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中国手风琴的新旋律
2011-08-15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李 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奏响中国手风琴的新旋律
李 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一、手风琴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一)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曲折发展和巅峰
手风琴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时进入中国是作为外国友人馈赠的礼品,并受东北一带俄国人的影响,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手风琴事业经过了50年代的孕育,60年代的萌芽,70年代的发展,80年代的壮大和90年代的逐步成熟,已在中国音乐艺术领域有了自己特有的位置。
回望历史,中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但却执着的道路。50年代,中国手风琴的老一辈开拓者摸索着,探求着,他们搜寻着适合手风琴的教材和手风琴表现的曲目,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与成果并编写了最早的手风琴教材和乐曲,且对于以后的手风琴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此外,随着沈阳音乐学院在中国手风琴教育界的元老张子敏的主持下,率先开设了手风琴专业。尔后几年中,其他音乐院校也先后开设了此专业,使之步入了正规化、系统化教育的轨道,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音乐理论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师资。60年代,手风琴演奏的发展促进了手风琴作品的产生。一些专业手风琴演奏者开始创作并大量改编手风琴作品,这些作品在手风琴演奏特点的发展上,以及曲式创作等方面为中国手风琴学派的起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经历了60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灾难之后,唯有手风琴躲过了厄运经过这场特殊的考验,手风琴在中国这块沃土上更加普及,地位也更加稳定。
70年代中后期,中国手风琴事业在民族化的道路上逐步走向正轨,教学水平及演奏水平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提高。出现了一批国内有影响的教育家、演奏家。而手风琴的创作队伍壮大,各种题材作品增多,演奏的技巧也在飞速的发展,之后还相继出现了带有民族色彩的中国作品。随着高考的恢复,沈阳天津等音乐院校招收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青年人才,这也成为了今后中国手风琴事业的新一代生力军。
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手风琴发展的一个巅峰期。不仅硕果累累,成果显著,各地学习手风琴的热潮也是日益高涨。首先,中国手风琴界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联系与交流。1982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部分音乐艺术院校手风琴经验交流会及演奏会。1984年,在哈尔滨成立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学会”,1986年改名为“中国音协教师手风琴学会”。后经中国音协决定成立了“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这样,中国就有了统一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全国比赛。这使得手风琴人士有了良好的交流途径。因此作曲家们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较多的充满民族气质和特点的佳作。这也是中国手风琴创作的一次巅峰。另外,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培养,演奏人才层出不穷。更有一些演奏水平较高的青年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奖项,向世界展示中国手风琴演奏家风采的愿望。
(二)手风琴在中国的现状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和巅峰期以后,随着多元时代的到来,手风琴音乐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不再像过去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拉手风琴,文工团和部队都有专职手风琴手,社会上到处都有手风琴培训班,中小学音乐课堂里的乐器也都是手风琴。那时候,人们喜欢手风琴,喜欢它的音色,喜欢它的便捷,喜欢它的伴奏。辉煌的过去恰恰反衬出惨淡的今天。
在钢琴、小提琴席卷中国的热浪下,手风琴艺术却遭遇了没人拉、没人学、没人听的尴尬。音乐会上再也难以看到手风琴的影子,电台里难觅其音,电视上难觅其影,知名琴厂相继破产,学琴人数逐年下降,很多地方的“乐器一条街”上甚至找不到一家手风琴专卖店。甚至有年轻人曾这样问四川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教授陈军——“手风琴?是不是一种吹的乐器?”曾经是那么富有生命力的手风琴跌入低谷,究其原因,除了乐器多样化、娱乐多样化分流了市场,音乐教育本身也存在症结。手风琴的日渐受冷落,跟各高校招收艺术类考生方向以及演出团体的需求稀少密不可分。在钢琴及其他乐器逐步兴起和推向热潮的同时,手风琴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新的开发,而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没有新的开发利用就意味着被淘汰和冷落。
自上世纪末以来手风琴逐渐在人们视线中淡漠,随之而来的手风琴热潮也开始降温,几年后甚至接近零点。全国各地文艺团体的手风琴演奏员纷纷下岗或改行,连当年炙手可热的师范类院校也关闭了不少手风琴专业课。由此看来,发展普及手风琴音乐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残酷的现实已摆在了广大手风琴教育工作者及院校手风琴教育的面前。
二、手风琴在中国的现实朝向
纵观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相比国际手风琴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手风琴艺术发展模式单一,缺乏自己的民族特色,换言之,就是我们的手风琴艺术还不够本土化。要实现手风琴艺术的中国化,我们首先要统一发展思路,在大方向的指引下深化手风琴教育改革、开拓手风琴艺术发展的新道路。
首先,手风琴作品的多元化。走本国化路线,创造更多的中国民族化作品势在必行。全面推动手风琴艺术的中国化发展,必须要有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中国手风琴原创音乐作品,这些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优秀音乐作品才是加快和推进手风琴艺术中国化步伐的有力保障。
其实,手风琴本身多元化。过去的手风琴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边键盘一边贝司,而手风琴还有其他类型,诸如自由低音手风琴,巴扬,流行手风琴,它既可以像过去一样为声乐,舞蹈伴奏,还可以演奏多声部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完美乐器。随着手风琴艺术的发展,自由低音手风琴会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和推广。而手风琴的种类样式呈现多样化也是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第三,欣赏群体的多元化。“曲高和寡”的最终结果就是“曲绝众散”。近些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手风琴的作品也以外国作品为多,加之一些后现代作品的频频登台,手风琴曲越来越难以被人所共鸣。而伴随演奏者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出或比赛时的曲目一味追求难度和深度也成为受众群体范围减小的重要原因。手风琴以雅俗并具的特征使得他很容易被广泛使用,而在更多的小群体生活当中更多的是被用作娱乐,人们更接受的是那悠扬的琴声带给人们无限的温馨和换了。
三、成就与希望——打造手风琴事业又一个春天
经过了21世纪初期的低谷,近几年中国的手风琴事业也在诸多手风琴工作者,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实践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近年来为推动我国手风琴事业发展,在中国手风琴协会的组织以及各大院校的积极配合下,举行了多次的研讨会。探究和讨论中国手风琴的未来发展之路。每次研讨会都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论文发表、专题讲座、研讨、音乐会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为提高手风琴音乐学术研究成果,优化教学方式和质量而努力。
其次,全国各地也在积极的举办着各种国内外手风琴比赛,为提高手风琴演奏水平以及手风琴的普及工作做出了不小的动力支持和积极影响。去年夏天,哈尔滨继北京,上海,天津,成为又一个承办国际手风琴比赛的城市,“哈尔滨之夏•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也是文化部审批主办的手风琴比赛,而将东北这片手风琴最早发展地推向又一次的热潮才是此次比赛的最大闪光点。而在今年,“2011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也将在上海举行。“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机构国际音乐理事会所属的“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办,旨在推动国际手风琴事业发展,特别是促进举办国手风琴水平的提高。
看着一件件的成就,听着在国外的捷报连连,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手风琴在中国的大地回暖。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手风琴演奏人才,还有那么多热爱手风琴事业、优秀的教师队伍,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手风琴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再次重现昔日的辉煌!