剧在当时颇受人民喜爱,选材上也大多是真人真事。代表作有《兄妹开荒》、《钟万财起家》等等。
2.歌颂军民鱼水情的秧歌剧:在这类剧作中,主题十分丰富,有歌颂参军上前线打仗、嘱托参军者立功杀敌的;有宣传慰劳部队、关心军属的;也有表现军民鱼水情,宣传军民团结的。如《送公粮》《送郎参军》等等。
3.颂扬新生活的秧歌剧:它是以描写农民翻身解放后的愉悦心情为手段,以热情颂扬共产党、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为主题的,这类剧作在新秧歌剧中占有较大比重。如《争年画》《翻身年》《打年纸》等等。
4.反映阶级斗争的秧歌剧:这类秧歌剧一方面是为了宣传和推广阶级斗争运动,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群众实际生活的反映和写照。如《挖坏根》《买不动》《自卫队捉胡子》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阶级敌人蓄谋搞破坏却被心明眼亮的人民群众揭穿并进行斗争的事实,突出了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狼狈下场。
5.描写军旅生活的秧歌剧:此类剧作多为部队战士创作和演出,由于部队生活的特殊性,剧情多短小、精悍,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阶级对立的本质,教育战士团结起来同压迫自己的阶级敌人作斗争。这类剧作的代表有《一个解放战士》《争取勇猛班》等等。
从上面对秧歌剧简单的分类,不难看出,秧歌剧的内容大多与当时解放区的群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和拥护,也因此成为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坚持抗战、发展生产、实现民主以及拥军爱民的有力武器,成为革命宣传的有力媒介,并随着延安当时的革命运动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演出形式上的不同
秧歌剧在演出场地上与秧歌有所不同。秧歌一般常在节日的时候进行表演,比如每年春节临近时或正月十五等节日。演出前各村的秧歌队都要先到庙里进行祭祀、叩拜,然后再逐家表演,送去新春祝福,这也是古代祭社活动的一种延续。经过文艺工作者们的辛勤工作和大力推广,秧歌剧逐渐取代了秧歌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秧歌剧《兄妹开荒》最初在文化沟青年体育场演出时,广场一面的山坡上密密麻麻挤满了观众,其它三面也围坐着众多的八路军指战员和自卫军,可谓是人山人海。这样的广场演出具有强烈的观众自发性、集体性和参与性,拉近了演员和群众的关系,对吸引观众,调动其生产热情和斗争积极性,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
三、音乐曲调和唱词上的突破
秧歌的音乐大都采用陕北民间音乐,包括吹和唱两个部分。吹:多采用唢呐曲牌;唱的篇幅比较短小,大多是在固定的曲调上即兴加入歌词进行演唱,随机性很强,内容以叙事和抒情两种为主。秧歌的旋律清晰明快,曲调奔放高亢,抒情色彩浓郁,透着朴实健康之美。秧歌剧在吸收其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首先,秧歌剧的音乐大都吸收郿鄂戏的曲调,最常选用的有戏秋千、五更调、月调、十里堆等,在演出时根据剧情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曲调。表现欢快的情绪时常用花岗调、戏秋千、十里堆等;表现悲痛的情绪则多用五更、闪电桥、哭道情等曲调。其次,秧歌剧在语言上多采用口语化的诗句,歌词质朴,自然活泼,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也便于百姓接受;再次,秧歌剧在唱词上吸收“信天游”韵脚多变的特点,采用上下句押韵的形式,与传统隔句押韵的手法相区别,形成两句体结构的新的歌词形式,如“花儿遍地开,红军就要来”﹙《惯匪周子山》﹚;“水有源来树有根,吃水不忘挖井人” ﹙《钟万财起家》﹚等等。
新秧歌运动后,秧歌剧对秧歌的借鉴、改造和吸收,使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群众从原来的受压迫、受欺辱,转而当了家做了主人,体现出一个新的社会面貌。二者虽然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是民间文艺与人民大众相融合的成果,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艺术价值在于对民间歌谣、地方小调进行了革命式的创新,对后来大型歌剧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戏剧史、乃至中国文化史发展前进的新方向。
[1]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
[2]居其宏著,《20世纪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
[3]毛泽东著,《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A],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4]吴晓邦著,《我爱陕北秧歌》[C]∥艾克恩著,《延安文艺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郭德宏著,《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韩嵩楠,学历:硕士研究生,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教师,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