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
2011-08-15王凤敏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
王凤敏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1)
浅谈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
王凤敏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1)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探索和奋斗。中国绘画史上,继承和创新是个永恒的命题。现今关于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创新等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本文结合笔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探讨一二。
中国画;继承;创新
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画创作规律中一个不老的课题,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经常碰到而且又反复争论的一个课题,是当今画坛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必须直面的问题。历朝历代的画家、风格、师承、流派、画论、画评,都脱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这个范畴。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挖掘。下面笔者将试图阐明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继承才谈的上创新,论创新必然涉及继承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说的就是继承与创新。一千多年前,范宽说过:“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更是对继承与创新做的最绝妙的注解、阐释。
简单来说,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温故而知新”。故,是新的出发点。如何知新,方法很重要!怎样才能把握传统的精神第一要义,而少犯错误,不偏颇?
第一,要从总体上把握传统的精神本质,以宏观的立意去体察传统的博大和精深。否则难免犯“一叶障目”的错误,更易陷进某种局限和偏颇。
第二,学习传统首先应该以现代精神为价值取向,以画家的个性创造为主体,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现代人用现代眼光审视现代山水,创作出现代山水来满足现代人的心灵。现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在形成风格和精神内涵上都有了很大距离。现代山水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在如此之多的信息交流、图像充斥的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接受更大的挑战,是向内寻?还是向外求?这成了画家们面临的大问题,也是中国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生活是创新之源,情是创新之魂,责任感是创新之力,道德是创新之本。著名山水画家贾又福曾说:“如果说生活和大自然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发祥地,那么至情至感乃是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总能源。”作画以情致深,以情致神,能够有真情才能燃烧。这一创作实践,阐述了情感和生活创作三者关系。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生活的依据,没有真情所发,艺术作品是没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情感注入多少和劳动负出的心血的总和。
可见,艺术创作非以情调动笔墨不可,只有情满则意深、情驰则无逐、情异则法别,情会则才疑意而情是智慧之神,一切智慧只能赋给那些丰富情感的画家。而决不会落到麻木不仁、冰冷人的头脑上。因此,一个画家的思想感情要有一个根本基调,如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自然、人民及社会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发出真情实感。
作为画家,都是要经过继承这一关,继承传统是个过程,也是个基础。而继承有小继承,也有大继承。只讲继承而不讲创新的画家够不上是位画家,只能说他永远是位学画的学生而已。因此就必须创新,去走属于自己的路,创新是画家的修极目标,那么要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呢?
第一,创新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国画精神的传承具体是要落实到学识和修养上,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有句名言,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画家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画中自有乾坤。而现代美术教育,由于侧重传授美术技巧,忽视了学生文史素质教育。所以,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涵养。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心态决定了画家作品中的艺术内涵,中国画的发展越是到了高级阶段,所体现出的艺术内涵就更加深刻。这就要求每个画家必须勤于学习,熟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吸纳与艺术有关系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第二,创新在于画中气韵的营造,“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准则。而画中气韵完全靠笔墨而生:气从笔出,韵由水化墨而生,画有气韵方有生命,生命的创造是中国画之根本,有生命的画才引人、动人和感人,所以作画求气韵是中国画家之首要,而求气韵首求笔墨,不讲究笔墨,画无气韵可言。古人犹重笔墨营造气韵的修养,黄宾虹说:古人作画一如作诗文,用笔如练句,用墨如诗文中的词藻,先成句法,而后以词藻表明其语意而润泽之。笔墨虽取于物,书写物之象,但它是发于画家之心,传达画家之情意,实质上画中气韵就是画家精神气质的体现,笔墨是它的形态化语言,没有笔墨何谈气韵。
第三,创新归根于笔墨形态的新。笔墨之新一方面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形态本质的认识和概括,钱松喦创造过画大西北景色的“黄土高原皴”,傅抱石首用散笔锋作画的“抱石皴”。亚明表现开山筑路山体的“爆炸皴”等。更重要的是在于画家使用笔墨的人格化和画家独特的个性化。我们民族的哲学观是人与自然合一,是自然为人、为我,所以画家历来是借自然之物来传达思想与情感,“借景抒情”是画家的常法,历来视画为“心印”“心声”,着意在“心”的传达和画家主体精神的表现。所以画家主体的人格、人品、修养决定了画品、画品的深度和高度,古有“人品高、画品亦高”之说,而画品高低最终由笔墨来决定的,因此中国画的创新首先在画家自身的精神品格及各方面的修养,要新、要高、要力求真善美,这样落于宣纸上的笔墨自然不同一般。高而全面的文化修养、鲜明的个性、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创造新笔墨不可缺少的根本因素。
总之,在当今的中国画创作领域,继承传统和创造新的图示,这对矛盾始终伴随着中国画前进步伐的论战,一直就没有停止过。80年代李小山的“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叫喊中,中国画家的生存方式、艺术观念、创作态度都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新文人画和实验水墨的出现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画创作的新出路,水墨画领域的拓展和中国画坛的新艺术格局也渐渐确定下来。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美学、哲学、文化、精神的综合,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和我们的世界观、人文观。能够长久发展和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对中国画的发展而言,传统不能丢,但也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只有以辩证的态度面对新世纪的变化,才能创造出代表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